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有個「燈籠張」

2020-12-20 新華社客戶端

從這項技藝被批准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那一刻起,它就不僅僅是張家的了,而是國家的、大家的。

《瞭望東方周刊》特約撰稿李維康河南開封報導

張俊濤在「汴京燈籠張」彩燈展覽館製作綴珠燈

在古城開封的理事廳街西頭,有一座百年院落,張家七代人在這裡製作彩燈。

兩百年前,這是一家名叫「敬文齋」的燈籠店鋪,是「汴京燈籠張」的花燈研究基地。如今,這裡成了一座私人展覽館——「汴京燈籠張」彩燈展覽館。

「我們沒有把祖宅變成商業性場所,而是把它做成一座免費對公眾開放的展覽館,就是希望把傳統技藝做成一種文化。」「汴京燈籠張」第七代傳人,也是這家展覽館的掌門人張俊濤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薪火相傳

走進展覽館門廳,張家七代人的傳承羅列於牆,承襲有脈。

「燈籠張」始於清末,歷代傳人均有獨特技藝傳世。第一代先祖清末藝人張泰全少年學藝,在書畫及裝裱方面造詣頗深,他將自己的專長與制燈工藝相結合,成為清代製作彩燈的名家。當時官府門前高懸的宮燈彩燈及府內懸掛的各種彩燈,大多出自張泰全之手。

第二代傳人張藝廣,善雕版,彩燈圖案雕刻是一絕。第三代傳人張精業,發明的風車燈迎風快速轉動,但燈內燭炬在重力作用下不傾斜不歪倒。

到了1901年,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自西安回北京,途中經過開封,地方官員為取悅慈禧,指派第四代傳人張弘率工匠裝修、布置行宮。自此以後,張家便被讚譽為「汴京燈籠張」。「這單大活兒,讓我家名聲大振。」張俊濤說。

第五代傳人張嘉義則善於把彩燈與民間玩具相結合,他創新的產品有幾十種之多。筒燈、瓜燈造型可愛,簡便靈巧,可摺疊拉合,啟閉自如。

清末至民國年間,「汴京燈籠張」制燈技藝已十分成熟,不僅紙、布、綢、緞、絹、竹、木等各色材料應有盡有,製作的宮燈、走馬燈、折合燈、雲中燈、水中燈、造型燈更是個個精巧別致。

由於歷史原因,許多燈籠製作技藝已經失傳。2008年6月,「汴京燈籠張」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汴京燈籠張」第六代傳人張金漢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有突出貢獻的大師。他8歲隨父親學習製作燈籠,做過鉗工、電工,懂得修表技術,後又師從畫家蔡德全學習繪畫,更在花甲之年學習掌握了機械、電器、電腦平面設計等技術,使花燈這一傳統技藝有了新的生命力。

今年49歲的張俊濤是「汴京燈籠張」第七代傳承人,張金漢之子。從2000年開始,張俊濤跟隨父親從國內各地搜集資料,開始古燈的研究復原工作。經過多年努力,立體汴京八景無骨燈、萬眼籮燈等近50種傳統古燈得以「復活」。

「從這項技藝被批准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那一刻起,它就不僅僅是張家的了,而是國家的、大家的,我們有責任把它傳承下去。」父親的這句話讓張俊濤終身難忘。

父親去世後,張俊濤辭去了開封市一家大型保險公司財務部經理的職務,轉為普通職員,「這是一個相對沒那麼忙的崗位。」此後,張俊濤騰出更多精力,致力於完成父輩遺願,傳承彩燈文化。

建一座橋

「建立展覽館是我父親的遺願。」張俊濤說,父親在臨終前給兒女留下遺願:一是建個彩燈展覽館,二是建彩燈製作傳習所,三是編一本關於中華傳統彩燈的書。

2011年6月,張家自費將百年老宅改建成展覽館,免費開放。展覽館面積400多平方米,陳列著無骨花燈、鯉魚跳龍門燈、千手千眼佛燈等數十個品種400多盞彩燈。二樓的展廳裡還有家傳老工具和清代、民國時期的老雕版數種。

