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高會傑(深圳市殘疾人輔助器具資源中心假肢矯形器技師)
小兒麻痺學名叫脊髓灰質炎後遺症,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病毒主要損害脊髓的前角細胞,造成肌肉鬆弛性麻痺,從而引起肢體或軀幹的肌肉癱瘓,由於肌力不平衡造成肢體畸形。此病多見於5歲以下的兒童。
一、兒麻後遺症概述
小兒麻痺後遺症的症狀和病程分為3期:
1、急性期:自感染開始到肢體癱瘓,歷經潛伏期,為全身反應期,有短期發熱,出現類似感冒症狀,約2-5天體溫恢復正常,突然出現肢體癱瘓。
2、恢復期:全身症狀消失,肢體癱瘓程度逐漸減輕。
3、後遺症期:相應神經支配的肌肉麻痺,可因姿勢、負重等不平衡,出現各種畸形及功能障礙。
小兒麻痺後遺症的主要表現為肌肉麻痺和肢體癱瘓。
二、兒麻矯形器作用
主要是防止畸形、矯正畸形和代償肢體功能三個作用。當患者一側肌肉廣泛性癱瘓及功能性畸形時,則需要矯形器的機械外力來代償癱瘓肌肉,使關節保持穩定以利於站立和行走,防止畸形的進一步發展,此外,矯形器能補償一側肢體的短縮,使兩側肢體均衡承重。當各肌肉廣泛癱瘓同時伴有骨關節固定性畸形時,則應先手術矯正,然後再安裝矯形器,以鞏固手術療效。
三、臨床應用注意事項
1、加強訓練
通過有針對性的適應性訓練,掌握矯形器穿戴技巧,防止二次損傷。建議每日穿戴矯形器時間不超過8小時。每天進行二次每次30-40分鐘的殘存肌力、健側肢體及腰背肌的訓練。有針對性地對患側進行重心轉移及負重訓練,注意在訓練時,保持軀幹在正中位的穩定性。
2、定期複查
穿戴矯形器後要定期複查,穿戴不適要及時返回調整。
3、克服障礙
穿戴矯形器後,患者要克服穿戴矯形器的依賴性、自身適應性、步態習慣性的異常和矯形器的重量等障礙。
兒麻後期綜合防治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通過適配矯形器和患者及家庭共同努力,能有效預防畸形進一步惡化、改善步態、增強步行能力,提升生活能力與生活質量。
專家點評
目前大多兒麻患者都進入了中年期,兒麻後遺症出現的肌肉萎縮、下肢畸形、肌肉疼痛、漸進式的肌力減退及關節疼痛等症狀逐漸變化,形成後期症候群。使得患者在行走、移位及上下樓梯等日常活動都變得越來越困難。因此兒麻後期症候群的綜合防治就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矯形器的應用,可以幫助患者獲得下肢的穩定支撐或補高等。
公益活動快訊
「中德兒麻矯形新技術應用研習班」在深舉行
為促進我市兒麻領域矯形輔助技術的發展,提升我市在該領域輔助器具評估水平,深圳市殘疾人輔助器具資源中心於7月10日-17日舉辦「中德兒麻矯形新技術應用研習班」,由德國兒麻專家Volker Schmidt現場授課、評估指導,旨在解決兒麻後期症候群的綜合防治問題。
德國兒麻專家Volker Schmidt從評估、開具處方、取型、罐形、修型、成型、支條製作、切割、打磨、半成品安裝、試樣、修改、訓練指導、適應性調整、成品製作、康復訓練指導等環節進行示範和指導。據悉,本次研習班將有深圳戶籍16名兒麻患者接受德國專家評估服務。德國專家Volker Schmidt介紹,將根據個案病情選用目前全世界最新科技的矯形器。
為提高患者訓練效果,研習班還邀請臺灣資深治療師張美珍老師現場指導患者穿戴矯形器訓練,針對個案制訂訓練計劃,逐步實施。
活動詳情可登錄深圳市殘疾人輔具資源中心網站http://www.rcatc.cn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