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別總是在9月!老藝術家張文霞離開,留給後人永恆的經典

2020-12-11 安鑫君紫

九月最是傷懷的季節,然而比這些更讓小編傷感的是,老藝術家的凋零!

張文霞(1934年-2018年9月28日),文字輩相聲女演員,師從武魁海,相聲名家田立禾之妻。20世紀60年代之後曾淡出舞臺40餘載,2010年起復出與丈夫田立禾結為搭檔,2018年9月28日,相聲名家張文霞在環湖醫院去世,享年84歲,代表作品非常多,比如《誇住宅》、《八扇屏》、《洋藥方》等,以貫口活見長。

九月叫又狗月,在一百二十年前的9月28日,「戊戌六君子」 在北京遇害,譚嗣同臨刑前在監獄牆壁上題了一首著名的絕命詩:「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9月對於曲藝界來說註定只一個悲傷的月份,短短一個月內,相聲表演藝術家常寶華、相聲名家劉文步、相聲女藝術家張文霞、相聲名家師勝傑、評書大師單田芳、表演藝術家朱旭、小提琴家盛中國、粵劇名伶吳君麗、吉祥三寶的父親布仁巴雅爾、搖滾歌手臧天朔等10名文藝工作者,沒有告別,相繼離開…我們能做的,只有在文字與作品中緬懷這些已故的藝術家。當世上最後一個知道你的人也去世了,那麼你將真的在這個世上沒有人知道了。其實不止文藝工作者,還有那些被人遺忘卻功勳卓越的英雄,像百歲老人劉傑。也不止是遙遠的名人,還有身邊那些籍籍無名卻猝然離開的親朋,像突然走掉的某個故人。

但,不應悲觀。正如趙雷的歌詞:分別總是在九月 回憶是思念的愁。

今年,最大的八零後三十有八,最小的也到了而立之年。小時候電視上的明星們,現在也開展漸漸老去或離世,自己的父母也兩鬢白髮,自己的子女也慢慢長大。我們終於都到了,熟悉的人一個個離開的年紀。

真心感謝這些老藝術家們,他們不僅僅是在演繹每一個經典角色,更是把歡樂以及知識還有對事對物的認知。很多經典已經無法超越,因為那是那一代人的巔峰與經典!後輩們當繼承老一輩人的藝術精神,傳承和發揚他們的藝術技藝!

