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年前,一位老師資助一位農家學子3斤糧票幫他渡過難關,這件事情讓他銘記一生。近日,70歲的安徽讀者楊友惠致電揚子晚報熱線025—96096,希望本報幫助他尋找恩師唐定安。1月25日上午,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在無錫市公安局的幫助下,聯繫到唐定安的家人,但很遺憾地獲悉:唐老在上個月去世了。「留給我深深的遺憾,我還有很多話要和老師說。」得知老師去世的消息,這位七旬老人難掩失落。他告訴記者,1964年他讀初中時家中遭遇水災,他差點輟學。當時自己生活也不寬裕的唐老師塞給了他3斤糧票,幫助他復學,「過了這麼多年,那張糧票一直刻在我的腦子裡,而唐老師作為一名普通的鄉村教師,對學生的照顧與愛,也深深地影響了我。」多年後,楊友惠也成為了一名老師,並且一生都在追隨唐老師的腳印,守著三尺講臺,為教育奉獻一生。
山村中學來了位英語教師
報到那天,他被挑夫順走了行李
1964年,一位中等個頭、方臉的年輕人,與幾名挑夫一起走在安徽安慶的鄉間小道上。年輕人叫唐定安,他輾轉幾日,坐車到安慶樅陽縣浮山中學,一所創建於1924年,位於偏遠農村的學校。
「唐老師第一天到校報到的路上,行李就讓挑夫給偷了去,他只好隻身一人到了學校。」在楊友惠的記憶中,當時條件艱苦,沒有通公路,老師只能坐車到距離學校10多公裡處停下,步行到學校,「誰知道挑夫挑著唐老師的行李跑了。當時,在校師生幾乎都知道這事。唐老師究竟丟了多少財物,我們都不知道。」
楊友惠說,儘管這樣,但很少聽到唐老師抱怨什麼,也沒有影響他留在學校上課的熱情。「我還記得第一天老師來給我們上課,轟動了學校,同學們開心極了,因為我們終於有了英語老師!」上世紀60年代英語教師很少,更別提是在偏遠的山村中學。楊友惠告訴紫牛新聞記者,1964年初,全班的英語是一位來自上海的語文老師教的,這位老師調回上海後,唐老師正式接棒,成為當時學校僅有的三名英語老師中的一位。「唐老師很內向,不善言辭,但與學生們相處得很好。他上課非常認真,有學生發音不標準,他就一次次糾正,不厭其煩,從來不發火。」楊友惠說,當時自己以總成績第一考入了浮山中學。他憧憬著未來可以走出大山,繼續學業。但是,初二那年暑假,嚴重的水災把自家的糧田都淹了,全家斷糧, 「當時家裡人飯都吃不上了,更別說讓我上學,那是我人生遭遇的第一次低谷,9月1日開學在即,我只有在家偷偷流淚。」楊友惠說,那時候上學必須上交糧票給校食堂。9月1日開學那天,因為沒有糧票上交,他只好躲在家中幹農活。班主任來家中尋他,隨後師生、親戚也都伸出援手。開學一個多月後,楊友惠回校了。「回校那天,唐老師塞了一張3斤的糧票給我。他沒多說啥,就一句『糧票你拿著』。現在的孩子根本沒見過糧票,也不知道那時候糧票對人們有多重要。」 今年70歲的楊友惠仍清晰記得,當時他用唐老師給的糧票去食堂換好飯票,同時還交了1毛7分的米錢和3分錢柴火費,就這樣得以繼續學業。
「當時,唐老師剛到學校不久,遭遇行李被偷,一定損失不小。那個年代糧票很值錢,饅頭、米、面等吃的都得靠糧票去換。誰家的糧票都很緊張,老師當時的生活也很困難,3斤糧票是他從嘴巴裡省下來的。」這讓楊友惠一輩子難以忘懷。 楊友惠說,那時候班上有比自己大七八歲的同學時常會欺負他,「唐老師總是站出來制止,他是個很有正義感的人。」楊友惠告訴記者,唐老師對他的學習也很關心,有一段時間,他放鬆了學業,整天只看課外書,成績下降。唐老師就找到他,鼓勵他振作起來,唐老師那句「無論在什麼年代,知識始終有用」讓楊友惠銘記一生,激勵著他堅強面對一切,為了目標克服萬難。也正是那時,一顆種子深植在楊友惠的心中:「我要成為唐老師那樣的人!我要當一名教師!」
