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下午2點 觀看名醫直播
天氣漸冷,頭昏腦脹的患者逐漸多了起來。頭暈,不僅會影響工作狀態,嚴重時甚至連起床、走路等日常活動都困難。但不少初次發病的年輕人喜歡去網上搜索「頭暈」的病因;而部分中老年病友則「久病成醫」,更習慣於根據自身的就診經驗去判斷病情。
在神經內科眩暈門診,經常有頭暈患者進入診室就信心滿滿地說出自我「診斷」,結果卻與真正的疾病相去甚遠,甚至南轅北轍。
「醫生,你幫我看看頸椎病……」幾天前,50多歲的張阿姨一踏進診室就對醫生這樣說。對於這樣先入為主的患者,神經內科眩暈門診的主治醫師施天明見怪不怪了。
張阿姨半個月來每晚躺下或起床時都會出現很短暫的眩暈感,一朋友憑「經驗」說這是因枕頭太高導致頸椎病發了。她信以為真就一直不敢墊枕頭睡覺,但頭暈總不見好。骨科大夫看頸椎片覺得沒那麼嚴重就介紹張阿姨到眩暈門診。檢查後,醫生認為是「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耳石症)」,通過幾個簡單的翻身動作就治癒了她的頭暈。
因擔心「腦供血不足」,30出頭的小梁有一段時間憂心忡忡。她多次熬夜疲勞後發生嚴重眩暈,伴畏光、畏聲和噁心嘔吐,偶爾還有太陽穴脹痛,頭腦昏沉幾天才能完全恢復過來。
她上網一查,發現自己的情況和老年人的「腦供血不足」很像,而當地醫院腦血流圖檢查提示「血流速度減慢」更讓她確信是腦血管出現了問題,於是服用了很多活血藥物,但症狀並沒有減輕。
最後小梁被確診為「前庭性偏頭痛」,這是一種血管神經功能紊亂引起的復發性頭暈疾病,通過調整不良生活方式和短期服用預防性藥物就可以避免頻繁發作,與腦供血不足或血流速度變化沒有任何關係。
70多歲王大伯頭暈已經好幾年了。每天起床後頭昏沉不適,經常會持續一整天,走路也不穩。每年複查頭顱磁共振報告都有「腔隙灶」,他和家人都認定頭暈就是「腔隙性腦梗」造成的後遺症,為預防「中風」,他每年都要求住院輸液,但病情沒有任何改善。害怕頭暈和跌倒的心理負擔越來越重,以致王大伯不敢走路,情緒十分低落。
經引薦,王大伯將信將疑來到神經內科眩暈門診。結果醫生說頭暈並非「腦梗後遺症」所致,神經電生理科技師通過檢查發現王大伯的平衡功能完全正常,其實,王大伯是患了「精神心理性頭暈」,這是一種與情緒心理相關的平衡功能失調表現。在前庭康復師專業指導下經過平衡功能訓練後,現在他頭暈症狀和內心擔憂都已經大大減輕。「原來真是自己搞錯了」,近兩天,王大伯又悠然上街散步了。
為讓患者判斷頭暈的可能病因,並有助於及時就診,近期我院神經內科進行了一項與頭暈相關的問卷調查。
不到1個月,已有百餘名暈友參與了這項調查,最終結果顯示「暈友們」自我診斷與專業醫生診斷吻合率不足三成。參與調查的暈友自我評估最常見的頭暈病因排名前三位分別是「頸椎病」「腦供血不足」和「小中風」,而根據暈友提供的病情信息綜合分析的前三位診斷卻是「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前庭性偏頭痛」和「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對於這樣的結果,「暈友們」感慨不已,直嘆上了一堂深刻的科普教育課。
施天明表示,「暈」雖然是常見症狀,但其病因診斷的專業性要求高,缺乏專業知識盲目「自助式」診斷常常有害無益,耽誤治療。
神經內科主任耿昱主任醫師認為,對於病情複雜或不典型的頭暈病例,仍需要通過頭暈專科醫生診間評估和針對性輔助檢查手段去確認病因,比如通過床旁查體可以確診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耳石症),前庭功能檢查可以精準評估內耳平衡器官有無功能損害,頭顱結構和血管影像學檢查可以確定急性頭暈是否為腦卒中或其他腦結構病變。
耿昱提醒,頭暈患者如果同時伴有以下幾種情況則需要立即就診:
1)伴有新發或嚴重頭痛;
2)伴有高熱(超過38℃);
3)伴有視物重影或視物模糊不清;
4)伴有口齒不清或突發耳聾;
5)伴有一側手臂或者腿部無力,或者一側口角歪斜;
6)伴有無法獨立行走;
7)伴有短暫性意識喪失;
8)伴有面部或肢體麻木;
9)伴有嚴重胸痛或背痛;
10)伴有無法終止的劇烈嘔吐;
11)年齡超過60歲,曾發生過中風或有高血壓、糖尿病、吸菸、酗酒等危險因素;
即使沒有上述情況,如果頭暈頻繁發作,嚴重影響日常活動,也應及時就診,明確病因和制訂預防發作的治療方案。
來源:浙江省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