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園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只聞猿聲 難見猿身

2020-12-22 澎湃新聞

2020年11月15日 星期日 中雨

地點:白沙黎族自治縣金波鄉與青松鄉交界處的東崩嶺區域

「咱們東崩嶺小組,是這次大調查8個小組中平均年齡最年輕的。」海南長臂猿大調查活動啟動時,東崩嶺調查小組組長劉輝勤這樣自我介紹。

包括他在內,此次追蹤海南長臂猿E群的任務,由4名來自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的長臂猿監測隊隊員帶領。

這群「80後」同這片山林,有著一份「難解之猿」。

長臂猿監測隊和其他護林員最大的不同,是往往天未亮就要動身出發。乘夜色、攜山風,與夜色賽跑,追黎明破曉,慢慢成了他們習慣的工作方式。

11月14日,在白沙青松鄉青松村斧頭嶺,參與調查的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工作人員李萍走在溼滑的山路上

「大家檢查一下相機、對講機、GPS和話筒都帶了沒?」出發前,劉輝勤例行喊道。此次追猿,經驗豐富的劉輝勤和長臂猿監測隊隊員韋富良負責開路,另外兩名隊員中,黎天盛位於中段協調,韋國鋒則殿後以保證無人掉隊。

坡陡峭、路溼滑,劉輝勤不時揮刀清理雜亂橫亙的枝葉。黎明前的夜漆黑如墨,但他的步子總是邁得大而穩。

為了能在破曉前抵達監聽點,隊員們總在趕路。夜裡的急行軍,讓其他人都有些吃不消。「這個你拿著,山路難走,能借點力。」見我們有些體力不支,黎天盛在路邊拾了根竹竿,修砍過後遞給了過來。「爬山哪有不累的!」韋國鋒的聲音從後頭傳來。

一路匆匆,小組抵達十字路一號監聽點時,遠處的天空露出些許白。守株待猿,無聲的默契在林間流淌。

「這是公猿的獨唱!」清晨6時52分,聽到第一聲猿鳴的韋國鋒綻開了笑容,記錄員隨即在表上記錄下。

海拔800多米的監聽點不時有山風穿林而過,大家爬山後燥熱的身軀十幾分鐘後就打起了寒顫。但為了更完整地監測長臂猿,隊員們都會待到午後。「E群是新的種群,又加上母猿最近生了幼猿,所以很怕人。」就連追了好幾回猿的劉輝勤也總是只聞猿聲,難見其身。

上山容易下山難,雨林裡青苔遍布的石頭和腐敗泥濘的落葉讓人不知下腳何處,一不留神就有跌落摔傷的危險。「側身走,重心在後。」韋國鋒提醒著前方踉蹌的小組成員。「我們走慣了,跑起來都不怕。」

「剛剛我們看到的那個好像不是白錐。」捧著一本《海南長臂猿食源植物圖鑑》,劉輝勤時常駐足停留,辨認著沿途的植物。

劉輝勤將這次活動中,針對棲息地內長臂猿可能食用的果類和植物開展的植物樣線調查視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很多植物我們都見過,但是說不上來。」此行邀請了海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陳玉凱加入,讓他和隊員們都興奮不已。「陳老師是植物專家,一定要抓緊機會多學一點!」

海南長臂猿大調查隊員們收集的長臂猿食物——二色波羅蜜果實 本組圖片由記者 李天平 攝

一天能辨認幾種新植物,忘了就再查缺補漏。日復一日,劉輝勤心裡的「植物圖鑑」變得越來越厚實。「不多學點,是要被淘汰的!」劉輝勤對我們說道。

深秋的雨林,潮溼化作寒氣猛往衣服裡鑽,食物是最好的驅寒法寶。長臂猿監測隊每次的監測周期一般為5天,隊員們都會帶上足夠的口糧進山。

「這個駐點是我們來了幾次後才選定的,因為有活水。」劉輝勤向我們介紹道。錯落石道裡,山泉水湧出,清冽甘甜,奔流不息。水是生存之本,隊員們就地取材,木為桌、石做凳,在水源旁搭起簡陋餐桌,就著雨林和山野,吃下些食物果腹。

奔波了兩趟崎嶇山路,食物是最好的慰藉。剛回到駐點,韋國鋒和黎天盛先忙活開了,淘米洗菜,劈柴下鍋,熱氣騰騰的炊煙,為雨林添了幾分人間風味。

飯前飲一口山泉泡的清茶,暖身又開胃。「山裡的夥食,大家別嫌棄。」黎天盛端上簡樸的飯菜,忙著招呼大家落座。

「還記得隊長第一次見到長臂猿,因為太興奮還掉隊了,後來還挨批了!」生性爽朗的韋國鋒在飯桌上爆起了劉輝勤的料,引得眾人好奇。

「2016年,我在紅河谷第一次見到長臂猿,當時就只顧著一股腦猛追,脫離了大部隊。後來隊長打了好多個電話才聯繫上我,就被批評了。」對於在霸王嶺土生土長的劉輝勤而言,長臂猿從前只是別人口中珍稀而神秘的「雨林精靈」,從沒想過如今會成為自己追隨的方向……昔日泡在漫山遍野裡的孩童,而今成長為這片雨林和「雨林精靈」的守護人。