楊老師
1966年,從樅陽縣浮山中學畢業, 楊友惠先在農村幹農活、學手藝、謀生活。但是,因為內心深處始終想成為一名教師,他不放棄任何學習、考試的機會。一晃十多年過去了,直到1979年,他成功地被楊灣中學招錄為代課老師。再到後來經過安徽師範大學四年制函授中文專業學習,1985年12月楊友惠順利拿到了畢業文憑。1986年,35歲的他參加樅陽縣招幹考試,他毫不猶豫地報考了教師崗位,光榮地被錄取為一名教師。楊友惠說,他最想與唐老師分享的便是在楊灣中學教英語的成果,「1981年,我班上一名學生,中考英語單科成績獲得了全縣第一。後來他考上了武漢大學,學的外語專業。」楊友惠自豪地說,這位學生向他報喜的信件至今保留在安徽老家,「所有的成果,都要感謝唐老師為我打下的英語基礎。」也許是冥冥之中自有指引,1990年,楊友惠被調到母校浮山中學,「唐老師如果知道,母校在上世紀80年代進行了擴建,條件改善了不少,一定很開心吧。」如今的學校已經不是上世紀60年代的模樣,但楊友惠總記得唐老師帶領著同學們走過的那些角落,每過一處,老師的叮嚀猶在耳邊。在母校任教的近8年多裡,楊友惠一直想找到唐老師的去向,但他翻遍了檔案資料,始終沒有找到。「之後我調到了縣教育局,也還是沒能找到他,只知道唐老師是江蘇人,聽說是1969年離開浮山中學的。」就在最近,楊友惠從一個微信群裡聯繫上一名老教師,得知唐老師是無錫人這個關鍵線索,於是找到揚子晚報,「看到上周揚子晚報幫助89歲鹽城老人找到上海戰友盧忠明的報導,很受觸動。所以希望尋找恩師唐定安,最近打聽到他是無錫人,大概80歲左右。」最終在揚子晚報和無錫市公安局的幫助下,才找到了老師的家人。楊友惠說,「老師已不在,心裡非常難受。」1月25日,他致電85歲的師母,問好的同時,也約好清明時節去唐老師墓上祭掃。紫牛新聞記者隨後聯繫上唐定安老師的兒子,他說:「在我和妹妹眼中,父親對我們非常嚴格,在教學上也非常嚴謹。他教英語,也教過地理。」唐老的兒子告訴記者,父親從安徽師範學院畢業後,就留在安徽教書。1969年調離浮山中學,1979年調回了無錫,「可以說,他老人家的青春都奉獻給了山村學校。」回到無錫後,唐老起初在無錫的國棉一廠子弟學校教書,後來學校併入江南中學,他一直執教到退休。
「在安徽執教的歲月,父親只有寒暑假得空回無錫看家人。1971年的冬天,父親帶著我去了安徽他工作的另一所山村學校。先坐車到南京,再坐一晚上輪船,再轉汽車,之後步行,可以說翻山越嶺後才抵達。年紀小小的我,第一次體會到了父親的艱辛。」那年雖然只有5歲多,但他依舊記憶深刻:「父親背著我去了山裡幾戶人家,山裡的人家住得很分散,走了很久很久。當時還沒開學,父親好像是去發開學通知的。」對於楊友惠老人這次尋師,唐老的兒子在感謝之餘,也希望楊友惠老人不要感到失落,「每個人的一生多少都有遺憾,父親做了對的事,這讓他無愧人民教師這一光榮職業。如果有另一個世界,得知學生們都成才,相信他會很欣慰吧!」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拒絕任何形式刪改
否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紫牛新聞常年法律顧問:
北京大成(南京)律師事務所唐迎鸞律師
您有新聞線索,歡迎點擊爆料
你可能還對這些內容感興趣
▼揚子晚報微信矩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