「倉庫裡幾萬件東西都展示不出來,因為沒地方放。」老宅雖經過改裝,但空間仍舊有限。館內收藏的唯一一盞大型花燈是千手千眼佛燈,高3米,用絹製成,是1992年張金漢帶領全家用了56天製作而成的,當時獲得了開封市彩燈大賽的一等獎。這盞燈是按照開封歷史名剎大相國寺的鎮寺之寶千手千眼觀音佛像製作的,手和眼數量完全一致,眼是以小燈泡的形式來表現的,燦如星輝,下面的蓮花寶座也是盛開的荷花燈,輝煌亮麗,祥光瑞氣,通電後可自由轉動。

「父親說,如果我們能把開封的標誌性雕刻做成花燈的話,今後所有的形象我們都能用燈籠的形式表現出來。」千手千眼佛燈的製成一直激勵著張俊濤,「我們的生活一定要有目標,還要為實現目標積極行動。現在,我眼裡沒有困難,只有問題。」

展覽館裡還懸掛著一盞特別的木版燈畫燈,全國獨一份兒。它的樣子是最簡單的四面方燈,四面的圖案吸收了開封木版畫的特點,內容是「小放牛、大釘缸、小上墳、打麵缸」等民間小戲,線條稚拙,色彩喜興。

「燈畫製作,其實和木版年畫差不多,用宣紙在版上輕輕刷繪,之後套色,可套四色,最高級的可套六色。」張俊濤解釋,張家曾收藏祖上手繪《宋式花燈圖考》,還有記載制燈工藝和傳承譜系的文稿,也有上百塊燈畫木印版,可惜因歷史原因,已付之一炬。

展覽館裡多是些造型獨特的燈:向「錦雞報春燈」的雞嘴投入硬幣,錦雞會隨之扭頭、張嘴、展翅、鳴啼、擺尾;「天將神犬燈」二郎神一手持戟,一手牽一條神犬,投入一枚硬幣,神犬即可發出「神犬汪汪,祝君旺旺」的聲音;「財神爺」「孫悟空」等花燈通上電便會做動作、說話;有的微型燈雖然只有幾寸高,卻會說、唱、叫、舞、跳……

「現在每年接待國內外參觀者2萬多人次,以遊玩團、學生為主。」展覽館門前公布著張俊濤電話的信息,只要參觀者需要,他便會親自到展覽館講解。「做展覽館還有另一個目的,就是想把在元宵節才能看到的燈籠常態化。」

張俊濤希望在非遺與民眾之間建起一座橋梁,讓中國文化漸漸走進人們的生活。「祖輩做花燈,是為了謀生;現在做展覽館,是想向更多人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張俊濤製作的吉利燈

重拾個性化

「關於燈籠的品種和製作技藝,我父親已經做了很多,我自己想把重心放在燈籠內涵的挖掘、研究和傳播上。」張俊濤說。

除了展覽館的運營,張俊濤還在同時進行著另一項工作:整理中華傳統紋樣資料庫。「這是我工作的重中之重。」他四處走訪,搜集了各種木雕匾額、門楣、家具、布料,研究上面的圖案。僅門楣、匾額就有6萬多件,每一個圖案都有不同的文化內涵。

「僅僅是鳳凰的圖案,在我的資料庫中就能找到好幾百種。」張俊濤痴迷於傳統圖案中對於同一事物的不同表達。他認為工業化產品同質且乏味,手工時代的作品卻熠熠生輝,「每家的生活都是個性化的,大家都有自己的快樂。」他從不同的圖案看到了不一樣的故事。

