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汴京燈籠張」彩燈展覽館,開封市二師附小1707班全體師生前來參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汴京燈籠的製作工藝和各種燈籠展品。
在「汴京燈籠張」的第七代傳承人張俊濤的帶領下講解下認真參觀了展廳的每個角落,了解到了「汴京燈籠張」始於清代,是開封市的燈籠製作世家,其燈籠使用紙、布、竹、木等材料,經繪製草圖、扎骨架、粘貼燈皮、著色、組裝等過程完成,設計精製,種類齊全。好手藝離不開好創意,每到一處小學生們眼神中都充滿了驚嘆,放眼展館,一盞盞花燈爭奇鬥豔,比如,有會說會唱會叫的燈,有會跳會舞會走的燈。「金雞報曉燈」活靈活現,「豬八戒吃西瓜燈」妙趣橫生……此外還創作出了一種無骨架的燈,完全運用燈籠之間的幾何原理支撐,寓意「五穀豐登」。學生們排著整齊的隊列參觀還不忘竊竊私語讚嘆「汴京燈籠張」的燈籠,既有傳統宮燈的古典華貴,又有濃鬱的生活氣息,集雕塑、年畫、剪紙、刺繡等藝術為一體,充分展示了民間藝術的風採。
「一代代精心磨鍊技藝,做出一盞盞精美花燈」,這一次參觀「汴京燈籠張」寒假實踐活動,讓1707班的小學生深深地感受到了民間藝術的博大精深和魅力,懂得文化藝術傳承的重要性,更體會到假期社會實踐的真正意義與價值,也詮釋少年一代的責任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