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學習科學與技術研究,ID:xxkx-js】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無數的中國人在學英語,
也有很多英語老師在教英語,
但是教得好、學得好的人,卻只是少數。
很多老師教英語,
只不過遵循的僅僅是「繁瑣哲學」、死記硬背、熟能生巧,
——因為英語老師自己從小也是這麼學的,
這樣,英語教學就會演變為:誰最能堅持,誰才能學得會、學得好。
有人說:所有學習難道不都是這樣嗎?
王珏老師要說:No!
英語作為一種語言,
必然需要學習者投入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
來進行學習和運用,
這是毫無疑問的。
而為什麼「名師出高徒」的現象2000年來一直顛撲不破?,
就在於名師具有一種神奇的能力:
他能讓學習穿透本質、化繁為簡、快速理解和掌握,
從而快速取得進步,取得成就感(動機),
進入學習的良性循環。
因此,如果能有這種水平的名師的指引和點撥,
任何學習——包括英語學習當然事半功倍!
王珏老師最為推崇的英語名師,只有兩位,
一位是新東方原首席英語培訓師:楊萃先老師
還有一位就是今天的主角:北京奧運會志願者英語培訓師 楊亮老師
大家不妨來看看楊亮老師是如何通過對「語言背後的思維」的研究,
直指英語思維的本質、化繁為簡的吧!
從教學研究的角度來說,
王珏老師越發覺得西方流傳的一句名言極有道理:
Knowing is not understanding!
老師會講、甚至會熟練使用一個知識,
——以英語為例,老師可以很熟練地「知道」單詞是什麼意思、知道語法規定是什麼,
然而,我們通過對比楊亮老師的幾段視頻,
就可以體會到:這樣並不代表你「真正理解」。
當老師自己都並沒有「真正理解」時,
我們所憑據的,只是自己長期專業訓練與運用中所具備的「熟練度」,
——這對於我們自己使用並沒有問題,
可是面對一群小白時,
我們的語言就極其蒼白無力、方法極其刻板……
難怪在著名的PCK理論(研究教師專業知識的構成),
把「學科內容知識(CK)」作為教師的首要知識素養,
確實是很有道理的!
老師對專業知識的「真正理解」的程度,
從根本上影響了老師的「學科教學知識(PCK)」
——而PCK,則被認為是老師開展優質教學的關鍵知識!
這也許就是很多培訓機構、甚至中小學校,
都喜歡招清北的學生、甚至博士生的緣故吧!
——雖然從教學內容上來說,根本用不著博士所學,
但是清北的學生對學習方法的理解深刻、而博士生對專業知識本身的理解深刻,
底子好,更容易培養成為「名師」吧!
——Knowing is not understanding,
希望老師們在教學中遇到困難時,
首先回過身來,想一想,
是不是自己只是Know、而沒有達到Understand的緣故呢?
說一句稍微有點跑題的話:
我們怎麼知道自己是Know、還是Understand呢?
諾貝爾獎得主、加州理工大學費曼教授提供了兩條標準,提供給大家參考:
你會用知識來創造(新的知識)你能把知識教會12歲的孩子或門外漢
尤其值得一提的一個巧合的是:
費曼的第2條標準,與PCK理論所說的「變換表徵形式」居然完全相同!
看來,老師照本宣科、不能超越教材、不能給學生更高明的指點,
而只是一味要求學生努力、堅持,
確實並非教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