張俊濤有著這樣的願景:未來將會建立起有1000萬件紋樣的資料庫,利用這些紋樣進行轉化,或印刻於花燈,或運用於其他家居飾品,甚至可以讓人們自己定製想要的燈籠、燈具。「我希望將更多新元素融入花燈製作中,讓人們能夠看到掛在自家門口的、獨一無二的好燈籠。」

在張俊濤看來,非遺傳承最重要的是「恢復燈籠的實用價值,使其重歸生活,融入現代社會」。

開封的文旅商綜合體「汴梁小宋城」便是一個讓張俊濤想法落地的空間。2011年,張俊濤受邀依據「小宋城」內各家店鋪的特點,分別為他們設計出富有特色的門面燈籠。「兩個月做了近一千個燈籠,他們挺滿意的。」這些燈籠造型別致,用料考究,注重突出各家店面的不同風格,做到了造型和藝術、傳統制燈技藝與現代科技的統一。

如今,到過「小宋城」的遊人,無不被「燈籠張」製作的燈籠所吸引,它不但具備照明這一實用功能,更成為一種可供觀賞的藝術。

依靠口碑傳播,張俊濤打響了「燈籠張」的名號。2019年,在騰訊首款傳統文化公益遊戲《佳期:月圓》中,燈籠成為傳播的核心符號和載體,其中也有張俊濤的手筆。

潤物細無聲

張俊濤口中的口碑,是他數十年如一日「走基層」的結果。

「憑什麼我們的非遺手工藝只能是鄉土氣息的,只能出現在集市上面,而國外的藝術品卻能夠進畫廊,去拍賣。」張俊濤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便要系統培養參觀者和接班人。

為了將「汴京燈籠張」種類繁多的傳統彩燈製作技藝傳承下去,他針對不同人群策劃了相應的傳承方案,「進校園活動」便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傳承方面,我想做一些潤物細無聲的工作,比如去小學教孩子們製作傳統燈籠,去大學介紹燈籠所承載的文化元素。」

「對於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我們宣講的重點不一樣。」張俊濤將校園傳承方案分為小學、中學、大學三種,為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準備與他們動手能力相符的制燈材料和工具,啟發學生製作完成他們人生中的第一盞燈籠,並讓他們從體驗中獲得自信心和成就感,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

近幾年,張俊濤先後為清華大學、河南省博物院、華南農大、河南大學、開封市特殊教育學校等各類學校舉辦公益講座數十場,進中小學校園活動50餘場。「通過這種方式傳播文化、傳播技藝,積累以後的傳承人。」

除了國內傳播,「汴京燈籠張」也打開國門,走向國際舞臺。2019年春節期間,張俊濤先後赴南非、伊朗參加歡樂春節活動,嘗試著讓燈籠在當地落地。「把中國的傳統文化與他國文化進行結合再設計,這樣的作品才有可能重新進入他們的生活。不僅僅是燈籠,其他需要進行轉型的產業都需要這樣一個過程。」對於中國燈籠走出去,張俊濤有著自己的思考。

北京的世界園藝博覽會、鄭州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揚州的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清明上河圖香港展……細數2019年參加過的與燈籠有關的文化活動,張俊濤覺得異常充實,「燈籠文化一輩子也研究不完,我希望有更多的人來關注傳統彩燈,更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將中華民族的傳統彩燈技藝與文化傳承下去。」

雖然目前「汴京燈籠張」已成功申請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張俊濤明白,要真正傳承傳統技藝,只有「燈籠張」一家是遠遠不夠的,必須依靠綿延不斷的文化傳播。

