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張沉浮
原創丨教培校長參考
冷思考1:OMO從理論主義到實用主義,注重降低成本和增加營收,強調提高效率和提升效果。
冷思考2:機構需求從單一工具到全場景解決方案,帳號分發還是自主註冊惹爭議,數據安全成核心關切。
冷思考3:線上不會取代線下成為行業共識,但無論機構願意還是不願意,未來都只能是OMO。
宗教需要布道士,商業也需布道人。
OMO的概念是兩個大佬帶火的。2016年,阿里巴巴馬雲提出了「新零售」概念,在零售行業掀起了線上線下融合的浪潮。2017年,創新工場李開復在經濟學人雜誌撰文《Meet OMO sapiens》,稱未來世界將從我們熟悉的B2C、C2C到O2O,再到還是新生事物的「OMO模式」。
教育行業也有一些教育OMO的布道人。教學工具領域,一個是南方的伯索,一個是北方的翼鷗;教學內容領域,是以愛學習、魔法校、外教易、方唐文學等為代表的幾家雙師企業。這幾家企業早在疫情前便扛著OMO的大旗向行業布道吶喊。
新冠疫情無疑加速了OMO的進程。甚至催生了極端的OMO萬能論和OMO妖魔論。教育行業專家潘大叔曾在其公號中撰文稱「當下教培行業的OMO都是扯淡」,也體現了當時眾多行業人士對教育OMO的不屑和質疑。
如今,距離去年12月疫情暴發已經過去了一年整。教育OMO涼了麼?
今年12月初,第十屆全國培訓教育發展大會上,新東方俞敏洪和中公教育李永新,不約而同地提起並肯定了OMO。從上市公司的財報,到企業家大佬的演講,再到中小型機構的實踐,以及所有師生家長的認知,教育OMO已經成為無可厚非的模式和趨勢……
當然,經過一年時間的科普和實踐,大家曾把教育OMO當成熱風口,如今也逐漸變成了3個冷思考。
冷思考1:
OMO從理論主義到實用主義,注重降低成本和增加營收,強調提高效率和提升效果。
新概念的興起必然伴隨泡沫,OMO也不例外。
潘大叔撰文質疑稱:「OMO之於教培行業目前大概兩個模式,一是面授機構弄點線上課程或測試混在面授課裡,其實就是提高自己毛利率呢;一是在線教育機構打著網際網路旗號賦能小面授機構,其實就是賣加盟呢。」東方優播CEO朱宇也在採訪中表示,「一些企業講OMO多是為了融資噱頭」。
在我們看來,經過一年的市場選擇,教育OMO已經從理論主義過渡到實用主義。越來越多的機構開始注重降低成本和增加營收,強調提高效率和提升效果。
首先是降低成本和增加營收。利瑪竇創始人黃平認為,OMO能解決線下機構效率低,難複製的問題。「規模化是線下機構最頭疼的問題,為什麼這麼說?在線下,即使老師教學水平再高,能力再強,也只能教授50個學生,線上授課後就可以實現136名學生同時學習,這樣效率和營收就會增加,老師的工資和公司利潤都會提高。」
其次是提高效率和提升效果。任何概念化的解讀都是對概念本身的「刻舟求劍」。多鯨資本合伙人葛文偉提到:「我們不要去想什麼叫教育OMO,教育的核心問題一直沒有變:效率和效果。學習者花最少的時間和最小的代價,就是本來應該花100塊的,能不能花10塊錢,來獲得最大的學習效果呢?從機構本身來講,就是通過努力提升自己的運營效率,來獲得最大的運營效果。」
針對效率有「一條線」:獲客、試聽、轉化、留存、續費、轉介紹。針對效果也有「一條線」:教、學、練、測、評、管。這時,大家就可以比較線上更有效,還是線下更有效?能否增加營收?利潤?口碑?能,就是合適的OMO。
朱宇提到,目前OMO探索形式有四種組合。1)線下授課融合線上授課;2)線下授課融合線上服務;3)線下招生融合線上授課;4)線下授課融合線上招生。
作為線下地方龍頭機構代表,江蘇書人教育的OMO實踐也有四種模式。1)純在小班加線下免費答疑;2)線上體驗加純線下班課加線上答疑;3)線上主講加線下輔導的雙師課堂;4)線下收費班課加上線上收費班課混合。
想起一位諮詢機構負責人跟我說,現在OMO都還只能算嘗試,最終跑通的標誌是坪效是非OMO模式的3到5倍。
冷思考2:
機構需求從單一工具到全場景解決方案,帳號分發還是自主註冊惹爭議,數據安全成核心關切。
伯索雲學堂副總裁徐勰稱,目前是一家機構多家工具提供商的局面。市場招生一個工具,校務管理一個工具,教學直播一個工具,作業練習一個工具……「機構本來想用工具來解決問題,最後發現帶來了更多的問題。無論是基本的使用要簡單,還是最終的數據要打通,一個全場景的系統或解決方案,正成為行業的期盼。」
機構也確實面臨著如此的困難和煩惱。武漢龍頭機構好學優課創始人李曉聰就直言:「第一,從客戶角度,很苦惱沒有一個平臺能完整的提供學生來、買、學、測、練、推、續班的閉環。第二,從機構的角度看,沒有一個平臺能完整的提供招、售、管、研、備、教、測、服、留的閉環。」
