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洋片 縫窮 白相 拿摩溫 薦頭 絞臉 釘秤 老行當你還知道幾個?

2020-12-22 70後大叔講歷史

常聽老人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在以前行業分工還沒有現代這樣精細,一直認為三百六十不過是誇張的數字,因為生活中反覆常見的也就那麼幾種,但稍稍了解一下中國的傳統行業,才發現原來我們有那麼多的老行當,正在慢慢地從我們的視野中消失……有多少行業曾經輝煌一時,有多少行業曾陪伴老一輩的人成長,有多少行業已經淡出我們的視線?留下的一張張照片,成為記憶當中最深處的懷念——中國正在消失的老行當。

拉洋片是中國的一種傳統民間藝術。俗稱西洋鏡,表演者通常為1人。作為一種傳統民間藝術,自宋朝開始至今,拉洋片已經基本絕跡。僅有少數愛好者仍從事此種藝術形式。在那個時代,此種文藝雖數通俗一類,但也並非人人能夠享受的。常常看到演繹民國時期電視劇中一群小孩圍在一個一人高的木箱周圍通過一個小孔往箱子裡面觀望,一邊看一邊興高採烈地吆喝,邊上幾個孩子或是囊中羞澀交不起銅板或是正在排隊,急的抓耳撓腮,特別有趣。拉洋片誕生在天橋,孕育、撫養它的人名叫焦金池(藝名大金牙)落腳天橋,撂地賣藝。建國後馬三立、張慶森等相聲藝術家表演的作品《拉洋片》才使得廣為人知。

縫窮、縫窮,越縫越窮,越窮越縫,不是嗎?只有窮人才穿破衣服,只有破了的衣衫才需要縫補,所以這個行當才是因窮而生的。北方話語叫縫窮,在南方就直接呼為「補衣服的」,聽起來不好聽,但人已經落魄到替人補破爛,是窮人在賺窮人的銀子,也沒有什麼好聽與否了。從事縫窮的是些中老年婦女,勞動力逐漸喪失了,又不願意成為家裡的累贅,靠著多年來在針線上的修煉,賺點小菜錢而已。這個行當多見於工廠碼頭區,專為窮苦工人縫補衣服,到了這個份上,別人給多給少都隨便,正因如此,來補衣服的多是些光棍漢,也樂得來這裡,有個歇腳抽菸喝茶的時候。現時滿街走的男女老幼,穿著時尚鮮亮,也只有在電影、電視上偶爾看到此類行當從事衣衫襤褸的人們,心裡不由感到酸楚。

白相人很多地方含貶義的意思,跟花花公子意思一樣。多指無所事事的人。上海話裡「白相」就是玩,也就是在社會上玩的人,相當於現在說的花花公子。也可解釋為:遊手好閒、為非作歹的人、流氓。

白相人一般都薄有家產,蒙祖蔭所賜,留有幾處房產可用來收租的,或許本就是老闆家的公子,所以並不需要有什么正當職業和專長,屬於有錢但不富有的階層。當然也有無甚積蓄就靠混吃混喝的,也有靠有錢女人供養的,這些也都可算作白相人。

白相人也有自己的圈子,也分三六九等。靠祖上餘萌的被稱之為小開;騙吃騙喝的被稱之為阿詐狸;靠女人的被稱之為狼狗。至於那些在街面上敲詐勒索的、收取保護費的只能稱為流氓而不能稱為白相人。

說到白相不得不提一下「黃牛」,因為許多白相人也從事「黃牛」這檔營生。這一稱謂出現於解放前夕。那時將政府兵敗如山倒,金圓券大幅貶值,達官貴人搶購黃金、美元,俗稱:『老大』、『老二』,平民百姓信賴袁世凱、孫中山頭像的銀元,稱:「大頭」、「小頭」。所以人們一拿到紙鈔,就急忙到街上找「黃牛」換進銀元,若稍慢一點,即遭縮水。當然,也有需要用金圓券購買低值的日用品時,就要兌出銀元。因此出現了一種行當「黃牛」。現代社會也有「黃牛」,最常見的就是體育館外倒賣演唱會門票和銀行門口倒賣外匯的人了。