這方小天地裡,彼此交流著信息,也交換著感情。話匣子打開後,這裡就像個天地間的小家。舉杯致相逢,為「猿」也為緣。

來源:海南日報

記者:王迎春 謝凱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國家公園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只聞猿聲 難見猿身》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聚焦海南長臂猿大調查·尋猿日記丨只聞猿聲 難見猿身
    海南長臂猿大調查活動啟動時,東崩嶺調查小組組長劉輝勤這樣自我介紹。包括他在內,此次追蹤海南長臂猿E群的任務,由4名來自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的長臂猿監測隊隊員帶領。這群「80後」同這片山林,有著一份「難解之猿」。
  • 走進國家公園丨熱帶雨林 海南的自然珍藏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位於海南島中部山區,東起吊羅山國家森林公園,西至尖峰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自保亭縣毛感鄉,北至黎母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4400餘平方公裡,約佔海南島陸域面積的1/7。
  •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形象標識正式發布
    發布會現場 人民網海南頻道 孟凡盛 攝 人民網海口11月2日電(孟凡盛) 11月2日,記者從海南省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形象標識正式發布,該標識作為集中展示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發展理念的符號
  •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海南猿家趣事多
    擇偶也看「房」,兩個家族群常走親戚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海南猿家趣事多在白沙黎族自治縣青松鄉斧頭嶺一帶活動的海南長臂猿 記者 李天平攝「見到了幾隻長臂猿?」「每次見到都是一公一母嗎?」「雌猿背部的毛色變黑了沒?」
  • 在這個大雪的冬,送你一片養眼的綠: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是繼三江源、東北虎豹、大熊貓、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以來,中央審議通過的第五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圖源 海南日報這裡是世界熱帶雨林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熱帶雨林和季風常綠闊葉林交錯帶上唯一的「大陸性島嶼型」熱帶雨林。
  • 感受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 領略至美風景
    「嗚,嗚,嗚嗚……」晨曦中,海南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海南長臂猿又開啟了新一天的生活。如今,在這裡生活的海南長臂猿,已經發展到4群30隻。「去年10月開展大調查的時候,就發現了剛出生的長臂猿,種群也從原來的29隻,變成現在的30隻,不過相信數量還在增加。」
  • 2020年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提速建設
    圖為海南中部熱帶雨林。 駱雲飛 攝中新網海口1月23日電 (記者 王子謙)海南省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夏斐22日表示,2020年將加快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切實加強對海南長臂猿的監測和保護。建設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是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12個先導性項目之一,其主體位於海南島中部山區,總面積4400餘平方公裡,約佔海南島陸域面積的七分之一,範圍涉及海南9個市縣。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是繼三江源、東北虎豹、大熊貓、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以來,中央審議通過的第五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
  •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條例 (試行)新聞發布會
    歡迎大家參加今天的《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條例(試行)》新聞發布會!我是海南省林業局黨組成員、總工程師周亞東,作為新聞發言人,今天很榮幸代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發布新聞。《條例》的出臺,旨在為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保護、利用和管理提供法治保障,依法規範和加強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目前,國家層面尚未出臺《國家公園法》。因此,《條例》的出臺也會對國家研究制定國家公園相關法律法規提供實踐經驗,貢獻海南智慧。
  •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南渡江正源,長臂猿歸來
    長臂猿:歸去來兮五指山、鸚哥嶺、霸王嶺、尖峰嶺和吊羅山都是海南省內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海南省中部。把它們連在一起,加上黎母山等省級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構成了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試點的大體範圍。為了生態安全,自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試點工作開展以來,海南省委省政府對海南已開展的生態移民搬遷村莊和將要在國家公園內開展的第一批生態搬遷10個試點村莊進行了調研,草擬了《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十個村莊試點生態搬遷評估報告》《生態搬遷實施方案》《白沙縣高峰村生態搬遷實施工作方案》《生態搬遷住房安置政策方案》等文件。
  • 海南中部將打造中國唯一熱帶雨林國家公園
