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生下來就要依賴於關係才能活下來,此後的成長,也離不開關係。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從家庭的關係中被孕育,孕育出對人的愛和理解,然後再走向社會,用愛和理解建立社會情感。這樣才會完成一個人從家庭情感到社會情感的成長。
歌德有非常幸福的家庭支持系統,母親出身名門,陽光快樂,喜歡讀書,歌德童年是在母親的童話故事中度過的, 父親博學,熱愛藝術,奶奶花樣翻新地陪他吃、陪他玩,外祖父、外祖母家也多的是好吃的、好玩的東西給他。
歌德的童年就是一本幸福的畫冊,翻到哪一頁都有幸福溢出,每一份關係裡的愛都是飽滿的,那些充溢心靈的迴響,為幼小的歌德延伸出愛的能力。
當一個孩子從家庭關係中獲得了愛,這份愛就是未來關係的種子,會開出不同愛的花朵,與朋友的友誼之花、與異性的情感之花、與自然的熱愛之花、與書籍的痴迷之花。
歌德從愛的家庭走出,無論是友誼,還是情感,亦或是熱愛與痴迷,這些不同色彩、不同形態的花朵開滿了他的一生。
萊比錫的三段友誼:
歌德在萊比錫上大學期間與三個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與貝裡施的深情厚誼
貝裡施比歌德大10歲,是一位宮廷教師,在歌德因為寫詩得不到支持最孤苦無助的時候,貝裡施就像黑暗中的火把給了歌德極大的鼓勵。因為貝裡施的欣賞,歌德又重新回到了詩歌的王國。
只是好景不長,這段友誼不久就被惡意終止了。當時有一個叫洛狄烏斯的教授寫了一部迎合市民的詩劇,歌德覺得寫得太無聊了,就寫了一首打油詩進行吐槽,結果激怒了這位教授,打聽到貝裡施在支持歌德,就勃然大怒,臆測是這個人在慫恿歌德,就給宮廷裡管事的伯爵施加壓力,讓他們解僱貝裡施,貝裡斯被迫走了。
歌德異常的氣憤,覺得自己的友誼被這些陰謀給玷汙了。他用詩表達了自己的憤慨:
對我的友誼和花環
也不能把你留住
……
門閂遲早會被砸落
那時我和你一樣擺脫束縛
貝裡斯走後的一段時間,歌德一度心情十分糟糕。他失魂落魄,對朋友大發雷霆,也不再寫詩。
直到他遇到了埃席爾。
與埃席爾的知遇之誼
貝裡施走後,歌德不想再寫詩了。他少年時在法蘭克福畫過的一些畫,得到了法蘭克福的一個教授的誇獎,被誇是個小天才,於是歌德想去嘗試一下繪畫。當時萊比錫大學繪畫學院的院長就是埃席爾。
埃席爾教授溫文爾雅、學識淵博、見解獨特。他講課就像涓涓細流,沁人心田。歌德非常喜歡埃席爾教授。埃席爾也非常喜歡他這位才華出眾的學生,曾經是想要把他培養成出色的畫家呢!
埃席爾不反對歌德寫詩,歌德也發現自己學畫的這段時間,還是對詩歌念念不忘,無論什麼樣的心情都想用詩歌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感情。但是詩歌對自己的傷害太深了。於是歌德在埃席爾的介紹下,又與當時的另外一個藝術家學銅版雕刻。
有一天在課堂,歌德完成了一副油畫,他情不自禁的用詩歌來表達這幅畫的內容,同學們哄堂大笑,以為他會被趕出去。但是和藹可親的埃席爾教授卻微笑著對歌德說:「你的詩很優雅,聽起來挺美,藝術是相通的,了解一下繪畫藝術吧!它也許對你的詩歌有幫助。」
歌德當時非常感動,他發現自己的傻氣,總是在適合的時候,被人接受,他真想擁抱這位教授,叫他一聲「親愛的父親」,埃席爾教授是像貝裡斯一樣欣賞他、讚美他的人。
在埃席爾的家裡,他給歌德端上熱騰騰的咖啡,讓他去鑽研一下溫克爾曼的思想。此後歌德泡在圖書館裡,就像飢餓的嬰兒,貪婪的汲取古希臘、羅馬的藝術。在這個過程中,歌德漸漸地領悟到他自己創作中的那些纖巧、繁瑣的問題,在自我認識方面又有了極大的突破。
一個人最重要的成長就是客體經驗,這個客體就像一面明亮的鏡子,讓你看到自己的美,也能讓你看到自己的不足,並且能夠激勵你,讓你看到希望。每個孩子的成長都需要這樣的老師,並不是直接的給你批評,而是用微笑引領你,用書籍和自己的體會獲得成長,在成長中自己看到那些問題,獲得內在的對問題的思考。
與鞋匠的神交
失戀是每一個年輕人都會遇到的,像歌德這樣多情的詩人,更容易沉淪在失戀的情感裡。
歌德喜歡上一位姑娘,但是這位姑娘,卻並不理解他,歌德為此失神傷感。他的隔壁住著一位神學院的學生,他想,這個離上帝很近的人,也許會給他一些明示。
這個學生特別有意思,建議歌德去德勒斯登,那裡有很多的畫廊,可以欣賞畫,還可以住在他的一個親戚那裡,他的這個親戚很特別,可以讓人內心平靜下來。
歌德不相信一個鞋匠會有這麼大的本事。
神學生拿出老鞋匠寫給他的信,給歌德看。歌德德看了信,發現老鞋匠是一個樂觀豁達又自信的人。
神學生寫了一封介紹信,歌德就迫不及待的上路了。
老鞋匠住的地方很簡陋,他就坐在門口的一個小凳子上給人修鞋,他穿著一條能蓋住膝蓋的圍裙,地上、身上都是皮子的碎屑。
歌德把自己的兩個劇本給老鞋匠看,老鞋匠說歌德是位怪先生,想給窮苦人和下等人宣布福音,這樣模仿主是值得讚賞的,但是主卻喜歡有錢人的鳳仙花味,歌德應該去找有錢人,而不是來老鞋匠這裡,他這裡的味兒是和鳳仙花相反的。
歌德一來就被老鞋匠逗笑了,煩惱一掃而空。
老鞋匠年輕的時候,也喜歡一位美麗的姑娘,這位姑娘讓老鞋匠的生活充滿了陽光,但是他卻從來沒有告訴過她,直到這位姑娘已經嫁人了。老鞋匠知道她生活得很好,就很安心了,看著她幸福,仿佛自己也很幸福。
歌德想到了自己喜歡的那個姑娘安妮特,她想只要她生活的快樂,還有什麼好遺憾的呢?這樣一想,心情就豁然開朗了。
老鞋匠就是歌德的涵容客體,對於歌德自己不能處理的認知情緒,他都丟給了老鞋匠這個容器裡面,老鞋匠就像他兒時的媽媽一樣,用他的人生智慧讓歌德看到,真正的愛不是思之不得,而是看她幸福,她帶給你的陽光快樂已經足夠。
真正的學習都來自於有滋養的關係。歌德通過埃席爾的影響,建立了與古希臘、羅馬藝術的連接,覺察了以往詩歌創作中的不成熟,把對古希臘、羅馬藝術的理解,融入到詩歌創作中,這是歌德詩歌創作中的又一次成長。通過老鞋匠,歌德感受到了平凡中的智慧,懂得了真正的愛是內心深處的體會。
歌德的三段友誼都讓他獲得了與眾不同的成長,讓他從少年沃爾夫岡,向偉大的歌德又邁進了一步。
參考資料:世界偉人傳記叢書
圖片來自網絡,如侵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