相關焦點

  • 分別總是在九月,同一天三位藝術家離世,令人悲痛
    9月28日是一個令人萬分悲痛的日子,在這一天裡,著名搖滾歌手臧天朔,著名相聲演員張文霞,著名相聲演員盛勝傑先後離開人世。消息傳來,悲痛的情緒籠罩了整個演藝圈。可能他們不是眾人熟知,但是他們在各自領域的貢獻將永遠被人銘記。
  • 這個秋天太悲傷:54天15位藝術家隕落,屬於我們的時代已開始逝去
    他也是將評書文化和網絡相結合的第一人,痛失單老,不僅是評書界的損失,也是我們每個人的遺憾,我們再也見不到用沙啞的嗓音對著我們講述故事的他了。德高望重人藝老2018年9月15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著名表演藝術家朱旭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88歲。
  • 你在最美的季節離開,逝者如斯,生者已矣
    你卻在這最美的季節離開。2018年的秋天,是灰色的。短短兩個月時間,十四位文藝名家離開了我們。6、女相聲名家張文霞,2018年9月28日逝世。相聲名家田立禾之妻,代表作《繞口令》、《誇住宅》等。7、粵劇名伶吳君麗,享年84歲(1934.1-2018.9.26)19世紀60年代香港粵語片紅星,也是著名的正印花旦。代表作《青青河邊草》、《釵頭鳳》。
  • 2018年離世的明星,目前已達26位,希望最後2個月一切平安
    今年不知道怎麼回事,娛樂圈接二連三的有老藝術家去世,這也許是娛樂圈去世人數最多的一年了吧,不僅如此,小編身邊也有家人在今年10月份去世了,可是就在9月末的時候,還是非常精神的一個人,就這樣突然的走了。生命是如此的脆弱,轉瞬即逝。雖然他們離開了這個世界,但是我們永遠都不會忘記他們。
  • 杜雨露葬禮,現場只有6人,疫情給老藝術家一個安靜走的理由
    杜雨露老藝術家千古!杜秋華及家人節哀!著名表演藝術家杜雨露是於2020年2月21日凌晨5點因肺癌於哈爾濱病逝的,享年79歲。正如他的女兒杜秋華2月22日晚所說的「疫情期間,一切從簡!」是的,不是親朋好友不想送別杜雨露,而是還在肆虐的疫情客觀上不允許人們大規模聚集。好在,正如女兒所說「爸爸是個喜歡安靜的人,疫情給了他一個安安靜靜走的理由!」
  • 「神鵰俠侶」程俊華、張文霞:閒居「雲霧山莊」,凝固新時代「閩都...
    張文霞, 1962年生於四川,長在四川。1985年畢業於景德鎮陶瓷學院工程系,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現擔任福建省輕工業研究所藝術創作室主任,福建省工藝美術學會雕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福州市美術家協會雕塑專業委員會副會長。
  • 老藝術家經典影片回顧:隋鴻祺電影集錦
    1983年6月前衛話劇團與歌舞團合併後,他入前衛文工團。1985年離休,2011年12月7日病逝。參拍影片除《地雷戰》外,還有《兩個小八路》日軍中隊長三島、《刀光虎影》漢奸高連三、《將軍與孤女》池田、《以血還血》日商行老闆吉田等角色。他還在《南徵北戰》(重拍版)、《吉鴻昌》、《民國特大謀殺案》等片客串角色,最早的恐怕是影片《鐵道遊擊隊》,有個一閃而過的鬼子小隊長之類鏡頭。
  • 73歲老藝術家馬淑華去世,曾被譽為天下第一杜十娘,獲戲劇梅花獎
    在2020年的第三天,我們失去了一位優秀的老藝術家。據媒體報導,1月3日清晨,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旦角演員馬淑華老師仙逝,享年七十三歲。2000年後,馬淑華由於身體原因,最終還是離開了自己最熱愛的舞臺,開始從事評劇教學工作,也帶出了許多優秀的學生,傳人包括王雲珠、馬晗等人。如今馬淑華老師也離開了我們,不僅對中國評劇界來說是一大損失,對於學評劇的人來說,也失去了一位優秀的老師,但她留下的經典作品,卻永遠會被銘記,供後人學習。
  • 又一位老藝術家永遠離開了我們,她的這首歌是幾代人童年的回憶
    今天94歲的王丹鳳因病去世,又一位老藝術家永遠的離開了我們,想起女神曾經的風華絕代,怎不讓人悵然感慨。說起王丹鳳一定不能忘的就是那首經典的兒歌《小燕子》,這首歌承載了幾代人童年的回憶,相信很多人懵懂無知的孩童時期,都是在聽著和唱著這首歡快旋律的過程中成長的。
  • 王羲之留給後人的「草書要訣」,是後人學習草書的典範!
