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老人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在以前行業分工還沒有現代這樣精細,一直認為三百六十不過是誇張的數字,因為生活中反覆常見的也就那麼幾種,但稍稍了解一下中國的傳統行業,才發現原來我們有那麼多的老行當,正在慢慢地從我們的視野中消失……有多少行業曾經輝煌一時,有多少行業曾陪伴老一輩的人成長,有多少行業已經淡出我們的視線?留下的一張張照片,成為記憶當中最深處的懷念——中國正在消失的老行當。
拉洋片是中國的一種傳統民間藝術。俗稱西洋鏡,表演者通常為1人。作為一種傳統民間藝術,自宋朝開始至今,拉洋片已經基本絕跡。僅有少數愛好者仍從事此種藝術形式。在那個時代,此種文藝雖數通俗一類,但也並非人人能夠享受的。常常看到演繹民國時期電視劇中一群小孩圍在一個一人高的木箱周圍通過一個小孔往箱子裡面觀望,一邊看一邊興高採烈地吆喝,邊上幾個孩子或是囊中羞澀交不起銅板或是正在排隊,急的抓耳撓腮,特別有趣。拉洋片誕生在天橋,孕育、撫養它的人名叫焦金池(藝名大金牙)落腳天橋,撂地賣藝。建國後馬三立、張慶森等相聲藝術家表演的作品《拉洋片》才使得廣為人知。
縫窮、縫窮,越縫越窮,越窮越縫,不是嗎?只有窮人才穿破衣服,只有破了的衣衫才需要縫補,所以這個行當才是因窮而生的。北方話語叫縫窮,在南方就直接呼為「補衣服的」,聽起來不好聽,但人已經落魄到替人補破爛,是窮人在賺窮人的銀子,也沒有什麼好聽與否了。從事縫窮的是些中老年婦女,勞動力逐漸喪失了,又不願意成為家裡的累贅,靠著多年來在針線上的修煉,賺點小菜錢而已。這個行當多見於工廠碼頭區,專為窮苦工人縫補衣服,到了這個份上,別人給多給少都隨便,正因如此,來補衣服的多是些光棍漢,也樂得來這裡,有個歇腳抽菸喝茶的時候。現時滿街走的男女老幼,穿著時尚鮮亮,也只有在電影、電視上偶爾看到此類行當從事衣衫襤褸的人們,心裡不由感到酸楚。
白相人很多地方含貶義的意思,跟花花公子意思一樣。多指無所事事的人。上海話裡「白相」就是玩,也就是在社會上玩的人,相當於現在說的花花公子。也可解釋為:遊手好閒、為非作歹的人、流氓。
白相人一般都薄有家產,蒙祖蔭所賜,留有幾處房產可用來收租的,或許本就是老闆家的公子,所以並不需要有什么正當職業和專長,屬於有錢但不富有的階層。當然也有無甚積蓄就靠混吃混喝的,也有靠有錢女人供養的,這些也都可算作白相人。
白相人也有自己的圈子,也分三六九等。靠祖上餘萌的被稱之為小開;騙吃騙喝的被稱之為阿詐狸;靠女人的被稱之為狼狗。至於那些在街面上敲詐勒索的、收取保護費的只能稱為流氓而不能稱為白相人。
說到白相不得不提一下「黃牛」,因為許多白相人也從事「黃牛」這檔營生。這一稱謂出現於解放前夕。那時將政府兵敗如山倒,金圓券大幅貶值,達官貴人搶購黃金、美元,俗稱:『老大』、『老二』,平民百姓信賴袁世凱、孫中山頭像的銀元,稱:「大頭」、「小頭」。所以人們一拿到紙鈔,就急忙到街上找「黃牛」換進銀元,若稍慢一點,即遭縮水。當然,也有需要用金圓券購買低值的日用品時,就要兌出銀元。因此出現了一種行當「黃牛」。現代社會也有「黃牛」,最常見的就是體育館外倒賣演唱會門票和銀行門口倒賣外匯的人了。
拿摩溫是英文NUMBER ONE的諧音,意即「第一號」。《辭海》裡這條的注釋是:舊中國工廠中工頭的別稱。舊上海英國紗廠車間裡的工頭,一般編號都是第一:NO.1。於是它就被創造性地翻譯成了拿摩溫。於是被傳播到了各個紗廠。原先只用於外商在上海設立的工廠中,以後上海的華商工廠也有沿用此名稱的。拿摩溫不參加勞動,專門監視、管理工人幹活,他們有開除、處罰工人之權。拿摩溫還可隨意打罵工人。工人進廠、逢年過節和拿摩溫家婚喪喜慶,工人都得向拿摩溫送禮孝敬。有的拿摩溫還在工人工資中撈取回扣;乘工人之危放高利貸進行盤剝。這檔角色的德行和嘴臉在表現舊社會生活的戲劇、電影裡時能見到。