「文化傳播的過程是漫長的,立竿見影不現實。要想實現從零到一,必須長期堅守。」張俊濤說,「不能把自己的手藝當成生意去做,而是要當成一種責任。」

在張俊濤看來,開封街角的「汴京燈籠張」之所以承襲兩百餘年,到如今依舊綻放出強大生命力,並成為「八朝古都」開封的一種文化印記,最重要的原因便在于堅持。

相關焦點

  • 汴梁藝術|汴京燈籠張在香港續寫開封精彩 受到歡迎
    魏培仕局長從「繪就一幅古畫,激活一座古城」講到「擇一城終老,留一世繁華」,再到「一座開封城,永遠歡迎您」,邀請香港朋友共同開發描繪出我們每個人的「清明上河之夢」,為到場嘉賓和觀眾展現了一座「古新兼具」的開封城。魏局長的演講深深打動了香港的各界觀眾,為接下來的開封系列推廣活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開封市二師附小寒假社會實踐活動走進「汴京燈籠張」
    日前,在「汴京燈籠張」彩燈展覽館,開封市二師附小1707班全體師生前來參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汴京燈籠的製作工藝和各種燈籠展品。在「汴京燈籠張」的第七代傳承人張俊濤的帶領下講解下認真參觀了展廳的每個角落,了解到了「汴京燈籠張」始於清代,是開封市的燈籠製作世家,其燈籠使用紙、布、竹、木等材料,經繪製草圖、扎骨架、粘貼燈皮、著色、組裝等過程完成,設計精製,種類齊全。
  • 開封:2018「迎新年,掛彩燈」學生手工燈籠創意製作大賽今日評獎
    本次燈籠評選活動,由龍亭景區黨支部書記李珂主持,非物質文化遺產「汴京燈籠張」的第七代傳人張俊濤、開封市教育局基礎教育科姜光榮科長、開封日報社記者校愛玲、天波楊府副主任牛亞軍、龍亭公園副主任單俊卿擔任此次燈籠製作大賽的評委。
  • 開封市文化館:傳承古都歷史文脈,弘揚開封文化經典
    開封市文化館始建於1927年,前身為河南民國政府成立的「河南教育館」,1950年更名「開封市人民文化館」,1981年改名為「開封市群眾藝術館」。2016年12月5日,市群藝館正式更名為開封市文化館。
  • 「老家河南·黃河之禮」之「宋詞中國·世界開封」成果分享會精彩...
    11月18日晚,由開封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騰訊音樂、騰訊文旅共同主辦的「老家河南·黃河之禮」之「宋詞中國·世界開封」成果分享會於開封汴梁小宋城精彩呈現。獨立歌手金曉文演唱「宋詞中國·世界開封」原創音樂徵集大賽中的專家評審組第一名《清玉案》,網絡票選第一名許詩茵演唱《白衣少年》《月哉》。兩首歌曲獨具宋風宋韻,深受觀眾喜歡。
  • 開封:"迎新年 掛彩燈"手工創意燈籠製作弘揚傳統文化
    記者了解到,自活動開展以來,有近百所學校參與比賽,開封市全市中、小學、幼兒園有8000餘盞手工燈參賽,造型各異的手工燈將在2016大宋上元燈會亮相,扮靚龍亭大殿、鐵塔景區和天波楊府。記者在現場看到,提前展出的手工花燈吸引了眾多遊人駐足觀看。「這盞燈真漂亮啊!」「你快看,這裡有盞菊花燈,很能體現咱開封的特色呢!」
  • 開封市政府好政策!開封提供255個崗位,報滿為止,貧困生優先
    為了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開封市政府決定面向全國的2020屆全日制本科及以上離校高校畢業生,提供255個崗位,且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招聘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畢業生、城鄉低保家庭畢業生、殘疾畢業生、少數民族畢業生。
  • 開封有個小吃街,開啟味蕾不容錯過
    俗話說,百裡不同天,十裡不同俗,在河南中部省的開封市,每當夜色昏暗的時候,各大夜市攤檔開始紅火起來了,下班的人們三五成群的,小情侶兩兩相邀的奔赴夜市,開啟了他們的晚餐之行,開封市的夜市在河南省是很出名的,大大小小的夜市就有十六處之多。
