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紫牛頭條 揚子晚報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拒絕任何形式刪改
否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2020年12月13日是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由鏟史官團隊每年12月13日推出的國家公祭日漫畫又如約而至。今年的漫畫給大家講述了日本人山口誠太郎與「紫金草」的故事,別具匠心。2017年國家公祭日,團隊以其創作的兩名女孩穿越歷史隔空對話的漫畫爆紅,此後每年12月13日,他們都會推出紀念國家公祭日的漫畫作品,以這種方式跟網友一起緬懷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喚起人們對和平的嚮往和堅守。今天,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採訪了這個團隊的核心創作人員,了解了幕後的故事。
創作女孩「隔空對話」爆紅的團隊
今年用「紫金草」紀念國家公祭日
2016年,他們完成首次主題創作:兩名女孩穿越歷史隔空相對,彼此伸出手想要抓住對方。兩人中間寫有一行字,「那年亂世如麻,願你們來世擁有錦繡年華」。2017年國家公祭日,網友自發將圖片中的2016改成2017,戳中無數人淚點,由此走紅。
團隊因為這幅漫畫走紅
此後每年,團隊都會創作紀念國家公祭日的漫畫。今年的國家公祭日漫畫中,當年隔空對話的小女孩的故事又更新了,她這次用傳遞的紫金草,給大家講述了日本人山口誠太郎與「紫金草」的故事。
今年團隊創作的漫畫
1939年春,南京,戰爭創傷仍然遍布城市的每一個角落。紫金山上的二月蘭,卻已在廢墟中悄然盛開。一位名叫山口誠太郎的日本軍醫,曾擔任侵華日軍衛生材料廠廠長,因目睹戰爭慘狀發布反戰言論,被軍方勒令遣返。離開南京前夕,他來到了紫金山,偶然遇到了一名挖野菜的小女孩。小女孩突然看到一個日本人,本能地驚恐萬分。片刻後,氣氛慢慢緩和。小女孩看到山口誠太郎並無惡意,放下了心中的戒備,把手中的一束二月蘭送給了他。小女孩的行為深深打動了山口誠太郎。這束二月蘭在他眼裡有了非同一般的意義。他在紫金山下採集了二月蘭種子,帶回了日本。
1940年的春天,山口家的院子裡開滿了這種紫色小花。山口將它取名「紫金草」,把種子送給親朋好友種植,到公園、社區廣泛宣傳和平的願望。因此,紫金草又被稱為「和平之花」。此後20多年,山口每年都坐上火車,將種子裝滿麻袋,一路拋出窗外。紫金草耐寒耐旱,在貧瘠的土地上也能頑強生長,很快便盛開在漫山遍野。1966年,山口誠太郎去世,給兒子留下遺言,要他把推廣紫金草——傳播和平的事業繼續下去。
2009年,日本和平友好人士捐資塑造的「紫金花女孩」銅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和平公園內落成。2014年開始,每年的12月13日,南京各界群眾會佩戴「紫金草徽章」,參加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祭奠活動。每年春天,紫金草盛開在南京街頭,傳遞著對親人的思念,對歷史的銘記和對和平的祈望。
漫畫的創作者之一,鏟史官團隊成員朱彥告訴揚子晚報記者,相比以往,今年的漫畫更加特別,首次出現了彩色。彩色給人一些生的希望,之前武漢抗疫的策劃圖創作時也用了一點彩色。
2020年是不容易的一年,
更嚮往和平安寧
家在泰州的朱彥說,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4年的大學生涯,讓他對南京這座城市有著特殊的情感,這也是促使他開始創作公祭日漫畫的原因。在南京的時光,讓朱彥對這座城市漸漸有了不一樣的情感,也對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朱彥說:「不要忘記過去發生的歷史,因為忘記才是真正的死亡。」
朱彥在創作中
