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隨筆#
1
我們常聽說寫字須得「筆意貫通」、「鉤連不斷」、「筋脈相連」、「筆斷意連,字斷氣連」,都在說「意」與「氣」的通暢和綿連。這需要從總體上對作品有相當把握,從筆畫到結體再到布白章法,王羲之說的「意在筆前,字居心後,未作之始,結思成矣」,就是這個道理。
那麼最基本的「連」、「通」就是一個字的筆順了。
如果說早期甲骨文、金文、大小篆接近圖案,字數也不多,筆順可以不那麼講究,那麼自隸書起,大量抄寫成為習慣,書法隨書寫的要求發展,則流暢度成為無比重要的因素。
倘若書寫與筆順相悖,不但寫起來彆扭,更是大大影響一個字的氣韻,尤其對書寫和欣賞行、草來說,筆順尤其重要。
對於我們臨帖,筆順也是影響習字的基礎問題。書帖中,筆順有許多與現代寫字順序不同,比如:
「必」,與「心」的筆順不同。書帖裡是這個順序:心鉤→撇→最上正中的點→左點→右點。看《九成宮》,就理解為什麼「必」三個點的方向與「心」不同,如果按現代寫法寫「心」再畫那一撇,上中點的方向就是向右接右側點,而不是向左。
「密」字中的「必」有可能是另一套筆順:先上中點,再長撇,再長捺,再左點,右點。上中點+長撇可以連起來,最後的右點也能寫成短撇,就能接住下面「山」字左豎。
「無」,先寫三條橫,再來寫中間四豎,這樣右側豎寫成了撇,接下面的四點底。現代書寫中橫之後接四條豎,再接下長橫,那麼書帖中的右撇就無法理解了。
2
以上是通過筆順理解楷書字帖。下面說筆順與行草。
我們來看「無」字的正楷到行草的轉化。
第一個是柳楷;
第二是我寫的……四點底減筆為橫,其餘筆順相同;
第三個是蘇軾寫的,四點底減筆為橫,四短豎減筆為橫折,筆順依然相同。
當然「無」字草書另有一種寫法,不贅。
這是相同的筆順,再看看楷書和行書不同的。比如上一段我們說「必」的楷書寫法,但在行書裡有可能不同,比如繁體「愛」字,歐陽詢寫的:
中間的「必」就是最後寫長撇,為什麼?因為可以連下面的筆畫,巧了,下一筆也是撇,兩筆並一筆,這就是減筆,多麼舒服。
可見筆順的意義在理解行、草方面至關重要,加上對減筆的熟悉,行草書就足能看懂了。
行、草中改變筆順,多是為了獲得寫字的流利,再看看其他例子:
比如上圖王玉旁的寫法,「裡」、「摧」用中豎串起多條短橫,此類寫法很多人都熟悉。
「感」和「或」,起筆短橫和戈鉤是兩種寫法,「或」字橫畫可以逆入,而「戊」旁因為有左撇,那麼通常和橫畫簡化成豎折,如紅線所示。而「戊」裡面的筆畫通常和戈鉤的撇一起處理。
3
然後就得進一步了,行、草不但可以減筆連筆,甚至連字形都會改掉,以便於書寫。
上面說了,中豎串起多條短橫,不僅在「摧」這類字裡存在,那些帶戈鉤的,也可以這麼玩:
這是書聖的寫法是,後來變成了法帖、定式。完全改變戈鉤的形態,以它為中心串起所有筆畫,本來橫勢的字完全變成了縱勢,這一點我們在書法隨筆之十三:千人千面,永無止境裡講過。
以後看見這些字,不能裝不認識了。
總而言之,書寫是為了流利,使得長久以來約定俗成了一套規矩,筆順在各類書體(楷書、行草)中可能大相逕庭,這需要我們從筆順這個最基礎的地方去理解、學習、臨寫。
最後再看看書聖的各種「羲之頓首」,橫豎隨意取勢,筆畫隨意刪減,千姿百態,妙筆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