一、考情介紹
地理大發現後,大西洋沿岸的主要國家先後走上了殖民擴張的道路,為了獲取更多的財富與利益,這些國家之間的競爭也在不斷加劇,演變為世界範圍內的殖民爭霸。葡萄牙和西班牙、荷蘭先後崛起成為15-17世紀的殖民霸主,但均是曇花一現,歸於沉寂,最後到18世紀,英國依靠先進的政治制度、發達的工商業以及強大的軍事成為世界殖民的霸主,建立起「日不落帝國」。「早期殖民擴張時期的霸權更迭」是教師招聘考試中的常見知識點,著重考查殖民擴張的方式、荷蘭與英國的殖民爭霸以及英國確立霸主地位的過程等內容。題型多以單項選擇題、材料分析題的形式出現,故精選幾道習題,以供大家備考。
二、典型例題
1.新航路開闢以後,西歐強國開始向亞洲、非洲和美洲進行殖民擴張,給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本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其主要原因是通過海外殖民可以( )。
①解決技術難題 ②積累原始資本 ③提供工業原料 ④開拓海外市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對其他國家工業的實際促進比對西班牙和葡萄牙本國工業的促進還要多,僅就亞麻布一項而言,據說,這些殖民地的年消費量可達300萬英磅以上,當然,我不敢保證這一數據的準確。但是,這一巨大的消費量幾乎全由法國、佛蘭德斯、荷蘭和德國提供。」材料中所講的歷史現象主要反映出( )。
A.以西歐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基本形成
B.西葡兩國錯失早期殖民擴張帶來的工業發展機遇
C.西葡兩國同美法荷德等國展開爭奪市場的激烈競爭
D.殖民地與宗主國形成「原料供給——市場佔有」關係
3.1628年,荷蘭人曾經自豪地說:「以前處於尼德蘭統治之下,是世界的邊緣,現在在它的中央,這給我們的命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改變。」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A.荷蘭是尼德蘭的殖民地
B.荷蘭已經完成了工業化的發展道路
C.荷蘭成為殖民大國,擁有大量掠奪來的財富
D.荷蘭掌握了世界殖民霸權
4.1651年,克倫威爾領導的英國議會通過了第一個保護英國本土航海貿易的法案,規定凡從歐洲運往英國的貨物,必須由英國船隻或商品生產國的船隻運送。由此引發的殖民戰爭是( )。
A.英葡戰爭 B.英西戰爭 C.英法戰爭 D.英荷戰爭
5.從16世紀開始,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曾先後活躍於世界舞臺上,但到了18世紀下半葉,英國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導致英國「後來者居上」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英國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和經濟的發展 B.率先完成工業革命增強了英國的實力
C.葡西荷缺乏保持高速擴張所需的資源 D.緊鄰大西洋的英國地理位置得天獨厚
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葡萄牙、西班牙兩國的冒險遠航、殖民徵討和對殖民地的統治,都由封建王室直接控制。在移民隊伍的組成上,商人、貴族、教士三位一體。在殖民地,由國王任命封建貴族充任各殖民地的總督和都督,執掌軍事、民政和司法大權。在土地制度方面,所有佔領的土地被宣布為王室所有,由國王分封給殖民者和教會。在工商業政策方面,奉行「重金主義」(重商主義的早期形式)政策,使用奴隸開採銀礦,掠奪大量金銀財富。
——摘編自艾周昌等《早期殖民主義侵略史》
材料二 從1813年印度被迫接受英國的自由貿易政策後,英國的棉紗、棉布等大量機器工業品湧入印度,沉重打擊了印度的城市手工業,特別是棉紡織業。在孟加拉,號稱「印度的曼徹斯特」的達卡城人口曾經到過15萬人,到1840年前後,只剩下3萬至4萬人了。英國的工業品不僅摧毀了印度的城市手工業,還打擊了農村手工業,破壞了印度的社會經濟結構,從而使印度自給自足的村莊變成了生產鴉片、棉花和其他原料用以換取英國貨物的農場。這樣,由英國生產工業品,由印度負責生產原料的國際分工形成了。這種演變過程在其他落後國家相續發生。
——摘編自《世界經濟史》
(1)根據材料一併結合所學知識,概述葡萄牙、西班牙殖民擴張的特點。
(2)根據材料二並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葡萄牙、西班牙相比,英國在殖民擴張方式上的變化,並分析這一變化對印度社會產生的巨大影響。
【參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解析:依據所學可知,海外殖民可以從殖民地掠奪大量的財富,積累原始資本,故②正確。海外殖民活動可以從殖民地掠奪大量的工業原料,故③正確。海外殖民活動可以海外市場,把本國生產的商品賣到殖民地,這就開拓了海外市場,故④正確。解決技術難題需要本國重視發展科技,海外殖民活動無法解決技術難題,故①錯誤。綜上所述,①錯誤,②③④正確,故答案為B項。
2.【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對其他國家工業的實際促進比對西班牙和葡萄牙本國工業的促進還要多」,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殖民地為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帶來了大量財富,但兩國並未將財富轉化為資本,而是將掠奪來的財富用來奢侈享樂,因而錯失早期殖民擴張帶來的工業發展機遇,故B項正確;以西歐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基本形成是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後,A項錯誤;美國並未與西、葡兩國展開爭奪市場的激烈競爭,C項錯誤;材料旨在強調殖民國家社會資本轉化的問題,並非論述殖民地與宗主國的關係,D項錯誤。
3.【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闢後,歐洲商路和商業中心轉移到大西洋沿岸,荷蘭憑藉優越的地理位置,開展殖民活動,獲得大量財富,成為17世紀的世界殖民強國,故C項正確;荷蘭是尼德蘭的一部分,並非其殖民地,A項錯誤;1840年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B項錯誤;材料旨在說明荷蘭在新航路開闢之後迅速崛起,尤其是商業立國,並未表明已掌握世界殖民霸權,D項錯誤。
4.【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17世紀荷蘭憑藉海上強大的商船隊伍,成為了「海上馬車夫」,英國為了打擊荷蘭的海上貿易,爭奪殖民霸權,於1651年頒布了《航海條例》,由此引發了三次英荷戰爭,最終荷蘭戰敗,故D項正確;15-16世紀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崛起的時期,英國還未嶄露頭角,AB項錯誤;英國戰勝荷蘭後,才與法國爭奪霸權,引發英法戰爭,C項錯誤。
5.【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早在17世紀英國通過《權利法案》就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該制度的確立又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是英國「後來居上」的最主要原因,故A項正確;英國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在19世紀中期,與材料時間不符,B項錯誤;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從海外擴張中獲得了大量資源,並不缺乏,C項錯誤;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四國都在大西洋沿岸,英國並不顯得得天獨厚,D項錯誤。
6.【參考答案】
(1)在王室主導下對殖民地實行直接控制,帶有濃厚的封建和半封建色彩;掠奪的財富未轉化為資本,導致兩國不久走向衰落。
(2)變化:從直接的殖民掠奪為主到商品輸出為主。
影響:打破了印度傳統的經濟結構,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思想觀念,有利於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印度逐步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成為英國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給印度人民帶來了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