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渡與照應,是文章結構的重要部分。為了把文章的層次、段落、開頭、結尾緊密地聯繫起來,使文章「天衣無縫」,渾然一體,還必須注意文章的過渡和照應。層次、段落好比一件衣服的前襟、後擺、手袖,但僅有這些東西,仍不能成為一件衣服,還必須用線把衣服的各個部分縫起來,這種「縫」的工作,也就是文章中的過渡和照應。
文章的過渡,可以使有內在聯繫,層次段落彼此自然地銜接起來,讓讀者的思想能夠順暢地由前者過渡到後者,不致感到中間有什麼空隙、中斷。過渡得好,可以起到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使結構嚴謹,一氣呵成;反之,需要過渡而沒有過渡,或過渡得不好,就會使文章前後脫節,互不連貫,甚至使讀者無法理解文章的內容。在《中國社會的分析》一文中,第二個自然段:「中國社會的情況是怎樣的呢?」就是一個過渡段,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設問引出下文,接著就是對社會進行分析。假如省去這一過渡段,則下文對各階級的分析,就感到有些突了。
《那個人送我上講臺》一文中的過渡也安排得比較好。如第七段的末尾有這樣一句:「件件往事湧心懷」,這就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過渡句,讀到這句,就知道下文要轉到敘述殷光蘭往事的回憶上去了。如果沒有這一句,不但第七段與第八段不能銜接,第一個層次與第二個層次也聯繫不緊湊。第十八段「殷光蘭回到安徽大學的一天終於來到了」,也是一個過渡段,沒有這一段,則全文的第四個層次與前面幾個層次不可能銜接起來。
過渡在結構上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如果我們安排層次段落時,並不認真考慮它們相互間的內在聯繫,為了把本來毫無內在聯繫的層次或段落聯繫起來,就濫用外在的過渡句式,那麼,這樣的過渡也是不可能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的。過渡只是在兩個有內在聯繫的段落或層次間才能充分發揮其過渡作用。有時,有些層次段落間,內在的聯繫十分明顯,也可以不用過渡句。在這種情況下,過多地運用過渡句,反而成為一種累贅。
照應不等於重複。一篇線索比較複雜的文章,有時採用前後照應的方法反覆強調,不但可使全文眉目清楚,結構完整,而且可以突出重點,深化主題。
《那個人送我上講臺》一文中的照應也很明顯。如第一段提到,當殷光蘭「走到校門口的時候,她忽然停下來,抬頭凝望著學校大門上的『安徽大學』四個大字……」。在第十二段,當寫到一九五九年把殷光蘭送到安徽大學工農附中念書的時候,又這樣提到:「當她走到安徽大學門口,一眼看到『安徽大學』四個大字,心頭就像大海掀起波浪一樣翻騰起來」。這是第二次照應。這兩次前後照應都是在殷光蘭生活遭遇中兩次關鍵性的時刻出現的。全文通過這兩次照應的反覆強調與對比,使主題更加鮮明突出。
照應不論對於評論文或文藝作品都是必不可少的。評論文中的照應,不但可以使讀者對於作者反覆強調的論點得到深刻的印象,而且可以使整個論述層次分明,層層深入。在文藝作品裡,照應更是十分必要。一件事或一個情節的出現,事前要有「伏筆」,事後要有所交代,這樣,讀者才感到來龍去脈十分清楚。有的作品不注意照應,結果不是人物出現十分突然,不知其來歷,就是最後不知其結局,感到有頭無尾。所以照應是結構中一個不可忽視的環節。
要使文章首尾照應,就必須把事物發展的脈絡研究得清清楚楚,只有作者對所寫的事件了如指掌,才能在安排結構時不被一些錯綜複雜的事件所迷惑,以至忘記了照應。僅僅把一件事原原本本地敘述清楚,這是不夠的,應當在照應上多下功夫,不僅要把事件敘述得清楚順暢,而且要使文章首尾照應,渾然一體。
上面,我們分別就「開頭與結尾」、「層次與段落」、「過渡與照應」等三個問題作了論述。這三個問題是結構的基本環節,抓住這三個環節,很好地進行安排,一篇文章的結構就可以把握住了。
然而,結構的問題,決不只是一個技巧問題,它與作者的世界觀、認識水平、思想方法有密切的關係。倘若作者水平較高,對所論述的問題、記敘的事件認識很深理解很透,那麼,寫起來必然胸有成竹,水到渠成,而行文也必然條理清楚,結構嚴謹;反之,如果作者思想模糊,對問題和事物的內在本質認識不清或一知半解,寫起文章來心裡無底,結果文章必然眉目不清,結構亂。可見,了解一些結構方面的技巧對寫作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不能把結構的安排當成單純的技巧問題。能不能駕馭一篇文章,組織安排好一篇文章,關鍵還是作者的世界觀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未完待續……
大家都在看
文學小說《趟過男人河的女人》全本整理匯總
似水流年
這兒是文學與歷史愛好者的聚集地。這有小說和散文,還有詩詞,更有中華傳統文化和寫作技巧方法……關注起來,一起讀書養性,方可脫胎換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