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經常以聚會的形式吟詩作畫,談論文章,並形成一個文化氛圍濃厚的圈子。在源遠流長的古代文化歷史長河中,有兩次非常有名的文人士大夫間的集會,一次是東晉東晉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的蘭亭集會。參加蘭亭集會的共有42人,匯集了當時文化圈的許多名流。
名士謝安,王肅、王羲之、王徽之都是此次蘭亭盛會的參與者,他們在集會上寫了很多詩歌,他們的詩都被收集了起來,王羲之為詩集做了一篇序,就是著名的《蘭亭序》,這次集會更是因為王羲之的一篇《蘭亭序》而名揚千古。
另一次就是發生在北宋汴梁的「西園雅集」。如果說蘭亭集之所以名留青史是因為王羲之的字,而西園雅集之所以流傳千古是因為李公麟的畫和米芾的題記。
西園是北宋駙馬都尉王詵的宅第花園。宋神宗元豐初,王詵曾邀請蘇軾、蘇轍、黃庭堅、米芾、秦觀、李公麟、以及日本圓通大師等十六位當時的文人圈名士在此遊園聚會。
聚會結束後,王詵請著名畫家,善畫人物的李公麟,把此次聚會的情景畫了出來,畫中之人或揮毫用墨吟詩賦詞、或扶琴唱和、或打坐問禪,每個人的表情動態在李公麟筆下皆栩栩如生、動靜自然。王詵就將這幅畫取名《西園雅集圖》,大書法家米芾親自為畫作題寫《西園雅集圖記》。
那麼西園的主人王詵,他是什麼人呢?能組織如此規模的盛會?原來王詵是太原人,北宋熙寧二年,他娶了宋英宗的女兒蜀國大長公主,成為駙馬都尉,官封左衛將軍,一時風光無限。
王詵也是北宋著名的畫家,能詩善畫,當然還會填詞,而且他的詞風以清新著稱,這與他富足的生活也是有關係的。蘇軾讚譽他的詩畫「風流文採磨不盡,水墨自與詩爭妍」;黃庭堅評論他的詞風「清麗幽遠,工在江南諸賢季孟之間」。
在眾多的朋友中, 王詵與蘇軾的關係尤為密切。宋仁宗元豐二年,王詵因為蘇軾烏臺詩案受到牽連, 此後他一直到地方任職。
宋仁宗元豐三年,王詵任職均州,今湖北均縣;元豐七年(1084),轉置潁州,今安徽阜陽;直到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他從結束了地方上的任職,再次回到汴梁。
經歷了七年仕途沉浮,當王詵回到汴梁的時候,他的妻子早已病故,自己也是兩鬢斑白,當年西園雅集的朋友各奔西東,想再聚會是不可能的了。
詞人來到昔日繁盛的西園,故地重遊,不禁感慨萬千,於是他寫下了這首《蝶戀花》的詞,這首詞詞正是王詵此時的心境寫照,令人欣慰的是王詵這首詞的手寫真跡也流傳至今,原詞如下:
小雨初晴回晚照。金翠樓臺,倒影芙蓉沼。楊柳垂垂風嫋嫋。嫩荷無數青鈿小。似此園林無限好。流落歸來,到了心情少。坐到黃昏人悄悄。更應添得朱顏老。
詞人來到西園,看到的是似曾相識的景象:臨近黃昏的時候,下起了一陣小雨,細細的雨點飄灑在詞人的身上,也飄灑在園中的一草一木上。小雨持續的時間很短,不一會兒,太陽又從雲隙中露出來,將夕陽的餘暉灑向園中。
雖然只是夕陽餘暉,但經過雨水衝洗過的後園裡的景致卻格外清新,一片生機,春意盎然。那被陽光籠罩著的樓臺,格外耀眼,樓臺倒映在碧波蕩漾的沼塘裡,分外美麗;那經過小雨清洗、綻滿新芽的楊柳枝,一絲絲地低垂著,在微風的吹拂下,正在輕輕地搖曳。
那池塘裡無數的荷花,雖未綻開,但花蕊經過雨水的洗滌,就如同女子頭上的青鈿一般玲瓏細巧,十分逗人喜愛。
「小雨初晴回晚照」,詞作開篇句描寫的就是詞人在西園中所見所聞,所感所受,起筆其實是很富於象徵意味的。
雨後初晴、夕陽返照的景象, 詞人與西園的久別重逢,詞人沉浮的仕途與人生,這三者之間是何其的相似啊。
風雨之後迎來陽光,但這陽光終究是夕陽的餘暉,這對於詞人來說,是一件悲喜交加的事情。詞人將這亦喜亦悲的情感,訴諸於筆端,融進這初晴晚照之中。
接下來詞人寫得到了園中的亭臺樓閣。巍峨壯觀的建築,在夕陽餘暉的映照之下更顯得熠熠生輝,氣象更加富麗堂皇。「金翠樓臺,倒影芙蓉沼」,這是充滿詩情畫意的描寫。
北宋年間的《宣和畫譜》這樣描述王詵:「風流蘊藉,真有王謝家風氣。」其實從這兩句描寫中就能看出王詵善於捕捉美好事物的藝術細胞,以及他將景物進行藝術化描摹的靈感。
沐浴在夕陽餘暉下的樓臺熠熠生輝,映現在荷花池的水面上的樓臺倒影,樓臺與倒影,此時成為亦真亦幻的景象。
此刻的西園中,亭臺樓閣、松檜梧竹、楊柳花草、小橋流水、藍天白石等美麗的景色都倒映在荷花池中,成為了池水中的世界。水上的真實與水中的虛幻緊密銜接,似乎讓詞人沉迷在夢幻般的世界裡。
