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中國開始承擔國際公共事件中主導角色

2020-12-20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3月23日報導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20日發表文章稱,中國援助各國抗擊疫情,展現大國擔當。文章編譯如下:

近日,中國承諾向義大利派遣更多醫療專家。同時,中國還捐贈給菲律賓2000個檢測試劑盒。而塞爾維亞總統最近發出求助,對象不是限制必需醫護用品出口的歐洲近鄰,而是中國。

「歐洲的同舟共濟並不存在,」塞爾維亞領導人亞歷山大·武契奇在宣布緊急狀態的電視講話中說,「那不過是紙面上的童話。我相信中國的幫助。」

隨著國內疫情形勢好轉,中國開始幫助正在全力控制疫情的其他國家。從日本到伊拉克、從西班牙到秘魯,中國以捐贈或派遣醫護專家的方式,向各國提供或承諾提供人道主義援助。

通過這一系列行動,中國擔起了曾經由西方國家在自然災害和公共衛生事件中佔據主導的角色。因奉行「美國優先」而退出國際事務的川普,也越來越放棄這個角色。

「重大國際危機期間,非同尋常的中國領導作用取代美國領導作用,這可能是幾十年來頭一遭。」華盛頓布魯金斯學會中國戰略計劃主任杜如松說。

從歐洲到美國阻擊新冠疫情的失敗,給了中國一個平臺,來證明其模式的有效性。

相關焦點

  • 《紐約時報》(中文網)在總統競選期間對報導弗洛伊德事件的議程設置
    《紐約時報》(中文網)在關於該事件的報導中,除了設置主導議程以外,還進行設置了其他的一些「隱蔽性觸發議程」。首先就是:公眾對川普及其背後的白人種族主義越痛恨,對弗洛伊德事件及其背後的種族平權價值觀就越惋惜,就越珍惜他所「遺留」下來的東西。
  • 淺析《紐約時報》中國霧霾報導的特點和啟示
    本文運用框架理論,從報導體裁、新聞標題、消息來源以及新聞圖片的使用四個角度對《紐約時報》進行分析,管窺《紐約時報》2013年在中國霧霾報導中的特點和不足,為我國媒體在環境報導提供積極的建議。本文利用《紐約時報》1981年以來網絡版資料庫,限定時間在2013年1月1日到2013年12月31日,《紐約時報》在這一整年裡對中國的霧霾報導。
  • 人民網與紐約時報網的國際新聞報導比較研究——以3.15-4.15兩家...
    摘要:在世界體系中處於核心國家的美國和處於半邊緣地區的中國之間的關係備受國際社會矚目,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下,當下兩國的主流媒體如何報導和呈現對方國家形象成為了本文想要探究的主要問題。
  • 《紐約時報》開始嚇唬臺灣了
    但在1月2日的一篇報導中,《紐約時報》卻指出臺灣目前的防疫策略「不可持續」。這些誇獎自然被緊盯美國的臺灣媒體看在眼裡,臺媒也在報導中對此做了大篇幅的轉述。不過,《紐約時報》作者在後文指出,目前臺灣實行的防疫策略並非長久之計。
  • 新華網專題:新華社紐約時報廣場大屏幕情況介紹
    2011年8月1日起,新華社租賃了位於時報廣場北端主電子屏中的第二塊大屏幕。這是在美國唯一一塊由中國官方運營的戶外大屏,簡稱「中國屏」。中國屏為高清顯示屏,總面積238平方米,寬12.2米,高19.5米。底端距地面67米,頂端距地面87米。
  • 中國「主旋律」如何登上《紐約時報》
    選擇在美國報紙打廣告  讀者定位是高端精英人群  此前,陳光標在《紐約時報》上的保釣和慈善廣告都曾引起過國人的轟動。對於自己打的廣告受到極大的關注一事,朱大平表示,中國的圖書在《紐約時報》上做廣告可能是第一次。
  • 為什麼是《紐約時報》中文網
    (譯註:《紐約時報》格調嚴肅,以文字為主,圖片為輔,因而被外界戲稱為「灰色女士」)北京時間6月28日早上,《紐約時報》的首個外文網站(cn.nytimes.com)正式上線。紐約時報中文網既包括從NYTimes.com翻譯過來的稿件,又有中文作者的原創作者。這是《紐約時報》的一個裡程碑,也是我們全球戰略的關鍵一步。
  • ...霧霾問題報導模式對比研究——以人民網(英文版)和紐約時報網為例
    本研究以傳播學的視角,選取霧霾報導為切入點,希望分別以紐約時報網 和人民網(英文版為案例,分析外國媒體和中國外宣媒體的關注角度、信息來源、觀點內容 等等,從而總結出雙方環境問題報導的話語體系特點。並結合我國對外媒報導作出的反應, 反思我國在對外傳播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 如何在《紐約時報》寫作競賽中斬獲大獎?還能受到藤校G5的關注!
    翰林學院邀請資深文科競賽導師Sybil,為你揭秘如何在《紐約時報》等國際寫作競賽中斬獲大獎?如果你因為姓氏以"Z"開頭總被排在名單最後而不滿,那就站出來;如果你希望電影和書中有更多跟你一樣的角色,那就寫出來;如果你想要社會少些浪費多些忍耐,那就告訴世界。改變在於知覺,思考和有意義的交流——而這正是參加社論比賽中學生們在做的事。」
