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是個「小社會」,從高中以高考為導向的教育方式到相對開放自主的教育環境,每一名進入大學的學生都要面對從一個相對單純的學生向複合型人才的轉變,在這個轉變過程中,擔任學生幹部是一個很好的渠道。雖然「幹部」這一詞彙是日本對漢語的在加工,但在中山先生引進後,國內還是受到了廣泛應用,也是很多青年大學生對於社會詞彙的一個最早接觸和認知。但是,要怎麼選擇擔任學生幹部,對於高校內常設的班幹部、團幹部、社團幹部、學生會幹部等等如何區分,我們來挨個解析一下。
班幹部:就是在班級建制內產生的學生幹部。班級是學生教學管理的基本單位,班級工作需要輔導員和班幹部共同完成學生事務管理的工作。班幹部的選拔方式一般是在輔導員的指導下,通過選舉的方式產生班委,包括班長、團支書、學習委員、生活委員、文藝委員、體育委員等,班長和團支書是主要班幹部,其他是普通班幹部。班幹部任期一般一年,每學期初改選。
團幹部:團幹部是基於團組織而產生的幹部。團組織包括校團委、院團委和團支部,團幹部是在團組織的領導下開展工作,包含幾個層級,在校院團委層面學生可擔任的有團委副書記、組織委員、宣傳委員、科創委員等。在班級層面,團幹部與班幹部有一定範圍的交叉,包括班級團支部成員,如團支部書記、組織委員、宣傳委員等。團幹部負責從事高校共青團的相關工作。
學生會幹部:是校院學生會內負責學生組織各項工作的學生幹部。學生會前身是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是黨委領導團委指導下的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組織,包括主席團和下屬各部門如學習部、實踐部、生活部、科創部等等,學生會幹部的選拔面向全體學生,也有一定的成長規律,一般來說大一擔任部門幹事,大二擔任部門副職,大三擔任部門正職,優秀的學生還能進入主席團,大四退出學生會。學生會是大學裡面與政府組織類似的部門,部門正職層次的學生都是千裡挑一可以獨當一面的優秀人才,學生會幹部的選拔和競職每年一次,採取競職答辯的形式,是個人能力、口才、學識的綜合體現。
社團幹部:社團由學生基於興趣、愛好和某項專題活動自發形成,如文學協會、演講協會、足球協會等等,社團幹部是服務於學生社團組織的幹部。小規模的社團幹部包括社團負責人和負責社團各項業務的委員,大規模的社團也會設主席團和各部門,幹部人數多一些,組織形式與與校學生會類似,社團幹部每年換屆一次,同樣採取競職答辯的形式。
志願者:大學裡面還有志願者,不同於學生組織的「在編」,志願者面向所有學生,以完成某項活動任務為目的,由主辦方招募的奉獻為宗旨的臨時服務人員。比如每年迎新和畢業等大活動,需要志願者參與。嚴格來說志願者不屬於學生幹部序列,有的大學設有青年志願者協會組織,參照社團管理方式,設學生幹部。
對於大學生來說,要把擔任學生幹部當作自己成長的經歷。學生幹部是一種責任,要忠於所負責的工作,踏實肯幹,擔當盡責。學生幹部是一份付出,要在完成專業學習之餘兼顧很多工作,少了很多自由支配的時間。學生幹部是一種磨練,參與諸多工作任務,甘做一顆螺絲釘。學生幹部也是一種成長,在與各色人等打交道和協調資源中,鍛鍊統籌協調能力得到全方位鍛鍊。學生幹部的經歷,對於每一位渴望成才的大學生來說都是不可多得的財富。
文學家史蒂文森曾說:「一個人應當擯棄那些令人心顫的雜念,全神貫注地走自己腳下的人生之路。」,在競選和擔任學生幹部中,要摒棄追逐名利的當官特權思想摒棄,學生幹部是一個平臺,在服務師生中鍛鍊自己,可以擁有很多普通同學沒有的工作經歷,這份經歷可以轉化為自己的見識和閱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而不應把心思放在謀求私利上。同時,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個限度,過猶不及,大學生學習是主業,學生幹部不宜擔任過多,青年學生還是應在保證自身專業學習的基礎上,力所能及的從事相應工作,切不可「丟了西瓜,撿了芝麻」。
大家對於大學生在校期間擔任學生幹部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