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能夠在主流書店買到中國作家王安憶的法文版小說《長恨歌》,而且現已發行了近3萬冊。這對中國當代小說在法國的銷售業績來說,已經很了不起了。」2014巴黎圖書沙龍已近尾聲,王安憶作品的法文譯者昨天向記者透露了這一喜訊。王安憶的作品及頭像此次也醒目地出現在巴黎圖書沙龍的多個展區。
與王安憶一樣,此次另外幾位中國著名作家劉震雲、畢飛宇、李洱等人作品的英文或法文譯本也上了巴黎圖書沙龍的書架。
700多頁法文版《長恨歌》一字未刪
在主賓市上海展區,17位參展的中國作家的海報照片一字排開,與他們遙遙相對的是今年的主賓國阿根廷著名作家博爾赫斯、羅貝託·阿爾特等人的肖像。
這些中國作家的肖像海報和作品介紹同樣出現在法國菲利普-畢基耶出版社黃色基調的展區內。據了解,作為歐洲出版中國作家作品最多的出版社,該社已先後出版了王安憶的7本書,主要為《長恨歌》、《三戀》、《月色撩人》、《香港的情與愛》等;出版了畢飛宇的6本書,包括《平原》、《青衣》、《推拿》等,最新籤約的是他的非虛構作品《蘇北少年「堂吉訶德」》。除此之外,孫甘露、小白、李洱等作家的作品也已經通過該社得以出版。目前,這批中國當代作家的作品都已成功地發行到法國的主流圖書市場。
在王安憶已出的7本書中,《長恨歌》賣得最好,一再加印,菲利普-畢基耶出版社還出版了小巧便攜的《長恨歌》口袋書。
王安憶對此也非常滿意。在王安憶法文版作品專櫃前,她笑著告訴記者,自己的第一本被翻譯成法語出版的書是《香港的情與愛》,當時並沒產生什麼影響。但是從《長恨歌》開始,她作品在法國圖書市場上打開了局面。「法國出版方也是冒了險的,因為《長恨歌》實在太厚了,法文版有700多頁,但是法國人堅持一個字不刪。」王安憶說。
告別「走形式」追求「真抵達」
「是不是能被法國讀者讀到,這是我們衡量一部文學作品是否成功輸出的標準。」知名國際版權代理人陳豐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真抵達」,顯然已經成為了中國作家「走出去」的關鍵詞,這與以前的情況已經有了較大的不同。
「以前部分中國作家的書『走出去』可能走的就是一個形式,找個人翻譯一下印個二三百本就完事了。現在情況與以前有很大的不同,我們更追求真正意義上的『走出去』,第一印數要夠,第二要在海外的主流圖書市場上看得見、賣得動。」陳豐告訴記者,「當然,這是一項長久的和需要耐心去做的事業,真正的『走出去』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是追求表面功夫。」據悉,菲利普-畢基耶出版社已經有進一步翻譯介紹中國年輕一代作家作品的打算,這是因為國外的讀者對中國當代青年的生活特別是都市生活有濃厚的興趣。
記者 陳熙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