拿摩溫是英文NUMBER ONE的諧音,意即「第一號」。《辭海》裡這條的注釋是:舊中國工廠中工頭的別稱。舊上海英國紗廠車間裡的工頭,一般編號都是第一:NO.1。於是它就被創造性地翻譯成了拿摩溫。於是被傳播到了各個紗廠。原先只用於外商在上海設立的工廠中,以後上海的華商工廠也有沿用此名稱的。拿摩溫不參加勞動,專門監視、管理工人幹活,他們有開除、處罰工人之權。拿摩溫還可隨意打罵工人。工人進廠、逢年過節和拿摩溫家婚喪喜慶,工人都得向拿摩溫送禮孝敬。有的拿摩溫還在工人工資中撈取回扣;乘工人之危放高利貸進行盤剝。這檔角色的德行和嘴臉在表現舊社會生活的戲劇、電影裡時能見到。

薦頭,指的是舊時以介紹用工為業的人。他們的職務是介紹男女用工到人家去做工。女傭中如燒飯娘姨(滬諺呼女傭曰娘姨)、梳頭傭、奶媽、小大姐(即未成年之童工),男傭中如燒飯司務、出店。不過事實上介紹女傭為多,男傭則很少,不過應個景兒罷了。人們要僱傭工,先到薦頭店去關照需要哪一項工人,他們就會送到。

送到用工,先給薦頭車資二百文(也有給小洋一毛或兩毛者,普通以二百文為多),試用三天後,薦頭再來接洽。倘使雙方合意,然後面議工資,作為定局。譬如每月工資五塊錢,工人方面給二成洋十角,主人方面給三成洋十五角與薦頭以作介紹之費。

此後或做工幾年,或只做幾月,都和薦頭不涉;惟工役犯了竊盜等情,那薦頭須負責料理。倘使送來的工人彼此不合意,未到三天即可掉頭而去,只給予幾個錢即算完事。開設薦頭店的老闆,都得要有點來頭,也就是黑道的靠山和門路。這種店的店堂中央掛的是關聖帝君,瞧這架勢有點白相人的氣勢,老闆百分之八九十是此道中人,因為他要吃「吃人」這碗飯。

有一種關於絞臉起源的傳說:說隋煬帝濫搶民女,於是有一家人就把出嫁的女兒的臉上的汗毛全部除去,塗脂抹粉假扮城隍娘娘抬到新郎家,以躲避官兵的檢查。後來大家跟著學,成了風俗。

絞臉是一種古老的美容方式,亦稱絞面、開面、開臉等,是在西亞、中亞到東亞歷史久遠的使用線除去婦女臉上的汗毛的美容手段。傳統婚俗之一。指婚禮前為新娘修飾梳妝臉面。女子一生只開臉一次,表示已婚。多由公婆、丈夫、子女俱全的所謂全福婦女進行操作。

開臉的施行者使用一根細麻線,中間用一隻手拉著,兩端分別系在另一隻手的拇指和食指上。或者中間用嘴咬著,兩手套住兩頭,形成交叉的三角。麻線在被開臉的女子臉上絞動以除去汗毛。此外,眉、鬢角也要修整。在要絞臉的女人臉上抹上石灰,「美容師」咬著打交的絲線的另兩端在抹著石灰的臉上絞來絞去,一會兒,汗毛被拔光,眉毛修得齊整,臉上也光滑、白淨多了。開臉有一些副作用,比如可能會造成汗毛向皮膚內生長。現在中國有少數地區的人們仍在使用。

相傳桿秤是魯班發明的,他依據北鬥七星加南鬥六星在秤桿上刻13顆星花,定13兩為一斤。20世紀50年代末,國家統一使用市秤,規定每斤為10兩。釘秤俗稱制秤人,制秤是一門極其講究的手藝,要經歷3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要求精工細作,一個小小的失誤便會影響到桿秤的準確性,公平是制秤匠必須嚴格遵守的職業操守。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釘秤行業最輝煌的時期,一般釘秤匠一天能釘出三五桿秤。現在電子秤普及,用木桿秤的人已經很少了,會這門手藝的人也不多了。

我國的傳統手工藝一直以選材獨特、構思奇妙、工藝精湛而為世界稱道。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時間的推移,許多手工藝逐步被機械化、規模化,成為純粹的旅遊商品。一些掌握傳統技藝的老藝人要麼逝去,要麼被社會所遺忘,傳統民族手工藝「人亡藝絕」現象日趨嚴重。即將消失行當還有:鋦碗、補鍋、竹筷製作工藝、修鋼筆、錫匠、銅匠、鐵匠、捏麵人、蒲編工藝、麥秸編織工藝等等。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些民俗行當,希望能傳承下去……向還在從事這些活動的普通勞動者致敬……你們才是最偉大的藝術家!

