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12日,來自歐美亞澳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2200多位專業文獻出版機構、政產學研信息情報服務、知識管理與知識服務、戰略管理、智庫等領域的專家學者與從業人士,參加了由中國知網與清華大學圖書館、香港大學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吉林省圖書館聯合以「知識創新服務業發展」為主題在長春舉辦「第十屆數字出版與數字圖書館融合發展國際研討會」(簡稱CDPDL)。
會議現場 中國知網供圖
政府領導、業界精英共繪知識創新服務能力新藍圖
吉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石玉鋼出席大會並致辭。他指出,當前吉林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動「數字吉林」建設,要高質量推進數字出版與數字圖書館的融合發展,努力形成數字經濟發展的制高點,推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繼續完善數字出版產業的扶持獎勵政策,重點支持一批帶動性強、特色優勢鮮明、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數字出版產品,數字產品服務平臺,努力打造全國一流的數字出版發展高地。
石玉鋼說,創新體制機制,減少證明事項,再造服務流程,堅持以改革促轉型、以改革促創新,著力攻克「數據壁壘」,完善數據交換機制,推進網絡協同,實現掌上可辦、網上全辦、一網通辦。抓好「一主、六雙」產業空間布局和「數字政府」規劃項目對接,有效促進營商環境改善、政務服務效能提升,支持高科技企業在吉做大做強。歡迎國內外數字出版產業、企業來吉林發展,成就事業。
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理事長李東東在致辭中指出:新聞出版業要把握時代機遇;提升知識創新服務能力,要發揮自身優勢,為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貢獻智慧;要加強中外交流合作,推動出版國際化發展。她認為,知識創新服務業這一全新概念將知識的生產者、傳播者、使用者緊密地凝聚在一起。作為連接生產者和使用者的中間橋梁,中國新聞出版業要積極利用新媒體、新技術、新模式,努力在知識創新服務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中國知網董事長王明亮在致辭中介紹,「知識創新服務業」是中國知網今年1月在珠海舉辦知識服務研討會時提出的一個新的行業概念,也是連續十屆CDPDL組織全球從事知識生產、傳播、擴散和利用各方不斷深入探討知識創新服務相關問題產生的一個業界共識。業內專家們從「知識創新服務業」的觀點出發,認為知識涵蓋人類對自然與社會之現象和本質及其發展變化規律的認識,是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各種思想、理念、理論、方法、規則、技術和技能的體現。它既包含用各種媒體表達、傳播的顯性知識,也涉及存在於人腦和海量數據的複雜關聯之中的隱性知識。「知識創新」指的是人類重新認識已有知識和研究新問題、發現新知識的創造性活動,「知識創新服務」囊括了為知識創新活動提供的各種物質與精神的環境、條件、方法和手段,其在信息和信息技術服務相關範疇內主要顯性與隱性知識信息的生產、傳播、管理與服務。這種服務對知識創新的成敗與可持續發展非常重要,目前它已涉獵對知識創新方向的洞察與引領,創新成果的首次評價遴選與發布、知識信息的有序化加工和體系化組織與整合、知識大數據關聯關係的挖掘與揭示、知識傳播與知識獲取服務、公共知識與機構和個人知識的整合管理、支持機構動態戰略管理的知識管理、面向決策和學習問題的知識服務、創新成果的轉化及其應用效果評價,還延伸到支持激發群體智慧的協同研究範式、大數據研究範式、探究式學習範式的信息化設施和手段,以及各類智庫對包括知識創新在內的各種重大問題的決策支持等;未來這類服務對人類認知的進步與創造能力發展將有無法估量的促進作用。
中宣部出版局研究處處長蔣建民在致辭中指明,面對各行各業對創新能力提升的迫切需求,數字出版業要圍繞知識創新服務體系建設,強化精品意識,為各行各業提供豐富、優質的知識信息服務與支撐;堅持融合發展,藉助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利用新型傳播機制、方式、方法,不斷提高數字出版的傳播力、影響力,增強知識創新服務能力;以服務知識創新為契機,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數字出版優勢,推動中外文化交流合作。