  • 每日文章推薦|​一則廣告引發的公案:紐約時報訴沙利文案
    在《紐約時報》訴沙利文案以前,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認定是,凡發表不屬實的出版物,就會導致誹謗訴訟,承擔誹謗責任。比如,如果一家報紙或雜誌發表了有關政府官員或公眾人物的錯誤言論,它就要在誹謗案中承擔誹謗的法律責任,並有可能因此支付巨額的損害賠償。但從20世紀60年代,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視角開始關注到行為人的主觀意圖。
  • 《紐約時報》推薦圖書,開放中文出版版權合作
    現誠意尋求中國出版單位合作簡體中文版的出版發行。面對白人統治的遺留問題,鮑爾相信會有一種治癒的方法,就是通過記錄這段艱難的歷史來呼籲人們從中吸取教訓。美國作為世界強國,一直被視為「文化大熔爐」,在這個移民大國中各個種族在文化上固有的特點,隨著歷史進程逐漸融合,過程中也不時發生激烈的碰撞。隨著本年度弗洛伊德事件再次引發席捲美國社會,乃至歐洲的反種族歧視運動,使關於種族主義、美國文化歷史再次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
  • 以紮根理論看紐約時報的數位化轉型:讀《紐約時報是如何做新聞》
    從一開始《紐約時報》就定位成嚴肅報紙,講求「客觀報導」,尤其是以國際新聞和闡釋見長。《紐約時報》剛面世,就贏得讀者的喜愛。1990年代,《紐約時報》重啟數位化。1996年《紐約時報》官網正式上線。當時網站只是照搬紙質版的內容。這個並不讓人滿意,因此戲稱這樣的內容為「鏟品」(shovel ware),意思是「毫無新意地照搬媒體上的內容或產品」。1999年《紐約時報》嘗試將紙質版和網絡版的新聞編輯室(中國叫編輯部)合二為一,創建不間斷新聞部。
  • 「空曠」的紐約時報廣場,在疫情中迎接新年
    中新社紐約1月1日電 題:(抗擊新冠肺炎)「空曠」的紐約時報廣場,在疫情中迎接新年  中新社記者 馬德林  當地時間2021年1月1日零點,新年的鐘聲敲響。與往年一樣,紐約時報廣場上的水晶球伴隨焰火緩緩落下。
  • 蘭州城市宣傳片驚豔紐約時報廣場
    蘭州城市宣傳片驚豔紐約時報廣場  每日甘肅網10月16日訊 據蘭州晚報報導 日前,由蘭州市文化和旅遊局製作的蘭州旅遊和文化宣傳片在具有「世界十字路口」之稱且年均客流量近1億人次的紐約時報廣場的巨屏上亮相七天後
  • 每分鐘花200美元,只為在紐約時報廣場露個臉
    當紐約人的目光跟隨水晶球,從43米的高處下移時,時報廣場屏幕上早已不僅僅只是3年前的那個威士忌廣告了。而當21世紀初的時報廣場大屏幕開始出現中國元素時,距離麥克萊蘭籤署廣場更名決議,已經過去一百餘年。這種以國家宣傳片形式對外輸出價值觀的做法,在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媒體公共事務與國際關係教授羅伯特·恩特曼看來,是一種「媒介化公共外交」,即利用大眾傳播媒體來獲取外國受眾對本國某個外交政策的支持,進行周期更短、更具針對性的表達,通過說明本國政策,讓外國公眾了解相關觀點,營造有利於自身發展的國際環境
  • 紐約時報|BTS防彈少年團事件
    大家以後也可以在微博,小紅書,豆瓣,B站,喜馬拉雅FM搜索「冰糖外刊精讀社」找到我們啦~到底是什麼事情使得紅極一時的BTS防彈少年團遭各處碰壁,冰糖不站隊,不盲目表態,讓我們帶著英語學習的態度一起來看下紐約時報的這篇文章吧!
  • 紐約時報:中國正在利用智慧財產權,以高新技術產業謀求更大的國際...
    他希望能夠以競賽平臺的形式給更多學生、學校、實驗室和新創公司提供數據與計算能力,從而提升整個中國的人工智慧水平。「希望 3 年,5 年後我們回顧,當我們看到中美 AI 人才沒有落差了,也許我們會想到 AI Challenger 在這樣重大過程中扮演了一個小小角色。」
  • 拜登交接之際,傅瑩在《紐約時報》發文
    當地時間11月24日,《紐約時報》刊發了一篇中國資深外交官傅瑩的文章,題為《中美構建合作-競爭關係是可能的》 。而就在當地時間11月23日,美國總務管理局通知拜登,川普政府準備啟動過渡進程。拜登同日公布了首批國家安全和外交事務重要官員。
  • 《紐約時報》2019十佳繪本,為什麼頒給了一個中國女孩?
    2019年底,童書界的一個重磅消息,讓所有關注繪本的中國讀者驚喜——  初出茅廬的中國插畫作者金曉婧,新作《I Miss My Grandpa》入選2019紐約時報/紐約公共圖書館最佳插圖兒童圖書獎十佳圖書。
  • 紐約時報:賈躍亭的隕落對中國科技業是一個警示
    方舟子發布消息稱,賈躍亭作為老賴名單第一人上了《紐約時報》,這下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了。他應該學川普罵《紐約時報》是「假新聞」。附紐約時報中文版全文:香港——在巔峰時期,賈躍亭是中國瘋狂的科技行業最醒目、最耀眼的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