  • 開封五中舉行「我與明天有個約會」主題班會觀摩活動
    為進一步促進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加強班主任隊伍和見習班主任隊伍建設,展示五中學子良好的精神面貌,2021年1月7日開封市第五中學高一六班舉行了「我與明天有個約會」主題班會課觀摩活動。開封五中校長房建雲,黨支部書記王建峰,德育副校長劉波及全體班主任和見習班主任及各班學生代表參加了活動。
  • 開封美食遊,盤點舌尖上的開封小吃
    開封的「上河小吃城」,位於開封龍庭景區附近,逛完景區吃小吃距離正好。上河小吃城有近百個小吃攤位,囊括了開封各路知名小吃。就餐環境寬敞大方,雖是在室內,攤位的外觀仍保留著仿古建築風格,讓我略感驚訝的是很少見有小吃城的桌椅也是採用深紅色木製桌椅,踏實穩當的質感,也像是中原人的憨厚。
  • 《天命奇御》開封支線任務有哪些 開封支線任務圖文攻略大全
    導 讀 天命奇御開封支線任務有哪些?
  • 開封有個公園爆紅,這裡被稱為華中「小故宮」,而且這裡風景秀麗
    河南作為中國眾多省份之一,雖然沒有經濟發展的優勢,但卻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大省,說起河南,相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河南的鄭州、開封、洛陽,鄭州、開封、洛陽的省會,是河南乃至中國的重要城市,開封、洛陽在歷史上曾是歷史都城,歷代都在此建都,所以,這兩個城市的文化,今天我們就來聊一下開封有個公園爆紅
  • 開封市工商局:7個品種商品合格率80%
    中國質量新聞網消息開封市工商局於2012年9月份委託安徽省阜陽質檢所採取購買的方式對開封市潤泰商業有限公司、開封市中瑞時代商貿有限公司銷售的服裝類、小家電等7個品種的重點商品進行了抽樣檢驗,共抽檢25個批次,主要對服裝類甲醛、PH值、產品使用說明;小家電類標誌和說明、洩漏電流、電氣強度、接地措施等質量安全數據進行了檢測。
  • 開封花生糕
    我拿起一塊慢慢吃著,確實很甜膩,二十年前第一次吃開封花生糕時可是滿口清香啊!初入大學時 ,我們來自省內各地的8個女孩子分到一個宿舍,中文班的5個,文秘班的3個。新鮮的大學生活,陌生的校園環境,初識的我們常常一起去上課,一起去食堂打飯,一起去操場跑步,一起去圖書館讀書,一起去自習室學習,回到宿舍我們就是一群嘰嘰喳喳的百靈鳥,18歲的青春在師大校園綻放。
  • 建國後,開封市境內撤銷了四個縣,一縣與開封同名,一縣曾設專區
    開封,位於河南省中東部,地處中原腹地、黃河之濱,現為河南省地級市,歷史悠久,是我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著名的八大古都之一。開封有四千多年的建城史,歷史上有老丘、大梁、浚儀、啟封、陳留、汴州、東京、汴京、汴梁等名稱,是我國歷史著名都城,戰國時期的魏國、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北宋和金相繼建都於此,有「八朝古都」之稱。
  • 開封西司夜市:天賦傳統的開封特色小吃,你吃過幾個?
    說到來河南度假,我不得不提的就是開封這座小城市了。慢節奏的生活,讓你有了更好的旅遊體驗,得到了更好的放鬆,而開封作為八朝古都,文化古蹟數不勝數,每走出一條街就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在網上搜索開封旅遊攻略,不伐看到許多人都推薦來西司夜市吃飯,據我所知,西司夜市的商販幾乎都是開封本土人,店鋪也都經營了幾十年,味道是相當正宗的,這也是小編為什麼推薦給大家的重要原因之一。還有一方面就是西司夜市的夜景非常漂亮位於夜市,對面的包公湖每天傍晚都會有船隻經過,加上河邊燈光的點綴,能非常直觀的感受到水波粼粼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