如何助推數字出版與數字圖書館快速發展,深度融合,更好地服務於國家創新發展戰略,成為行業目前被普遍關注的問題。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黨委書記、執行副會長、秘書長王建華認為,數字出版與數字圖書館融合發展的目的是要利用新的出版傳播模式與新型融合平臺,讓現有的出版內容形成知識化產品,逐步完善產業鏈上下遊,更好服務於機構用戶和終端讀者,為構建學習型社會、創新發展提供支撐。他寄望本次大會碰撞出更多的火花,通過大數據與知識管理更進一步驅動企業的創新發展,通過中國的好案例,為全球知識創新服務業提供標杆,做出貢獻。
高校人才與多元文化創新 圖書館要創新發展與創新信息服務
沒有高校發展就難以培養出傑出人才,沒有傑出人才就難以形成創新動力。吉林大學常務副校長邴正在談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與高校使命時表示,高校在「雙一流」建設中,承載著理論創新、科技創新、人才創新、文化創新這四大使命。理論創新體現為思想創新、方法創新和學科創新;科技創新涵蓋了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現代科技引領的管理創新;人才創新是用新知識、新觀念、新文化培養創新型人才;文化創新分為觀念創新、風尚創新和多元文化創新。
創新驅動戰略為圖書情報機構,信息服務保障機制構建指明了新方向,在分析了創新戰略驅動下圖書情報機構信息服務面臨的新變化後,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孫一鋼認為,當前是全球圖書情報行業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時期,科技情報服務支撐創新和支持決策的兩大功能進一步凸現,公共圖書館情報服務進一步呈現「普及化」和「智庫化」的發展趨勢。圖書館一方面要緊密圍繞創新主體的信息需求支持創新發展與創新信息服務,另一方面要探索不同的服務內容與模式來支持本國戰略實施、產業發展需要與機構戰略規劃。
日本早稻田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日本立命館大學經營學部劉慶紅教授介紹了來自日本的知識創新經驗。日本的國家創新體系是由公共和私有機構組成的網絡系統,並強調系統中各行為主體的制度安排及相互作用。該網絡中各個行為主體的活動及其相互作用旨在經濟地創造、引入、改進和擴散知識和技術,使一國的技術創新取得更好效績。它是政府、企業、大學、研究院所、中介機構等之間為尋求一系列共同的社會經濟目標而建設性地相互作用,並將創新作為變革和發展的關鍵動力系統。
打造高質量知識創新服務鏈
在大數據、網際網路時代的創新發展實踐當中,專業領域的數字出版、知識管理、知識服務與教育信息化所從事的知識生產、傳播、擴散與利用服務,已形成知識創新與創新人才培養的一種基礎性、支撐性新興現代化服務業,即知識創新服務業。中國知網常務副總經理張宏偉介紹,知識創新服務業內各相關行業雖各有自己的服務對象、工作定位和服務模式,但隨著不同行業之間的工作交集越來越多、耦合關係越來越深,相互依賴越來越強,跨行業的合作變得越來越複雜和困難。為把各自的工作做好,必須進行密切的協同。提出「知識創新服務業」概念,目的是在服務知識創新這一共同目標下,把業內各行的交集、耦合、依賴關係理清楚,從這一新行業的基本價值理念、發展方向、供需結構、分工與合作方式、運行機制等方面梳理出來一個大家認可的基本框架,從而建立科學、合理、規範的行業規則,打造高質量、高效率運行的行業價值鏈和知識創新服務鏈。
會議的各主辦單位有關負責人在會上表示,儘管有些機構知識、個人知識在一定時間內是私有的,但長期而論知識都是人類共同的財富,應當也必然被全人類共享;儘管有的知識創新過程在一定階段是保密的,但總的來說人類的創新活動是相互聯繫、相互促進的;儘管知識創新服務業是各為其主的、專業分工是不同的,但總體上是需要有公共的知識基礎設施、需要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希望全世界從事知識創新服務的同仁們加強溝通、加強合作,在共同的知識服務業框架內把工作做得越來越好,為促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推進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