朱彥告訴記者,今年的漫畫也有特殊意義。「2020年是特別不容易的一年,疫情和各種國際紛爭讓我們更加嚮往和平與安寧。所以我們就選定了和平為主題。又因為我們關注並了解了『紫金草』背後的感人故事,所以選擇『紫金草』為畫面中心。」
這次的創作脫胎於去年的創意,經過50稿文案的不斷修正,成稿設計仍舊沿襲了一貫的歷史與當下對話的方式。朱彥介紹說,圖片上採取了左右對稱的布局,左邊是1937年的女孩,代表1937年南京大屠殺中的倖存者,右邊那個是現代的小女孩,由她將「紫金草」代表的和平願望傳遞下去。
背景則是南京明城牆的臺城,左邊是雞鳴寺,右邊是現代建築群,有一種古代和現代交匯的意味。遠處是紫金草所在地紫金山,也是南京代表性景點之一。「整體畫面所要表達的就是傳遞和平,就像我們讀者在後臺留言說的那樣,願全世界和平,願全天下無疾病,願全人類幸福快樂!」
每年國家公祭日,鏟史官團隊都會花時間籌備推出一幅漫畫,只要「條件允許就會一直創作下去」。這些漫畫,團隊並沒有去做商業開發,反倒有很多人拿去印製海報或明信片。現在團隊免費授權給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團隊在進行創作
漫畫團隊各有所長
希望讀者能沉下心思考歷史
手繪漫畫,整理歷史,撰寫文章,是鏟史官團隊的日常。起初的團隊成員包括鄧玲玲、朱彥和周紹綱,他們曾是知名門戶網站歷史頻道編輯。負責整體策劃的鄧玲玲,做過紙媒,大學學的是經貿英語。畫手朱彥學過素描,自幼喜歡漫畫,還是軍事粉,大學專業是數學。而學法律的周紹綱負責文案,他喜歡寫詩、讀史。
鏟史官漫畫團隊成員
2018年,團隊又迎來兩位前同事加盟,主要負責文案,大家一起創業。這個團隊年齡跨度從70後到90後,總體風格較佛系。管理上沒有打卡制度,每個人在自己的專業領域都擁有話語權。
「原先做的歷史漫畫欄目,後因網站調整停更。團隊捨不得放棄,2016年5月,便辭職做起了『鏟史官』公眾號。正趕上自媒體的風口,我們有了不少粉絲。」朱彥告訴記者,團隊的優勢在於熟悉歷史又懂媒體,對一些重大事件節點保持一貫的職業敏感,「觸動我們的事情,我們都會去做」。
目前「鏟史官漫畫」運營模式為每周定時更新一個條漫,一周推出一期歷史漫畫,用文圖形式結合當下熱點,做歷史溯源。除了走紅的四幅主題漫畫外,該團隊還創作了不少其他主題漫畫,比如改革開放40周年、紀念汶川地震、抗疫等。同時靠廣告和出書創收。他們目前能有穩定的收入,對他們來說,商業變現是附加值,重要的還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第一幅創作走紅時,很多人問漫畫圖能不能拿來轉發,主創稱 「版權屬於全體中國人」。此後團隊的紀念國家公祭日的作品一直堅持授權全網轉發。漫畫主創人之一、鏟史官漫畫CEO鄧玲玲說:「國家公祭日是一件嚴肅的事情,我們不能做成自己的營銷事件,或者變成一種成名的手段。團隊初衷不是為了商業利益,不想走遠了,忘了初心。」
團隊的三位成員
跟公祭日漫畫不同,平時他們漫畫的風格會更具趣味性。比如嫦娥5號升空,他們創作了關於中國古代人如何探秘「天機」的作品,給天文學附加了歷史層面的意義;另外,團隊也接一些項目,和外研社合作「中國思想文化術語系列」,做過比如《在中國古人眼裡,怎樣才算武德充沛?》等選題。
朱彥說,「我們做這個公眾號,希望更多人了解歷史,對歷史文化沉下心來做一些深度思考。」朱彥告訴記者,他們還嘗試做短視頻,未來考慮開發長視頻。他們計劃把小女孩的故事展開,再串起來,融入更多故事情節,也回答網友的問題,漫畫中多次出現的小女孩到底經歷了什麼。
紫牛新聞記者|張楠
編輯|張冰晶
剪輯|張冰晶
主編|陳迪晨
圖片來源 受訪者提供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拒絕任何形式刪改
否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紫牛新聞常年法律顧問:
北京大成(南京)律師事務所唐迎鸞律師
您有新聞線索,歡迎點擊爆料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紫牛頭條】那個南京女孩的故事又上新了,紫金草點亮2020年國家公祭日漫畫》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