    海南中部將打造中國唯一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涉及11個森林公園10個保護區7大熱帶森林旅遊區各具特色中國日報網消息:一座涉及中部地區海拔300米以上熱帶雨林,涉及現有10個自然保護區和11個森林公園的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綠色夢想開始醞釀了
  • 自然教育丨海南省首批10所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自然教育學校掛牌
    經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策劃與安排,9月7日至15日,特邀海南松鼠學堂自然教育工作室的自然體驗導師們陸續走進東方、五指山、樂東、白沙等8個市縣的10所學校,分批開展熱帶雨林主題自然教育活動,海南有關部門還為上述學校掛牌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自然教育學校
  •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現新特有植物種尖峰水玉杯
    植物新種尖峰水玉杯被發現 目前僅見於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南國都市報五指山4月1日消息(首席記者 康景林)海南省林業局4月1日向媒體發布,海南尖峰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又發現了一個新的植物種類——尖峰水玉杯,屬肉質腐草科水玉杯屬,本物種為海南島首次報導的新記錄科、新記錄屬和新種,目前僅見於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尖峰嶺熱帶山地雨林
  •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自然教育進校園活動啟動
    山裡娃上了堂科普課海南日報五指山7月31日電 (記者謝凱 於偉慧)7月31日,是我省小學生放暑假的第一天,但在五指山市水滿鄉中心學校,卻有50名孩子上了一場生動的熱帶雨林自然科普教育課。直到下午放學,孩子們還捨不得離開,圍著老師提問。當天,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什運鄉中心小學,也有50名孩子上了一堂自然科普教育課。
  • 海南首批10所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自然教育學校掛牌
    海南日報訊(記者曾毓慧 通訊員劉豔)經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策劃與安排,9月7日至15日,特邀海南松鼠學堂自然教育工作室的自然體驗導師們陸續走進東方、五指山、樂東,白沙等8個市縣的10所學校,分批開展熱帶雨林主題自然教育活動,海南有關部門還為上述學校掛牌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自然教育學校(第一批)。
  • 海南支持中部市縣依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打造生態旅遊聯合體
    海南支持中部市縣依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打造生態旅遊聯合體  中新網海南新聞11月3日電(王子謙 王曉飛)  記者從2日舉辦的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標識正式發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海南支持中部市縣依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打造中部生態旅遊聯合體。
  •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守得雲開聽猿鳴
    追蹤5天,調查小組終於在白沙東崩嶺區域見到猿影守得雲開聽猿鳴 2020年11月16日 星期一 多雲轉晴地點:白沙黎族自治縣金波鄉和青松鄉交叉的東崩嶺區域東崩嶺區域連續下了兩天的雨11月15日22時,海南長臂猿大調查活動東崩嶺調查小組的9名成員圍坐一圈,研究制定第二天的計劃。「受天氣影響,我們小組還沒有近距離觀察到海南長臂猿,植物樣線調查還有2條沒完成,明天的計劃是4個人帶隊上山,體力好的隊員爭取上山完成任務,其餘人員留在營地監聽。」
  • 海南大學學生實踐團赴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開展實踐活動
    中新網海南新聞9月18日電(朱昊傑)海南大學鸚哥嶺自然保護區實踐團近日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區域內開展以實地問卷調查和野生動物保護科普宣教及普法宣傳為主的社會實踐活動據了解,為深入參與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海南大學組織由3位教師帶隊,10名專業學生參與的實踐團,發揮專業特長,走進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各保護區開展為期7天的社會實踐活動,活動圍繞「開展林業科考,青春守護體驗、宣傳普法知識,探尋鳥類奧秘、開展社區訪談,保護瀕危物種」三個主題開展,
  • 深谷猿聲啼不住
    人民政協網海南12月11日電(本報記者 陳啟傑 通訊員 齊生堂)「每天在這片海拔800-1200米的山地雨林行走,聽到深谷裡悠揚的猿聲,所有的勞累都隨風而散了。」12月4日是國家憲法日。海南昌江縣霸王嶺自然保護區斧頭嶺,山高林密。
  • 研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專項規劃等事宜
    本報9月1日訊(記者高翔)8月31日和9月1日下午,省長沈曉明主持召開七屆省政府第56次常務會議,研究討論《海南省貫徹落實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的實施方案(送審稿)》等文件。    會議指出,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體現。
  • 海南大學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研究院(興隆分院)掛牌成立
    9月9日下午,海南大學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研究院(興隆分院)暨海南大學林學院——興隆熱帶花園合作育人基地掛牌儀式在興隆熱帶花園舉行。海南大學科技處鄒勇華處長,林學院院長宋希強教授和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海南大學副院長王志勇教授、周淑榮教授、張輝教授,生態與環境學院副院長任明迅、向文倩博士參加掛牌儀式。據介紹,海南大學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研究院(興隆分院)的掛牌成立是海南大學貫徹落實國家公園體制機制創新和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建設的一項新的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