相關焦點

  • 畫中的這25種老行當,補碗補水缸刨土菸絲釘秤,有多少你見識過?
    「陳洪標寫字說畫」給你更精彩這是畫家王永潮筆下的25種老行當,他把每種老行當的特徵,都畫在了每個人的臉上。看一眼每張臉,你就能知道他是幹什麼行當的。現在,這25種老行當,有的已成記憶,有的行將消失。也有一些老行當,80後90後00後見都沒見過。
  • 金世崑手作老物件凝固舊時光 變廢為寶既環保又能消食解悶
    以前常見的老行當,您還記得不?這兩年,金世崑開始做那些逐漸消失的老行當在叫賣時用的傢伙式兒。「做這個,就是因為過年的時候看見廟會上有人表演叫賣,還上了電視,可是他用的挑子不對,賣小魚的挑子可不能兩頭都是笸籮。」
  • 絞臉,海南式美容你要試一下嗎?(圖)
    相信每一位老海口對常年活躍在海口市大同路泰龍城附近的絞面手藝並不陌生:用嘴咬著細線一端,兩手將另一端繞成交叉三角,隨著細線在臉上來回絞動,汗毛一點點除去……  在泰龍城從事絞臉行業的吳姐今年48歲,她的絞臉手藝從長輩那裡學來的。「小時候見長輩給別人絞臉,就跟著學會了,沒想到後來變成了養活自己的營生。」
  • 造老秤,精工細作,毫釐必究,只為了手藝人的那份承諾
    制秤,僅從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算起,也有兩千多年了。在電子秤無縫不入的年代,老式的秤桿似乎只能在街頭小販那裡才能偶爾看到。造秤的老人卻不管這些,帶著花鏡做得入迷,時間在她那裡似乎已經靜止。隨著歷史的發展,電子工業慢慢取代手工業,市場出現了電子秤,由於電子秤簡便易讀,逐步取代了手工秤,所以,傳統手工秤的歷史使命將遠離,成為老一輩人的記憶。但是,手工秤的精工巧匠,永遠留在人民百姓的心坎上,它的點點滴滴,從刨木、測量、點晶、拋光、上蠟等精良的製造工序,願永載歷史。做秤是個精細活兒。
  • 廈門記憶:絞臉
    絞臉是我們閩南及臺灣地區,還有東南亞一帶有華人的地方最流行的一種婚俗之一,自古以來,這些地區的婦女都有絞臉習慣,就是在子女出嫁前由全福婦女(指公婆、丈夫、子女都俱全)為之修飾、梳妝臉面。絞臉師準備好一條三尺多的棉紗線和一盒花粉面對著新娘子開始操作:用牙齒咬住紗線的一端,左手拉著線的另一端,右手從線中間內轉三五個道,形成一個線環,再以拇指和食指將線環撐開形成三角,左手拉動線,紗線轉動。在三角形大小變幻著,就這樣棉紗線滾動把汗毛飛速從臉上拽下來。
  • 蘇北新娘子「絞臉」的風俗,還有人記得嗎?
    一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我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一次在操場上召開的批鬥大會上,我爺爺和他的父親弓著腰,脖子上掛著牌子,站在一起挨批鬥,小學生都要排隊坐在現場列席受教育。當時,我看見他躲在圍觀的人群後面偷偷掉眼淚,又很快擦乾。同是地富反壞右的後代,我小小年紀就感到敏感又壓抑,更別說已經長到半大小子的他了。
  • 古老美容術「絞臉」:姑娘出嫁前把臉上汗毛拔光
