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不進徐家匯的門,不算交大人。而若去了交通大學徐匯校區,又錯過了交大老圖書館,壓根算不得去過交大。在這交大秘境歲月歷史裡,名人與偉事也是層出不窮呢。
交大老圖書館
為輸球而痛哭的老校長
交大徐匯校區的老圖書館前有一塊大草坪。很多人說是因為這塊草坪而愛上交大的。
當交大還是南洋公學的時候,校長唐文治曾親自督戰,就帶著學生在老圖書館門前的草地上勤練足球。正式比賽的時候,南洋還要出動好幾百人充當啦啦隊:敲鑼打鼓,貼標語,結彩綢,甚至鳴放爆竹,煞有介事。學校附近的居民,甚至浦東一帶的球迷都過江趕到徐家匯來觀看比賽。
一次,南洋的後衛隊員在逼搶對方時,被辮子掃中,疼得捂住眼睛,對方前鋒乘機射門,怒拔頭籌;裁判吹對方贏球,唐文治不服,親自出面交涉。裁判說:「辮子問題,向無規定。」唐文治說:「掃著對方要害,就應該算犯規,讓對方罰球,否則太不合理!」裁判堅持己見,比賽結果南洋輸球而回,隊員們垂頭喪氣,唐文治也抱頭痛哭。
可見,老校長是個有意思的人,不僅能文,也懂武,還是性情中人。而交大老圖書館的建成,也應該要謝謝他。
很有歷史的建築
南洋公學圖書館建築面積2687平方米,座東朝西,是一幢三層的混合結構建築,帶有英國伊莉莎白時代的建築風格。大樓的平面設計為「山」字形,形成三個正面立面樓體和連接這三個樓體的橫向樓,整體比例對稱。立面樓體上的山牆醒目,底樓的門廊也奪目,門廊裡有兩對科林斯雙柱支撐著二樓的露臺。露臺的圍欄是水泥花式扶欄。二樓的主窗鏜採用弧拱形。咋看,該樓有點像歌德式,其實樓的西部有許多巴洛克式的雕刻,且層線橫向亦明顯。整個樓渾然一體。
能把人讀到吐血的交大交大曆來教學嚴謹,學生個個挑燈夜戰,關於這點,恐怕老圖書館是最好的「見證人」了。老圖書館,從1919年10月10日建成至今,作為藏書樓之外,還曾扮演過宿舍的角色。抗戰剛勝利,交通大學從重慶復員上海。因為敵偽時期徐匯校園遭到很大的破壞,學生進校時校舍破爛不堪,沒有專門的男女宿舍。圖書館是空的,壓根沒有書。學生就住在圖書館的一樓,不分房間,在整個大廳裡一排排地放著單層床鋪,日常喝水要到外面打進來。那時雖然物質條件很差,但學生士氣很高,讀書都很用功,校園學風很好。儘管交大是個理工科學校,但自建校起就非常重視國文、英文。
歷史悠久的建築
今天的老圖書館也沒有書了,放的都是卷宗,它已經成為交通大學的檔案館。在那裡,能翻看到一張泛黃的、工工整整的滿分「水力學」考卷,署名是「錢學森」。仔細看時,發現考卷右上角分數欄裡填寫的「100分」旁,又有一個「96分」。這張考卷是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初的,由錢學森的老師保存下來,當時錢學森在上海交大機械系讀書,全卷6題,錢學長全部做對,老師原擬給他100分,但因在一處連續等式後錢老將「Ns」簡為「N」,老師未算錯,錢老本人要求扣分,老師最後就給了他96分。後來任課的金愨教授談起這件事時連聲贊他說:「他接受能力強,反應快……當時我出的題總有一兩道難度大費琢磨,由於他能舉一反三,總是迎刃而解,勢如竹破。」
交大老圖書館入口
但也有在交大讀書讀到吐血的著名校友。比如鄒韜奮,在交大讀土木時由於交大理工科要求嚴格,讀得半夜,一口鮮血噴在書本上,讀不下去了,只好轉學到聖約翰大學去學新聞了。要是沒有趁早跑,恐怕中國近代史上又少了位名人,也不知道這是不是交大的悲哀。
交通大學老圖書館:華山路195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