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關於開展第六屆上海中醫藥大學「十大傑出青年」評選活動的通知》文件要求,曙光醫院團委積極號召、發動和組織院內優秀青年參與評選工作,經過來自各單位40位候選人的激烈角逐和評審專家的現場評議,我院青年王炎榮獲第六屆上海中醫藥大學「十大傑出青年」、第六屆上海中醫藥大學「十大醫務菁英」榮譽;陶樂維獲第六屆上海中醫藥大學「十大傑出青年」提名獎、第六屆上海中醫藥大學「十大醫務菁英」榮譽;張興獲第六屆上海中醫藥大學「戰役青年獎章」稱號。
王 炎
第六屆上海中醫藥大學「十大傑出青年」
「十大醫務菁英」
王炎,女,漢族,1981年7月出生,博士,碩士生導師,曙光醫院腫瘤研究所副所長。擔任中國抗癌協會中西醫整合腫瘤專業委員會常委;世中聯腫瘤精準醫學專業委員會常委;中華中醫藥學會腫瘤分會青年委員等。
長期從事中西醫結合防治腫瘤的臨床和基礎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省部級課題6項。發表論文100餘篇,在Nat Commun等國際權威期刊發表系列科研成果21篇,總影響因子95.017,總引用次數1225次,副主編專著2部。申請及國家發明專利6項,獲得授權3項。並獲上海市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獎項5項。入選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上海市衛生系統優秀學術帶頭人等人才計劃。
參加工作至今,讓腫瘤患者「有尊嚴的活著」是她一直追求和奮鬥的目標。在長期的研究工作中她總結了自己的三種身份,首先第一種身份是以科研「工匠」的身份熱火朝天的開展臨床研究工作,證實中醫藥在降低大腸癌術後轉移率方面存在顯著療效,並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提高機體免疫力;第二個身份是作為中醫研究工作的翻譯官,用西醫的話語來表達中醫藥治療腫瘤的作用,以星火燎原的態度開展中西醫結合治療大腸癌轉移的機制研究,中醫藥防治大腸癌轉移提供分子靶點;第三個身份是從臨床、基礎研究到應用轉化的鋪路人。在當今科學研究呈現多學科交叉的趨勢,更需要開拓視野,以如蹈湯火的精神積極開展交叉科學的工作。
作為一名新時代的青年科學工作者,牢記使命和責任,在工作中薪火相傳。與學生建立了師生共同體,先後獲得多個項目和榮譽,促進了課題組整體學術能力的提高,起到了教學相長的作用。積極參加國內外學術交流,多次進行大會特邀報告,與國內外單位建立了良好的學術交流和合作平臺,對課題的深入研究和學術水平提升進行了積極探索。擴大了中醫藥治療腫瘤研究的國際影響。
通過臨床研究、效應機制、分子靶標、新藥開發等一系列中西醫防治腫瘤的體系化的建設、開發和應用,她成為了具有多學科交叉研究技能、專業國際學術交流能力和優秀職業綜合素質的中醫青年。
陶樂維
第六屆上海中醫藥大學「十大醫務菁英」
「十大傑出青年」提名獎
陶樂維是一名有著18年黨齡的共產黨員。工作以來雖然平凡,但卻不曾懈怠,獲得「上海市用戶滿意服務明星」的稱號,獲上海市首批「杏林新星」人才培養計劃資助。以第一負責人身份承擔包括國自然、上海自然科學基金、西藏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在內的5項課題。
近5年來,他的腳步到過雲南,也到過西藏,進行偏遠地區的援建工作。援滇期間,榮獲「優秀共產黨員」的稱號。目前是日喀則市人民醫院雙聘學術帶頭人。2015年,黨中央提出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口號,在那一年,他接到了援滇任務,來到祖國邊陲,半年的援滇經歷讓他意識到祖國邊遠地區醫療條件的不足,意識到青年人應該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2017年,他毫不猶豫地來到西藏日喀則,開展醫療援建工作。日喀則平均海拔3800多米,氧氣稀薄,環境惡劣,給援建醫生帶來身心考驗。他所支援的日喀則人民醫院內分泌科只有2個醫生,也沒有相關專業的醫生援建過,科室資料幾乎一片空白。陶樂維作為科主任撰寫了科室創三甲所需的所有文件,帶領大家反覆開展醫療技能培訓,一遍遍地掌握核心醫療制度。經過不懈努力,為成功創建三甲醫院貢獻了內分泌科的力量。
2020年新冠肺炎爆發初期,他主動報名,成為我院第一批進入發熱門診的醫務人員。在支援之初,他認識到病人的流行病史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因此對每一個就診病例都不厭其煩地詢問其接觸人員、出行路線、航班號、高鐵號,然後逐一上網排查,確保不遺漏任何相關信息。
2015年起,祖國的關鍵詞是「脫貧攻堅」,2020年,祖國的關鍵詞是「白衣執甲」,讓青春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是青年人的責任和使命。青春由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鬥而升華。
張 興
第六屆上海中醫藥大學「戰役青年獎章」
2014年,一位中醫青年因獲得「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而登上中國青年報,自強自立是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會他的品格;2020年,這位中醫青年因援鄂事跡而登上人民日報,白衣執甲是曙光醫院賦予他的使命。他就是曙光醫院肺病科的青年醫生張興。
他跟隨蔡淦老師、蔣梅先老師、張煒老師學習。他常常替患者著想,耐心細緻地與患者相處。他曾是校慶60周年典禮上最年輕的校友代表;他曾在上海市中醫質控中心掛職;他曾代表醫院參加上海市住院醫師科普競賽並獲二等獎;他曾將中醫文化傳播到大洋彼岸。通過前期對科室臨床經驗方的充分挖掘,他獲得了國自然立項和市衛健委臨床研究專項立項;此外他還發表了10篇第一作者核心期刊論文。
2020年2月15日,出發前1小時才他接到援鄂通知,來不及思考,來不及準備,拋下新婚不久的妻子,隱瞞遠在老家的父母,他義無返顧!
在雷神山,有位阿爾茲海默症老人手拿一封信無助地望著張興,信中寫滿了家屬的焦急和擔憂,他不想放棄這位老人,他覺得自己就是老人的家人;在雷神山,有位患者住進雷神山後已經一周沒能和家人聯繫,張興主動自掏腰包為患者充話費,他只想讓這位患者能跟家人報一聲平安。
張興是曙光援鄂醫療隊最年輕的中醫醫生,除了臨床救治任務,他還要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參與大量的科研工作。回到上海後,作為戰疫青年代表,他把援鄂故事講給同學們聽,把中醫藥治療新冠肺炎的優勢講給網友們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作為中醫青年黨員,張興覺得自己應該肩負更多的責任!
原標題:《【曙光·新聞】我院青年王炎、陶樂維、張興榮獲第六屆上海中醫藥大學十大傑出青年、十大醫務菁英、戰疫青年獎章等榮譽》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