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不遠遊。」但現實生活中,許多子女或為生計所迫,或為追逐夢想,不得不到外地打拼。隨著家中長輩開始衰老、病痛不斷,是否要接父母同住成了子女終要面對的人生課題。
同住有利有弊
兒女各自成家立業,適應了新的生活,一旦接年邁父母同住,必定會衝擊原有的生活模式,矛盾自然就會增多,給雙方都帶來困擾。有調查顯示,婚後61.31%的人不會跟父母一起住;23.42%的人會看情況而定;只有15.26%的人很願意和老人一起住。
超六成人不願和父母同住,與兩代人生活習慣、思想觀念不同有很大關係。年輕人愛熱鬧,和父母住在一起便要循規蹈矩;年輕人喜歡睡懶覺,而老人在清晨四五點鐘就醒了,吃飯、作息時間「合不攏」;老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限,與社會脫節,在一些生活瑣事上,兩代人很容易發生觀念衝突。
此外,很多老人常年臥病在床,或是患有老年痴呆症等疾病,自理能力差,需要有人貼身照顧。如果子女未受過專業訓練就將老人接到家中,不僅容易照顧不周,還可能給自己增加精神壓力,甚至比老人更早病倒。
儘管有潛在的矛盾問題,但兩代人同住也有諸多好處。例如,搭夥過日子省錢省力,孩子有人照看,方便照顧老人,幫老人趕走孤獨感,讓雙方都有安全感等。
同住前想清3個問題
臺灣《康健》雜誌建議,雖然贍養老人是子女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是為了父母和自己生活得更好,子女接父母同住前應該想清楚以下幾個問題。
1.同住對父母健康真的好嗎?歐美國家早就提出「在家養老」,即在各地提供健康照護服務及設施,讓老人在熟悉的地方終老。老人住在老家,雖然子女不在身邊,但一出門就有熟悉的街坊互道早安、嘮嘮家常,可以和「老夥伴」一起到市場買菜、去公園運動,一天很容易就過去了。如果將父母接到陌生的環境裡,讓他們變成「免費保姆」,反而不利健康。臺灣彭婉如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王慧珠建議,如果父母健康狀況不需要24小時貼身照顧,可讓他們維持獨立生活,不必硬要他們離開熟悉的環境。不過,由於老人的身體機能逐漸衰退,子女可以為他們請鐘點工,處理比較粗重的工作。
2.同住後,我有能力照顧父母嗎?照顧老人是一個辛苦又漫長的過程,子女和家人對於疾病的認知是否足夠?對於病程的變化是否做足準備?尤其是照顧需要鼻胃管、抽痰器、制氧機等醫療設備的老人,難度更高、壓力更大。如果老人病情不穩定,在家照顧很難及時應變,最好轉至專業養老機構。
3.背後有支持我的「後盾」嗎?不同於照顧小孩,老人的身體情況可能逐年變差。無論是子女,還是媳婦、女婿,必然會時常揉雜著挫折、焦慮、憂鬱、哀傷、無望的情緒。若打算接父母同住,子女要先做好心理調適,徵得配偶同意,同時善用各類資源,為老人營造適合居住的環境。
孝順有很多種方式
接父母同住並非是孝順的唯一選項,如果只能分開生活,也不要沮喪、焦慮,還有許多贍養老人的方式。近年來,很多國家流行「拼著養老」,即住得近的老人相互照顧。中國科學院老年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李娟表示,「拼著養老」在老齡化日益嚴重的中國同樣值得提倡。現在不少中青年人不得不跟父母長期分開,想照顧卻無能為力;還有的雖然跟父母同住一個城市,但由於工作繁忙等原因,每周只能看望父母一兩次,「拼著養老」既能幫老人擺脫孤獨的心境,又可以減少發生危險的可能。身體狀況良好、獨立生活能力強、性格開朗、樂於交往的老年人適合「拼著養老」。
此外,如果兩代人沒有住在一起,可以經常通電話。從聊天中,子女不但能得知父母近期身體情況,還能發現一些問題,如老人是否聽信他人,上當受騙等。子女還可以教會父母發簡訊、用微信,便於互相關注對方生活的點滴。如果有條件的話,兩代人可以同住一個小區,既可以互相探望照顧,又不至於住在一起磕磕碰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