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令人眼花繚亂的古裝電視劇中,女演員們精巧高聳的髮髻,還是漢服愛好者們盡心盡力的復原美照,作為觀賞者的我們時常會疑惑:在沒有髮夾、髮膠、發包等現代「黑科技」產物的古代,同樣走在時尚前沿的古人小姐姐們,是怎麼做出高聳挺立、造型複雜的髮型的呢?今天小編為您帶來的便是古代女子在髮型上的小學問!
古代女子是很有智慧的,雖然沒有髮夾、髮膠、發包,但她們有小巧精緻、用以固定盤發的各種規格的髮簪、頭油、具有粘性的魚膠等,再加上頭巾、綸巾等配飾,富貴人家的女子更會使用假髮,層層堆積成高聳髮髻。
髮簪是古代中國用來固定和裝飾頭髮的一種首飾,女子十五歲及笄後要用髮簪將長發盤起,古代女子插簪是長大的標誌,用一根髮簪固定長發的技能是古代女子們的基本技能。髮簪形式繁多,僅以質料上看,就有骨、石、陶、蚌、荊、竹、木、玉、銅、金、象牙、牛角及玳瑁等多種,髮簪有審美與實用的雙重內涵。
除了髮簪固定頭髮,還有巾幗。巾幗原是古代婦女的頭巾和髮飾,後引申為指代婦女。巾幗是古代的一種配飾,先秦時期男女皆可用,到了漢代成為女子專用。
巾幗寬大似冠,內襯金屬絲套或用削薄的竹木片紮成各種新穎式樣,外裱黑色繒帛或彩色長巾,使用時直接戴在頭頂,再綰以簪釵。遠至先秦,近到當下,頭巾使用率在婦女中仍然很高,雖形制有所變化,但頭巾、包頭等都是巾幗的變體與延續。
古代富貴人家的女子們還會使用假髮,和真發混合在一起層層堆積,使得髮髻高聳寬大,看起來很有氣勢。古代假髮叫做義髻,唐代婦女間盛行義髻,並在傳世畫作和雕塑中有不少反映,實物也有發現。
如新疆吐魯番阿斯塔納張雄夫婦墓出土了一件以木料做成的義髻,狀如半翻髻,外塗黑漆。從它底部的小孔及孔眼中金屬鏽跡來看,顯然是曾經插有髮簪,應是死者生前用物。同墓出土的不少女俑,頭上也戴有這種髮髻,髻上描繪著精緻的花紋,當是義髻的模型。
這些唐朝俑人的高聳髮型,應當也是使用了義髻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