    何謂絞臉,就是姑娘出嫁前,由一位年紀大的婆婆用一根結實的絲線,一端咬在嘴裡,另外兩端繞在手指上,只見兩隻手上下翻飛,一會兒工夫,就把臉上的汗毛全拔光了。絞臉時,有的還口裡念著「福筷舉一雙,開始貴頭鬃,去汙求吉利,健康到百年」等吉利話。被開過臉的姑娘,會變得白皙美麗、容光煥發。就像現在的美容店美容一樣,楚楚動人。  第一次看到絞臉,是我姐姐出嫁的前一天。
  • 朱子巖:釘秤五十年 製作「中華第一秤」,一頭是堅守 一頭是傳承
    這座創作室的主人叫朱子巖,是一位釘了50多年秤的老工匠。走進朱子巖釘秤工匠創作室,最惹人注目的是兩桿長達3.48米,自重30多公斤的巨秤。其中一桿在2015年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評為「最大的秤」,榮獲「中華第一秤」的稱號。曾有上海商人出價288萬想買下這杆大秤,被朱子巖拒絕了。「堅持釘秤,是為了將傳統技藝發揚光大,讓更多人關注秤文化,是我作為秤匠的使命和職責。」
  • 菜場裡的釘秤藝人
    今年61歲的俞龍堆在永康市華豐菜市場擺攤賣菜,閒暇的時候,他會坐下來釘一桿秤。 「現在做生意基本上用電子秤了,除了『歸屋』時需要,生活裡很少見到木桿秤。」俞龍堆說,他從16歲開始釘秤,走街串巷地用這門手藝養活了一大家子。如今雖已不再靠釘秤維持生計,但數十年來因制秤形成的「公平觀」卻牢牢地刻在了心中。 俞龍堆介紹,傳統手工製作桿秤有100多道工序,號稱「百工之首」。每道工序都要求精工細作,一個小小的失誤便會影響到桿秤的準確性,公平是制秤匠必須嚴格遵守的職業操守。「賣菜做生意也一樣,一定要誠實,不能弄虛作假。」他說。
  • 姑娘成人結婚前的儀式——絞臉,閩南方言俗稱開臉
    理髮師傅小心翼翼地給她梳著妝,姑娘還一再要求他待會要把她臉上的汗毛給刮一刮。等到妝梳成之後,理髮師傅還真拿出刮毛刀在她粉嫩的臉上刮起來。這當兒,我一下子就想起了兒時常見的家鄉的一種風俗:絞臉。比做剛出殼幾天的鳥雀的羽毛,是有些過了,比做桃子上的細毛更有些不妥,很難找出個恰當的比方。這也就是把姑娘叫做黃毛丫頭的原因。也有汗毛稍重些的,顏色泛棕色或泛黑,就有些不好看了,但這樣的姑娘一般又是眉毛濃,睫毛長,是另一種受看。結婚前,一般是婚前的一天,都要搞個開臉儀式的。絞掉臉上的汗毛,一下子就光鮮了。這就是所謂的女大十八變,上花轎前一大變的原因。姑娘家絞臉和男子剃鬚刮臉不一樣。男子一般用剃鬚刀。
  • 絞臉美容受年輕人青睞 下崗婦女靠技藝謀生(圖)
    不過,近來,人們卻發現,南寧市人民路港新商場旁的一條小巷子裡絞臉攤子越來越熱鬧。更讓人驚訝的是,前來做「傳統美容」的不乏時尚的年輕人。    時尚女孩鍾情絞臉  當天下午15時,在林阿姨絞臉的攤子前,坐著一位剪著當前流行的「波波頭」,染著金黃色頭髮,眼上塗著睫毛膏,衣著時尚的女孩。
  • 探訪海口民間美容術「絞臉」:臉上汗毛拔光光
    「阿妹,絞臉嗎,10元錢一次……」近日,在瓊山區宗伯裡一橫路步行街,記者見到幾位上了年紀的婦人在街邊攬客。現代社會,年輕人敷面膜做保養、打粉底化個淡妝,最平常不過了,可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而在海口大街小巷中,還流傳著絞臉這種海南古老美容術。
  • 一種古老的美容方式——絞臉