此外,伴隨OMO的實踐,數據開始成為新的關注和新的關鍵。多鯨在其報告中提到,OMO 模式轉型有在線化、數據化、智能化三個階段,從在線化到數據化再到智能化,最終實現消解線上線下學習場景的邊界,形成以科技驅動的新的學習場景。
無論是教培機構還是服務商,大家都開始認識到數據的重要性。比如,學情數據可使學生學習個性化,業務數據可使機構管理科學化。最終,教育也能從老中醫向現代醫學邁進,真正因材施教、千人前面,最終提高學習體驗與學習效果。
我們調研時還發現,數據安全已然成為眾多機構的核心關切。
3+1更加重視數據安全。伴隨技術的發展和疫情的檢驗,傳統的三個需求,功能符合需求,使用穩定不卡,價格能夠接受,大多數工具提供商都能滿足。反而是商業倫理層的數據安全,開始被更多從業者關注。
教育機構最怕什麼?莫過於老師跑了,還把學生也帶走了。
拿飽受爭議的自主註冊制(老師、學生用手機號註冊登錄平臺)和後臺帳號分發制(機構在後臺創建虛擬帳號分發給老師學生,師生使用虛擬帳號登錄使用平臺)舉例。這是兩種不同的產品邏輯,前者體驗更好,是以用戶為中心;後者更加注重數據安全,是以客戶為中心。
當教育機構、老師和學生為了獲得在線教育平臺的使用權,通過個人信息成功註冊平臺帳號的那一刻,機構、平臺、師生之間的關係就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因為帳號屬於註冊用戶個人和平臺,與機構無關,一旦平臺利用師生之間的粘性,聘請老師到自己的平臺上授課,平臺和老師之間的生產關係將徹底發生變化,老師和學生從此屬於平臺,對於機構來說,將是毀滅性災難。
相比之下,後臺帳號分發制由於從產品邏輯的根源上杜絕了平臺接觸用戶信息,因而更加安全,但對用戶來說,分發制的操作稍顯複雜。同時,由於無法接觸到老師和學生的個人數據,採用分發制的平臺對資本市場講故事的想像空間也因此小了很多,勢必影響估值。
一位教培機構的校長直言指出自主註冊制的弊端,假如我們機構的張老師帶著30個孩子在平臺上線上課,機構賺60%,張老師賺30%,平臺賺10%。如果平臺直接找張老師合作,張老師還是帶著30個孩子,最終可能是張老師賺60%,平臺賺40%,機構就不復存在了。
這個假如並非空穴來風。當年O2O火熱時,就使得一批名師直接脫離機構單幹了。現在的OMO直接招生、教務、教學、管理全乾了,假如機構無法掌控老師和學生,或將面臨的是生產關係轉變的「滅頂之災」。
冷思考3:
線上不會取代線下成為行業共識,無論願意還是不願意,過去現在及未來都只能OMO。
第一,線上和線下的區別是什麼?
我們習慣把線上教育稱為天派,把線下教育稱為地派。天派的代表企業是猿輔導、作業幫、跟誰學、網易有道、新東方在線等。地派的代表企業是學而思、新東方、中公教育、學大、精銳等。
天派股東至上,地派客戶至上。天派希望做到上市,成為百億美金的企業,地派的教培機構希望活著,成為百年老校。天派比較重技術、重融資、重增長、重商業模式,不懼短期服務。地派重服務、重招生、重盈利、重經營擴張,追求穩健收益。天派5年一輪跑不出來就死,地派10年初長成,長不大也死不了。
第二,線上會取代線下麼?不會。
俞敏洪認為,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是互補關係,兩者並不會誰取代誰。
地面教育的優勢是很明顯的,比如老師和學生面對面的互動,同學之間互相玩耍,一起成長,才能把人格、各種社會品德培養出來。在線教育也有自身的優勢,比如一些知識點的講解,人工智慧技術對於學生學習能力的跟蹤,跨越時空和學生、家長的聯絡,通過遠程的方式推動優質教育資源的均衡等。
此外,線下培訓具有「強制性」和「有氛圍」的獨特優勢,同時還能滿足家長的看護需求。所以機構可以放心的是,線上不會取代線下。
第三,未來不會有純線下或純線上,只有OMO。
其實,不用等到未來,甚至在疫情開始之前,就沒有機構是完全純線下了。很多機構覺得自己是一個傳統的線下機構,其實是認知問題或心理問題,大家一定要也一定會逐漸淡化線上和線下的概念。
書人教育董事長崔恆兵提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疫情改變了線下教育的基因。「全國人民都窩在家裡自我隔離,家長習慣觀念改變,線上的技能你不學也得學,不改也得改。」
葛文偉有個總結和問題很漂亮。未來只有線上線下混合型的機構。與其漫無目的地焦慮,倒不如冷靜地思考一下:「我們真的要去思考的是長在什麼土地上的教育機構?是長在阿里的土地上?還是長在騰訊的土地上?還是長在其他教育新基建機構的土地上?」
註:本文為教培校長參考原創,作者張沉浮。《教培校長參考》是教培行業最受歡迎的知識型媒體。宗旨是:讓教培校長不再孤獨,讓教培行業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