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峰
「玩梗」,正在成為最常見的網際網路文化。有調查指出,現在將近六成青少年在日常交流中經常使用網絡語言。根據媒體向1000名高校大學生展開的問卷調查,72.48%的大學生願意主動「玩梗」,26.61%表示「順其自然」,僅有0.91%的人非常抗拒接收最新的網絡流行語。
網際網路讓今天的語言使用生態豐富多彩:有的梗是對日常生活的總結,比如朋友圈經常刷屏「我的青春結束了」,後來演變成「我青結」;有的是對熱點事件的討論,引起語義符號嬗變,譬如《隱秘的角落》帶火了「一起去爬山嗎」;有的是方言梗,比如「藍瘦」「方了」「老鐵」;還有一些純粹是語言解構,比如「細思極恐」「不明覺厲」……無論表現成什麼樣式,網絡流行梗都是語言系統對現實社會迅速、直接的反映,背後是社會文化和語言環境的變化。
「造梗」「玩梗」的主要目的,是創造一種文化上的聯結。人們運用它,並不追求意義的準確,而是尋找情感的共鳴,網際網路上互不相識的兩個人,心照不宣玩起同一個梗,可以迅速建立聯繫,完成身份認同。同時,「玩梗」也展示了語言的包容性。語言就如同一條有生命力的河流,對新的語彙和表達,總是敞開懷抱、容納它們。但是,語言之河看似包容,也會通過分層過濾,淘盡渣滓、淬鍊真金。從這方面講,「玩梗」也有高下之分、雲泥之別。
譬如,古人也會「玩梗」,但許多梗並不低俗。譬如漢朝王莽新朝,民間流傳一首歌謠,「灶下養,中郎將。爛羊胃,騎都尉。爛羊頭,關內侯。」此梗簡單易懂,諷刺的是廚師也能搖身一變成為官員。東漢劉秀稱帝之後,派張勘做漁陽太守八年,打退匈奴侵擾,開墾良田近萬畝,民間歌謠稱:「桑無附枝,麥穗兩歧,張君為政,樂不可支。」這些梗,都是村婦、農夫、樵子之流的作品,當時也許算不得高級,卻因為內涵豐富、朗朗上口,流傳至今。
今天的「網際網路梗」,我們不排除有一些歷經時間沉澱,會成為後人眼中的「神梗」,甚至成為一種常用表達。但顯然,有更多的網絡熱詞,已經消失在了詞語的密林之中。這些轉瞬即逝的語言梗,其生命力之弱,大都是因為沒有「所指」,沒有解讀的空間、深究的意義,甚至,許多是文化糟粕。好比最近流行的「祖安文化」,自以為幽默的「化糞池警告」等,就是一種負面語言表達。對讀者來說,碰到低俗、惡俗、粗俗的網絡梗,也有必要擦亮眼睛。
縱觀語言發展歷史,每個時代都有舊質語言要素的消亡,也有新質語言要素的產生,這是語言創新的必經階段。在今天這個階段,「玩梗」成為年輕人社交的快捷鍵,也大概是它創新發展的一部分。不過,對於其中的好壞,我們也要有自知之明,既要敞開懷抱,接受更多的新語彙、新表達,也要有所選擇,起碼,對網際網路的糟粕文化,應該有所體察,及時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