「楊柳垂垂風嫋嫋。」詞人更以如畫之筆,渲染出池塘上一片春色。楊柳垂垂,原是靜態;風嫋嫋,則化靜態為動態,嫋嫋二字營造出來的意境真的是太美了。楊柳在微風的吹拂下,搖曳著身姿,嫵媚而動人。
再看荷塘中的一片片圓圓的荷葉,輕輕的漂浮在水面上,每一片荷葉是那麼的碧綠,荷葉上還噙著晶瑩的雨珠,小魚在荷葉下面遊來遊去,時不時的有一條小魚躍出水面,水面立刻會產生一圈圈的漣漪。
在這個春意盎然的荷花池邊,在這滿園春色的西園中,詞人感受到了美好的春的氣息,他的心靈得到了一分撫慰,也獲得了一分生機。
面對園林內這一派生機勃勃的大好春光,詞人不禁感慨萬千,觸動情懷,由此而聯想到了自己一生的仕途榮辱沉浮。
西園的春色如此美好,如此迷人,在此人眼中,它有著無限的美好,「似此園林無限好」是詞人對西園美好景色的由衷讚美。這一句,既總括了上闋的景物描寫,又開啟了下闋的無限情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似此」二字有流露出詞人的心跡。這樣美好的景色,因為自己仕途的沉浮,竟有好多年沒有目睹了。
「流落歸來,到了心情少」,「流落」二字,寫盡了詞人七年的離開家園的飄零生活,包含著詞人心中無盡的苦楚,這一切的心路歷程又都淡淡地融在「歸來」二字中。
當詞人「流落歸來」,面對園林美好的春景時,一定是百感交集,有無限的情緒,但一時又不知從何說起,也不知究竟在想些什麼,反而感到一股莫名的空虛,欣賞風景的心情也沒有那麼強烈了,這就是他為何在詞中要寫「心情少」的原因了。
一個人悄悄地面對清靜的黃昏園林,西園將人、景、心情三者融成一片、凝在一起,這種靜態描寫所顯示的複雜心情,並不亞於帶著激情用熱烈的文字去描寫。
重到了舊時園林,已物是人非,笙歌不見故人散。過去的七年時光對詞人來說是很煎熬的,他遠離親人、朋友、故居,而在這七年中,人事又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最令他難過的就是他的妻子的去世,最令他感到深切的自己的年華老去。
園林風景再好,十裡長歡難再尋,哪還有當年西園雅集時的歡愉心情呢?一個「少」字,含蓄委婉,又極其凝重。
詞義行文寫到此處,春意盎然的景色已被物是人非的悲傷所籠罩,筆法也由富麗景色的描摹跌宕到悲哀心情的描寫中,讀來有一落千丈的感覺。
「坐到黃昏人悄悄」,黃昏遙承起句晚照而來,使全幅的畫面呈現出景人合一的意境;更重要的,還在於詞作以時間的延續,增加意境的深度。
詞人一個人在西園中靜靜得坐著,一直坐到了黃昏,園中很安靜,似乎連花瓣落地的聲音都能聽見。「人悄悄」三個字又增加了詞人孤單寂寞的心緒。
「更應添得朱顏老」,如果說上句還是詞人在描寫自己身處園林的情境的話,結句已經升華到對自身情形的反躬自省了,所以詞情更為內向,悲涼的氣氛也就格外深沉格外明顯了。
園林依舊,可是韶華易逝,正所謂「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不同」,全詞的筆觸就停留在這夕陽暮色與一位垂垂老矣的詞人身上,全詞在一聲低嘆中曲終闋盡。
這首詞將春意盎然的西園景物與黃昏夕陽和詞人的衰老心情反襯著寫,有著強烈的對比色彩,而全詞的題意直到最後一句才水落石出,既總括了全詞,有點明了主題。
以樂景寫哀感,倍增其哀,是這首詞的一大特色。初晴晚照,金翠樓臺,楊柳嫋嫋,嫩荷無數,都是春色盎然的景致,是讓人感到愉悅的景色,也是能慰藉詞人心靈的熟悉的西園景色。
而詞人面對此情此景,並沒有用華麗的辭藻,精美的語言表達他的心情,只說了「心情少」三個字。寫景設色越是富麗,就越加反襯出詞人內心的憂傷情思,「景為情而設,詞為情而作」,一語中的。
該詞寫景抒情,十分清楚,而寫景又是為了給抒情作鋪墊,使整首詞有機地聯繫在一起,本來萬千思緒,一時卻反覺「心情少」,這是本詞的另一大特色。因為這樣寫就將空洞迷茫、時光流逝的失落感真實地表達了出來,又不是含蓄委婉。
最值得讓人稱道的、也值得讓人銘記於心的就是,王詵寫的這首《蝶戀花》的手卷,經歷了時光的洗禮,卻依然完好地保存了下來,縱觀王詵墨跡,挺秀清潤,風韻動人。
作為一位將詩詞書畫藝術集於一身的文人,王詵此詞文學與書法高度契合,美妙絕倫。今天的我們,讀這首詞的時候再欣賞王詵的書法,那將是視覺的和心靈的雙重享受,此詞此帖也堪稱宋代文化藝術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