薦頭,指的是舊時以介紹用工為業的人。他們的職務是介紹男女用工到人家去做工。女傭中如燒飯娘姨(滬諺呼女傭曰娘姨)、梳頭傭、奶媽、小大姐(即未成年之童工),男傭中如燒飯司務、出店。不過事實上介紹女傭為多,男傭則很少,不過應個景兒罷了。人們要僱傭工,先到薦頭店去關照需要哪一項工人,他們就會送到。
送到用工,先給薦頭車資二百文(也有給小洋一毛或兩毛者,普通以二百文為多),試用三天後,薦頭再來接洽。倘使雙方合意,然後面議工資,作為定局。譬如每月工資五塊錢,工人方面給二成洋十角,主人方面給三成洋十五角與薦頭以作介紹之費。
此後或做工幾年,或只做幾月,都和薦頭不涉;惟工役犯了竊盜等情,那薦頭須負責料理。倘使送來的工人彼此不合意,未到三天即可掉頭而去,只給予幾個錢即算完事。開設薦頭店的老闆,都得要有點來頭,也就是黑道的靠山和門路。這種店的店堂中央掛的是關聖帝君,瞧這架勢有點白相人的氣勢,老闆百分之八九十是此道中人,因為他要吃「吃人」這碗飯。
有一種關於絞臉起源的傳說:說隋煬帝濫搶民女,於是有一家人就把出嫁的女兒的臉上的汗毛全部除去,塗脂抹粉假扮城隍娘娘抬到新郎家,以躲避官兵的檢查。後來大家跟著學,成了風俗。
絞臉是一種古老的美容方式,亦稱絞面、開面、開臉等,是在西亞、中亞到東亞歷史久遠的使用線除去婦女臉上的汗毛的美容手段。傳統婚俗之一。指婚禮前為新娘修飾梳妝臉面。女子一生只開臉一次,表示已婚。多由公婆、丈夫、子女俱全的所謂全福婦女進行操作。
開臉的施行者使用一根細麻線,中間用一隻手拉著,兩端分別系在另一隻手的拇指和食指上。或者中間用嘴咬著,兩手套住兩頭,形成交叉的三角。麻線在被開臉的女子臉上絞動以除去汗毛。此外,眉、鬢角也要修整。在要絞臉的女人臉上抹上石灰,「美容師」咬著打交的絲線的另兩端在抹著石灰的臉上絞來絞去,一會兒,汗毛被拔光,眉毛修得齊整,臉上也光滑、白淨多了。開臉有一些副作用,比如可能會造成汗毛向皮膚內生長。現在中國有少數地區的人們仍在使用。
相傳桿秤是魯班發明的,他依據北鬥七星加南鬥六星在秤桿上刻13顆星花,定13兩為一斤。20世紀50年代末,國家統一使用市秤,規定每斤為10兩。釘秤俗稱制秤人,制秤是一門極其講究的手藝,要經歷3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要求精工細作,一個小小的失誤便會影響到桿秤的準確性,公平是制秤匠必須嚴格遵守的職業操守。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釘秤行業最輝煌的時期,一般釘秤匠一天能釘出三五桿秤。現在電子秤普及,用木桿秤的人已經很少了,會這門手藝的人也不多了。
我國的傳統手工藝一直以選材獨特、構思奇妙、工藝精湛而為世界稱道。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時間的推移,許多手工藝逐步被機械化、規模化,成為純粹的旅遊商品。一些掌握傳統技藝的老藝人要麼逝去,要麼被社會所遺忘,傳統民族手工藝「人亡藝絕」現象日趨嚴重。即將消失行當還有:鋦碗、補鍋、竹筷製作工藝、修鋼筆、錫匠、銅匠、鐵匠、捏麵人、蒲編工藝、麥秸編織工藝等等。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些民俗行當,希望能傳承下去……向還在從事這些活動的普通勞動者致敬……你們才是最偉大的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