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男女比例嚴重失衡引起家長擔憂,學校教師已經形成「陰盛陽衰」
教育部發布2019年全國教育事業統計數據。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53.01萬所,比上年增加1.13萬所。各級各類學歷教育在校生2.82億人,比上年增加660.62萬人。而根據數據統計,各個教育階段女教師的比例還有上升的趨勢,男女教師比例失調。
教師男女比例失衡會影響孩子的性格?
這並不是歧視女教師,因為現在有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是,女性教師比例越來越多,但是女性學生比例反而下降,男性學生比例反而增加。
而特別開放二胎政策後,醫院出生嬰兒、幼兒園的男性佔70%以上,出現了男女嚴重不平衡的現象。
幼兒園女教師比例佔90%以上,甚至很多幼兒園教師全部皆為女性。而現在中小學的女教師比例每年逐漸上升,男性教師年齡也是普遍較大,逐漸退休,很多學校表示,男教師很難求。
高中學校教師男女比例稍微緩和。
很多家長覺得對於幼小初的教師男女比例會有一定的影響,特別對於男性學生來說,會影響心理髮育,害怕男學生心理上會逐漸「女性化」。
但是也有家長認為幼兒園應該更多女性教師會比較好,
但是在幼兒園和小學中,學生更容易接受女教師,因為女性教師的家庭屬性,相對會比較溫柔、細心,會更多發現小孩的不適,尤其低年級的學生,會比較需要教師充當母親角色,出現的問題女教師會更及時發現,女教師也更有耐心。
大學有專業區分,理工科專業的基本為男性,而師範類、人文類會女性偏多,總體比例男性會比女性多,對於領導級的也是男性教師偏多。而且大學教師不一定是師範類畢業,不要求科目知識,需要更多的是專業和實踐知識。很多大學教師都不是為了當教師而學習的,在專業的領域裡能教授專業的知識即可,例如小編大學的新媒體老師,之前是一名記者,工作了三年左右就轉行當教師了。
而我們發現師範教育類的學生,一眼望去幾乎都是女性,特別語文教育和英語教育之類的文科專業。
那為什麼幼兒園、小學、初中那麼稀缺男性教師呢?
現在除了高中、大學,其實教師的門檻不算很高,特別幼師,母親和老師的合體,知識含量不用很多,但是幹的又特別多,甚至不會吃飯的學生,還得老師喂,中午又要哄孩子午睡。
古人有句話「家有三鬥糧,不做孩子王」,絕大多數男性都覺得當教師太沒出息了,教師職業缺乏競爭性和挑戰性,每天重複同樣的事情,男性的鬥志被消磨殆盡,社會技能,人際交往都慢慢跟不上同年齡階段的其他人,所以教師缺乏社會認同,被人看不起。
教師待遇不高,也許這幾年工資都有一定的提升,而中國大多數地區
教師行業還是底薪職業的代表,和女性不一樣的是,男性在一個家庭中有更多的責任,他是家裡的頂梁柱,要養家餬口,買房買車,贍養老人,養家養娃,承擔著買房,贍養老人。這麼多事情,這麼大的壓力。而在現實生活中,教師工資水平沒有足夠吸引力,初入職場的男教師,特別是小學以及幼兒園男教師,工資極低。
所以很多大學教師都有身兼數職,小編大學導師很多都是記者或作家掙掙稿費。
種種原因,導致男生在高考之後就開始拒絕選擇師範專業,在源頭上又影響了教師的男女比例。所以現在這個情況的造成,也是持續一段時間的勞動分配機制的改變造成的。
最後也希望國家從政策方面來改變當前的一個不正常的現象。
教師行業真的很辛苦,辛苦的或許不是身體,而是精神壓力,特別遇到「問題學生」。害怕他亂來又害怕他不來,當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的,還要像父母一樣教育學生、關心學生。
在這教師節之際,大家和小編一起和老師說一聲:謝謝老師!您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