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中心與《中國經濟周刊》聯合發布中國養老三大指數
中國養老不及格?三大指數兩個低於60分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姚冬琴|北京報導
「人活著,錢沒了」,並不是一句玩笑話。老有所養,中國人千百年來的美好願望,如今格外現實地擺在中國人面前。
截至2012年底,中國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1.94億,2020年將達到2.43億,2025年將突破3億。民政部部長李立國去年表示,我國人口老齡化發展十分迅速,態勢十分嚴峻。
更為嚴峻的是中國「未富先老」的態勢——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大多數國家在進入老齡社會時,人均GDP約為1萬美元,而中國僅為0.1萬美元。在中國老齡人口的資產結構中,財產性收入僅佔0.3%,更多的是靠子女供養。
2億人口要養老,中國準備好了嗎?
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中心主任楊燕綏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老齡社會是科技推動和消費拉動型社會,國家在進入深度和超級老齡社會之前,應當做好三個準備:青年人口擁有人力資本、老齡人口擁有養老資產、老齡產業和養老服務體系完善。
然而,由楊燕綏領導的《中國老齡社會與養老保障發展報告》課題組提出的一項旨在評價老齡社會狀況和發展戰略的「老齡社會發展指數」研究結果顯示,中國得分52.6,準備不足,尚不及格。
「在公共治理完善的國家,提前二三十年就要拿出應對老齡化的方案。」楊燕綏表示,中國存在「未富先老」、「未備先老」的雙重難題,且留給我們的準備時間非常有限。
關於養老金,目前,社會保險結構混亂,企業年金步履維艱,商業養老保險品種繁多,如同「霧裡看花」,消費者信任度不高。
從養老方式來看,超過90%的老人選擇居家養老。以北京市「9064」養老規劃為例:居家養老的佔90%,需要社區提供養老服務的佔6%,入住養老服務機構的佔4%。但養老服務體系和老齡產業發展不足,虛空著幾千萬就業崗位,中檔養老機構明顯供不應求。
「老齡化」的腳步越來越快,中國離「老而富足」卻似乎還很遙遠。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了養老金改革的原則,頂層設計已經開始,問題逐漸暴露,方案日漸明確。完成頂層設計,將政策變為行動,中國嚴峻的養老形勢將迎來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