    絞臉就是一種古老的美容方式。絞臉,是一種古老的美容方式,流傳於西亞、中亞、東亞。韓國偏遠地區的市民嫁女兒都流行絞臉,表示已婚。到了六七十年代,也就沒有這一說了,一些愛美女子都喜歡這種低成本的古老美容術。我小時候有點早熟,對弄堂裡那些流動的小吃攤販不感興趣!偏偏喜歡看絞臉婆給弄堂裡的女人們絞臉,尤其喜歡看絞臉婆。
  • 90餘張南京民國老照片熱傳 現"婦女絞臉"照(圖)
    、挑擔子買菜,還有賣糖、制傘等一些老行當。  一組南京民國時期的老照片,日前在各大網站及微博微信上流傳,通過這些老照片,不僅可以看到民國時期老南京的獨特風貌,還可以感受到南京這個城市一個世紀來所發生的滄桑巨變。南京民國時期的建築是怎樣的?工商業有著怎樣的繁華?這些老照片或許會給你一些答案。
  • 邯鄲舊集市上的江湖行當
    一會兒前行,一會兒後退,拐彎時沒踩穩車鐙子,一骨碌掉下來露出紅屁股,周圍又是一場大笑。 猴子有時不聽指揮,耍猴人就揚起鞭子抽打。猴子不服,噌地竄到一邊,前肢匍地,臀部翹起,呲牙發出幾聲怪叫。有孩子淘氣,故意往場內扔磚塊、辣椒和蒜瓣,大人便嚇唬道:「可不能扔,猴兒急了抓你臉!」
  • 探訪海口民間美容術「絞臉」:臉上汗毛拔光光 皮膚光滑細又亮
    現代社會,年輕人敷面膜做保養、打粉底化個淡妝,最平常不過了,可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而在海口大街小巷中,還流傳著絞臉這種海南古老美容術。 絞臉是個技術活 將頭髮用紅色布條圍成一圈固定好,將白色蛋粉均勻塗抹在臉上,絞臉師傅用嘴咬緊線頭,兩手分別把線拉成三角形,再用手將線不斷分合交錯。
  • 絞臉 - 新民晚報數字報-絞 臉
    韓國偏遠地區的市民嫁女兒都流行絞臉,表示已婚。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也就沒有這一說了,一些愛美女子都喜歡這種低成本的古老美容術。  我小時候有點早熟,對弄堂裡那些流動的小吃攤販不感興趣,偏偏喜歡看絞臉婆給弄堂裡的女人們絞臉,尤其喜歡看絞臉婆。絞臉婆四十來歲,膚色潔白,長得嬌小漂亮,舉手投足,頗有女人味。
  • 立交橋下的百態人生丨剃頭匠「溫一刀」:40年刀起刀落的歲月
    橋上,車水馬龍,整個城市仿佛都在奔走;橋下,橋墩撐出一方市井,幾副散落的剃頭擔子點綴著煙火氣,剃頭刀划過髮絲發出的刷刷聲,清晰入耳。溫新國是個剃頭匠,一個年近6旬的老手藝人。他另有一個綽號「溫一刀」,16年前還在家鄉益陽桃江時,十裡八鄉的人都是這樣稱呼他。
  • 興平漸漸消失的老行當——磨剪子來戧菜刀
    他們的全部家當都在一條長板凳上,板凳一頭裝著一塊砂輪,一頭掛個袋子。袋子裡面裝著幾塊磨刀石和一把小鐵錘。粗砂的磨刀石用來開刃,細砂的用來將刀刃打磨鋒利,鐵錘則用來將卷刃砸平。磨刀匠走街串巷,哪裡有活,板凳就會在哪裡紮下根來。聽到磨刀匠的吆喝聲,鄉民們紛紛找出自家的菜刀、剪刀,走出家門,三三兩兩地圍過來。
  • 台州百匠探尋|蔡雪貞:有秤當家
    蔡家的永利木桿秤店是臨海紫陽街上有年頭的店,創辦於清鹹豐十一年(1861),至今已有159年的歷史。祖輩世代以制秤、修秤為業,因秤準、技藝精湛而聞名鄉裡。蔡家有8個兄弟姐妹,因蔡雪貞有耐心又刻苦,父親最終打破祖輩傳男不傳女的家規,把這門絕活傳給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