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中的重大決定得跟父母商量 圖源:網絡
美國最大的華人論壇文學城5月18日發出了一篇帖子《最近特別煩我媽媽》,引起了社會對如何處理好父母與子女關係這一問題的廣泛關注。該帖子作者稱,自己在美國奮鬥了10年後,把媽媽接來和自己住,但是家庭生活非常不和睦。作者的媽媽不僅看不慣孩子請清潔工打掃房間,而且也看不上孩子的男朋友。作者為博媽媽開心想搬去媽媽曾經說喜歡的地方,但真要搬過去時,她的媽媽卻說現在住的地方比較方便。最後作者沒辦法只得說和她媽媽分開住,不料媽媽卻為此生氣,說這樣還不如回國。該帖子目前已被超過30000名網友閱讀,並有超過100條留言。相信引起網友們共鳴的原因不外乎是和父母的關係是一個千古難題,在孝順和自由之間仿佛沒有第三條道路可走......
文學城網站該帖截圖
與父母住在一起是否會不可避免地產生很多矛盾呢?在中國,與父母住在一起被視為子女盡孝道的一種方式。因為要照顧父母,從而邀請父母與自己同住便佔了很大比例。如同文學城發帖的作者一樣,在很多情況下,子女不忍心讓父母獨自居住,便讓父母與自己同住,很多父母不會拒絕,這樣便住在了同一屋簷下。在西方,情況剛剛相反,不是父母,而恰恰是子女要求與父母住在一起的情況很多。而這些子女考慮的更多的是實際因素。不論如何,和父母住在一起倒是一個東西方社會普遍存在的事實。瑞士的一份調查報告或許能說明問題。
據《當地瑞士》報導,瑞士一份5月份的調查顯示,被採訪的1067名年齡在18-40歲之間的瑞士人之中,超過1/4的20-29歲的瑞士人仍然和他們的父母住在一起,很多人甚至不會給家庭開銷做任何貢獻。45%的與父母住在一起的年輕人不用承擔任何租金或食物的費用,19%的人每月交100-300法郎,14%的人每月交給父母少於100法郎。
西方父母與子女同住 圖源:《紐約郵報》
至於住在家裡的原因,考慮到瑞士的房租是世界最貴的這一現實,調查顯示,68%的受訪者表示,他們付不起出去住的費用是他們住在家裡的首要原因。為了以最小的花費享受最具優勢的條件,與父母住在家裡對這些人來說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22%的受訪者表示他們住在家裡的原因是不想承擔諸如做飯、打掃衛生等家庭瑣事。6%的受訪者表示,他們不想放棄消費諸如昂貴的衣服、度假和夜生活等奢侈品,如果他們從家裡搬出去,當然就無法支付這些了。
根據報告分析,在父母家裡居住更長時間這一趨勢大部分應歸因於人們在教育上花費了更長的時間。
不過與西方孩子缺錢,於是住在家裡的情況不一樣,文學城的帖子的作者所經歷的更多的是一個事業有成的子女因與父母發生矛盾,不願與父母住在一起的情形。儘管如此,西方社會的處理方法讓子女與父母同住時減少了很多矛盾,或許我們能從中借鑑。
首先,被依賴方沒有對對方表示不滿情緒。對於許多西方父母,已經長大成人的孩子與自己住在一起並不會讓他們過多地煩惱。那麼對於願意和子女住在一起的中國父母,中國子女似乎也應該不要對父母產生過多的防備心,不應為父母與自己住在一起而感到煩惱甚至是不滿。
其次,西方主流社會的寬容性。西方主流社會並沒有把與父母居住在一起的年輕人看做是不成熟的。據《紐約郵報》報導,儘管由於你想要免費的食物和住處,並在地下室玩電視遊戲,因此和父母住在一起是一件丟臉的事,但是這並不代表你不成熟。由於想和父母更親近從而選擇和父母住在一起則應該是一件好事,由於想省錢做生意因此和父母住在一起就更不應該感到難堪了。那麼對於把孝順視為美德的中國社會來說,父母和孩子住在一起更應該被寬容對待,不應把它看做是父母對子女的依賴。
最後,適當承擔家庭責任,並遵守原則。美國福布斯雜誌給要與自己的父母居住在一起的年輕人的建議:1、不要利用父母的仁慈;2、如果你沒有付房租,做一切努力以滿足對你的要求;3、如果你的父母喜歡乾淨,保持你的房間整潔乾淨;4、尊重你的父母的時間表;5、不要問你的父母要花在娛樂上的錢;6、承擔你能付得起的消費帳單;7、對父母有禮貌;8、遵守他們的規則。那麼為了減少矛盾,獲得幸福的家庭生活,對於要與孩子住在一起的中國父母,也應當注意,畢竟住的不是自己家,平時要遵守孩子的時間表和生活習慣,儘量不要給孩子增添負擔,還要保持自己住的房間整齊乾淨。(文/劉思悅)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登陸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或「海客」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