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是一個少數民族聚集到地方,在這裡自然也就不乏一些很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藝活兒,這些不僅為當地人提供了生存到機會,也真正體現出當地到民俗特色。
這是在廣西南寧粵東會館到門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西鄉塘區壯志路22號。始建於清朝乾隆初年,由廣東旅邕商賈集資興建,原建築由前、中、後3座建築組成。
作為商會及同鄉聚會活動場所。因為當時旅居南寧的廣東商人集資興建,所以建築所用的材料極為講究,多從廣東直接運來,施工也十分嚴格,也多虧了他們當初不辭辛苦的千挑萬選,才得以在南寧古建築史上刻下珍貴的一筆。
不過,我們抵達到時候,這裡大門緊閉,正在進行維修,但是卻為另外一個手藝人創造了條件。那就是修容和拔白頭髮。
在這裡進行修容和拔白頭髮的大部分都是中年婦女,經過交談了解到,他們大部分都是壯族的婦女,年輕的時候很早就學會了修容,至於拔白頭髮不知道算不算,不過從現場可以看出來的確非常嫻熟。
他們所使用的工具很簡單,就是兩個凳子,如果說拔白頭髮的話,同樣就是梳子和一種小型的鑷子,現場拔白頭髮的時候,我看了看,速度很快,問當時現場被拔的人,他們感嘆很疼,但是愛美促使大家忍一忍,不過也有人說拔白頭髮越多,長得也越多,不過根據權威專家的說法,頭髮也不是越拔越多,只是要注意方式,避免毛囊受損。
而修容使用的工具同樣很簡單,兩個凳子,一個給客人坐,另外一個就是給手工藝人坐,其他的就是臉上摸的一種叫做鴛鴦粉的東西,到底是什麼,我也不清楚其中所含的元素,不過,抹上這個東西以後,在修容的時候感覺確實沒有那麼疼了。
為了能夠親身感受這個修容,我特地查了一些資料,在廣西,「修容」又叫「開臉」或者「攬面毛」,是民間流傳了近千年的一種古老美容術。修容僅用兩根線(一根粗一根細)就能將臉部、頸部細小的汗毛絞掉。
通常修容師會先給修容的人擦上雪白的鴛鴦粉,再把棉線拉成夾子狀,用力依次在額、頰、唇周反覆絞夾。修容之後的臉面光潔而又富彈性,令人感到精神煥發。
據現場的阿姨說,不疼,於是,我就放心大膽的去體驗了,而事實的情況是,在這個過程中,我體驗到了前所未有的疼,或許我的臉上汗毛並不算多,所以過程相對好一點,而和我同行的小夥伴真的疼的要掉眼淚。
根據記載,在中國,從北方到南方,比如河北、江西、廣西,都有婦女開臉的習俗。這種古老的美容術,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慢慢開始出現在集市中,婦女們可在趕集的同時美顏一番,這也是至今修容攤點習慣在菜市場附近「紮根」的原因。
如今這種傳統的手工藝已經並不被追捧,很多女孩子也擔心拔掉汗毛以後長得會更多,不如多用一些化妝品,而我們在現場,看到的大部分也是中年婦女居多,包括拔白頭髮的也是如此。
現場了解到,這些手工藝者臨時的這種小攤並不要什麼成本,但是每個月的收入大概也是在1500-2000左右,雖然不算高,但是也能夠補貼家用,而且自己能夠自力更生,這或許才是這些壯族阿姨們更願意施展自己手工藝的根本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