    王羲之草書《草訣百韻歌》而學習草書,在古代有一件書法寶典,這件寶典據說乃是王羲之留給後人的一部「草書要訣」,當你記住了這1000多字,你的草書就不用愁了。這件《草書百韻歌》又被譽為《右軍草書至寶》,其最早的底本已經不知所蹤,此帖在宋朝的時候僅有410字,經過後人的反覆增加與潤飾,到了明代萬曆年間,這件《草書百韻歌》達到了1000多字,如今通行的版本乃是明代萬曆年間的韓道亨所據傳世經典版本所錄。是後人公認的最為經典的版本。
  • 又一敬業老藝術家離開春晚,曾27次登臺演小品,回顧作品各個經典
    今年又有一名敬業老藝術家離開了春晚舞臺。1月14日是央視春晚聯排,有媒體稱蔡明和何冰合作的小品被斃掉,無緣這次鼠年春晚。原本應該和蔡明共同出現小品的張若昀,疑似更換成了其它節目。儘管關於蔡明的小品的評價褒貶不一,但不可否認的是她曾經的確給觀眾帶來了許多歡樂的回憶,回顧她的作品,各個都可以說是經典。1991年,30歲的蔡明首次登上了春晚的舞臺,和鞏漢林合作小品《陌生人》,蔡明在裡面飾演了一個機靈古怪但是迷路了的小女孩,扎著兩隻麻花辮,青春靚麗,首次上春晚也毫不怯場。
  • 這地址很可能是我表哥留給在高雄的後人的
    ■《一封來自臺灣高雄的尋親信》後續  記者 魏奮    6月14日,杭州市郵局鳳起路投遞部,收到一封來自臺灣的尋親信。收信人為「浙江省杭州市武陵門外西大街15號之丁 倪毓英的子孫」;寄信人為「高雄市一心二路61號15F之3 倪躍軒 倪秋星」。信封上還特地註明是「尋找祖先的信」。
  • ...上海展映 上官雲珠&趙丹等老藝術家後人出席活動 – Mtime時光網
    時光網訊 日前,由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主辦的「珍藏:中國經典影片展映」《烏鴉與麻雀》特別放映活動在上海舉行。上官雲珠之子韋然、趙丹黃宗英之子趙左、魏鶴齡之子魏迦等影片主創的後代們共同出席了本次活動,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主持了映後沙龍,虹橋鎮紫藤區的老黨員、老影迷前來觀影。
  • 98版《水滸傳》劇組成員20年後再聚首,一代人的永恆回憶
    4月26日,受《中國文藝》向經典致敬節目組的邀請,98版《水滸傳》劇組成員時隔20多年後,重聚央視參加「20周年聚首」特別節目的錄製,從導演、編劇到主演、配角共有數十人到場參加了聚首,這是該劇組20年以來人數最多、場面最熱鬧的一場聚會,引起了很多人對經典的回憶。
  • 上影老藝術家李季,參演《渡江偵察記》,一輩子做配角,百歲去世
    【千名老電影人尋蹤(63)——李季】No.19月10日,是上海電影製片廠老藝術家李季誕辰紀念日,在此,娛文娛視向老藝術家致敬!說起李季這個名字,別說普通觀眾,就是一些資深觀眾也有可能忘記了,但其實李季是上影演員劇團的元老,是一位老戲骨。
  • 經典就是瞬間化為永恆,感受經典的魅力,從閱讀這10本書開始
    什麼是經典?經典就是大浪淘沙流下的作品,它已經成為時光的永久記憶,它是一生,它是永恆,它是高山,它是河流,它也是放在我們心中最溫暖的情感。義大利著名作家卡爾維諾說,經典就是那些你經常聽人家說「 我正在重讀」而不是「我在讀」的書。經典向人們傳遞了富貴的人生經驗。
  • 李賀最經典的一首詩,其中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引得後人牽腸掛肚
    儘管他一生極其短暫,猶如夜空裡匆匆划過的流星,但是他的每一首作品則是足以令人驚豔,使得後人更是牽腸掛肚。據說他寫詩每次都是騎著一頭小毛驢,身邊掛一個小布袋,想到了一句好詩,快速地記下來,隨後扔進小布袋裡,久而久之小布袋全是優美的詩句,然後再一組合便是成為一首千古名篇。
  • 話劇《茶館》總是一票難求,為何壓箱底的經典老戲永不過時
    四川話版話劇《茶館》劇照 資料圖片光明日報1月10日消息,近年來,話劇《茶館》等「老作品」每一亮相,總會引來叫好和追捧,甚至形成「一票難求」的文化熱點。經典作品的藝術高度,不僅源於思想內涵、故事情節,更有賴於精湛的技藝。京劇表演藝術家張火丁曾說:我唱的永遠是程派。她的《鎖麟囊》每演必火,幾乎成為「燈迷」的節日,足以說明正是一代又一代「角兒」們對技藝的執著守護與傳承,才保持了「味兒」的純正延續,使作品的藝術感染力持續散發。同時,經典從來都是開放的、面向未來的,不但提供精彩的內容,而且提供續寫精彩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