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妹,絞臉嗎,10元錢一次……」近日,在瓊山區宗伯裡一橫路步行街,記者見到幾位上了年紀的婦人在街邊攬客。現代社會,年輕人敷面膜做保養、打粉底化個淡妝,最平常不過了,可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而在海口大街小巷中,還流傳著絞臉這種海南古老美容術。
絞臉是個技術活
將頭髮用紅色布條圍成一圈固定好,將白色蛋粉均勻塗抹在臉上,絞臉師傅用嘴咬緊線頭,兩手分別把線拉成三角形,再用手將線不斷分合交錯。此時白線在絞臉師傅手中似小李飛刀般在客人臉上飛快移動,隨著輕微的聲響,短短半小時,就完成了絞臉。
絞臉,又稱開臉、絞面等,是一種歷史久遠的美容手法。使用棉線除去女子臉上的汗毛,在把臉上的汗毛拔除乾淨的同時,由於線的摩擦作用,促進臉部血液循環,從而起到美容的效果。歷史上,它廣泛流傳於中國許多地區,並且通常是在女子出嫁之前,由女性長輩來施行,也是女孩的成人禮。隨著五花八門美容產品的出現,很多地區絞臉美容的習俗已經幾近消失。
「絞臉的工具雖然簡單,但是技術很重要,一不小心就會刮傷臉。」在宗伯裡一橫路步行街絞臉22年的高師傅,由於技術和服務好,被大家親切地稱呼為老高。她說,「完整的開臉,包括剪齊額發和鬢角、修眉,連眼皮上下、鼻梁邊的細小位置、後頸都能用線絞乾淨。絞臉的時候要注意掌握好力度,太輕了臉上的汗毛會絞不乾淨,過重了會傷及臉部皮膚。」
常絞臉面部光滑
老高來自文昌,小時候逢年過節經常看見長輩絞臉,覺得特別好看,就和姐妹互相學習絞臉,甚至拿過自己的大腿練習。她告訴記者,儘管現在絞臉的人少,懂絞臉的師傅更少了,但是以前絞臉在海南人之中相當流行。老一輩人都覺得絞臉不會損傷皮膚,甚至去除汗毛後,洗臉更加乾淨,常做能保持面容光滑。但是絞臉也有相應講究,如絞臉後,20分鐘後才能洗臉,而且為了保護臉部,下次絞臉最好在一個多月後。
當天,在記者探訪這種海南本地美容術的時候,來自外地的遊客王小姐正好在絞臉師傅的棉線下「聲嘶力竭」,直呼「阿姨,輕一點,有點疼。」「你是第一次絞臉,臉上的汗毛又重又粗,所以絞起來有點痛很正常,以後多絞幾次就適應了。」嘴裡含著線的老高,一邊飛快地移動手指,一邊發出含糊的聲音安撫道。
與遊客王小姐齜牙咧嘴的痛苦狀相比,坐在旁邊絞臉的徐芳閉著眼任由師傅發揮,顯得淡定從容,十分享受。「絞過之後,感覺整個臉都光滑了,而且洗臉洗得特別乾淨。」兩年多前,家住三江鎮的徐芳在朋友的介紹下開始愛上絞臉,現在每過20天就要來府城絞一次。她還熱心地告訴王小姐一秘方,「絞臉後,晚上回家用雞蛋清敷下,讓臉部舒緩,這樣不容易長斑。」
「電視裡經常出現新娘出嫁前絞臉的畫面,這次來海口旅遊,可算是真正體驗了一把。」絞臉過後的王小姐,摸著自己的臉說,不知道是不是蛋粉的作用,臉部確實比之前光滑了。
絞臉的前世今生
關於絞臉的起源,記者搜尋資料發現,據《風土與生活》《番俗六考》等書記載,絞臉是民間美容術,廣泛流傳於中國許多地區。過去,在海南地區,絞臉是女子出嫁時要舉行的儀式。在出嫁前,族中的長者會選定一個好日子,由親娘或宗族裡威望很高的女性長者,為新娘絞臉,用麻線將新娘額前、鬢角的汗毛拔掉,修出豐滿圓潤的額頭,修出彎彎的月牙眉,意為讓新娘別開生面,並祝福其婚姻美滿。據說,長期絞臉的人,皮膚光潔細膩。所以,這種古老的美容術,至今仍受到不少愛美女性的青睞。在海南,很多阿婆阿嬸,春節或重要的節日之前一定要絞臉,修整臉上和脖子上的絨毛,算是美容。
而另一個傳說是指隋煬帝經常微服出巡,暗中命令侍衛攔截迎親轎子強拐新娘,嚇得百姓迎親時不敢敲鑼打鼓,一個聰明人要娶妻,女方堅持風光出嫁,聰明人便交待媒婆將新娘臉上的汗毛盡除,略施脂粉,讓新娘坐在朱紅描金的藝閣上,迎親隊伍沿途敲鑼打鼓,被侍衛攔截時,推說是迎神會,侍衛看到新娘臉若盈光,汗毛都看不見,以為是天仙而不敢冒犯,便順利放行。此後,民間有女子出嫁就延續了這一習俗。
在老高甚至整條步行街的絞臉師傅眼中,絞臉和其他事物一樣,一直存在於她們的生活中。從前為了漂亮和儀式,在逢年過節時和姐妹互相絞臉;現在則成為了她們的謀生手段,每日坐在大街上為市民遊客絞臉。曾經火爆海南的老式美容術歷經數年傳承,目前,在海口大同路、解放西路和府城老街一帶能尋覓到絞臉師傅。在現代美容方法層出不窮的今天,絞臉作為傳統的美容手法,憑藉一條細細的棉線,雖然粗獷簡單,但是因其安全、自然,依然受到不少現代女性的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