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健委發布數據顯示,中國已經有超過 2.5 億人正飽受脫髮的困擾,平均每6人中就有1人脫髮。」2020年11月16日央視財經頻道《經濟信息聯播》的一則信息一經播出後,很多年輕人自嘲,自己也加入了「恐禿一族」。
事實也是如此,大批90後也已經加入到脫髮的陣營中來。一部分飽受脫髮困擾的90後年輕人,甚至開始嘗試戴假髮。
年輕消費者從10%上漲到25%-30%
「到店的年輕消費者從原來的10%上漲到了現在的25%-30%,不同於老年消費者,年輕消費者更多是對顏值的追求,通過良好的形象管理,方便找對象、找工作。」假髮店店主林女士告訴記者,在產品選擇上,很多人則更傾向於假髮片這類舒適度、逼真性更好的產品。除了假髮片,植髮也已成為90後消費主流,在目前的植髮群體中,20至30歲的年輕人佔據了57.4%。
「植髮至今已經有近80年的歷史,但是植髮不能代替脫髮治療的全部,也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皮膚科副主任吳文育告訴健康時報記者,其實正常成人是會脫髮的,因為人成年後毛囊不會增加,只會遞減。那麼頭髮總量沒辦法提高,就只能改變毛囊的分布情況和位置了。準確點說,無論國內外,以現有的醫療技術無法是複製和培養新毛囊的。
「像那些自身免疫系統疾病、斑禿、甲狀腺疾病等引起的脫髮,因為疾病造成體內的激素水平紊亂導致的脫髮只是暫時性的,等身體激素水平經過治療調節穩定後,脫髮自會停止,所以沒有做植髮手術的必要。」吳文育說,從目前來看,植髮手術明確的頭髮存活率高達95%。種植後的頭髮是很少會再脫落的,其毛囊也不受體內激素影響。植髮手術後當天就可以回家,不影響正常的工作生活,這也是植髮被眾多年輕人所接受的原因。」
結合多年臨床經驗,吳文育主任提醒,植髮屬於微創,若消毒不嚴格,操作不規範很容易感染傳染性疾病,得不償失。在中國,植髮技術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技術成熟,價格透明且都是屬於大型正規醫療機構,從根源上杜絕問題的產生。
植髮就像插秧,但不一定國外的就「比較香」
植髮沒有一定的嚴格適用標準,有人覺著髮際線高了或者頭頂的頭髮稀疏了,不夠美觀就會去做移植,也有人覺著頭髮分布不均勻有礙觀瞻也會去做移植,「就像插秧,少了就要補種。」吳文育介紹說,移植毛髮時需把供發區的每個毛囊分離,然後再去種到移植區頭髮稀疏的部位,可根據患者的審美需求和個人意願來做決定,自身種植區和供發區的發量供大於求即可。
很多人表示,韓國整形美容行業發達,且去植髮的人也越來越多,所以會更傾向於選擇去國外植髮。對此,吳文育主任表示「與國內相比,去韓國做毛髮移植手術並沒有任何技術上的優勢,反而會因為語言不通,距離較遠,對醫生不了解等產生糾紛,且跨國維權困難。」
「去國外做植髮有很大風險,優秀的醫生檔期很緊張難以預約,價格與國內相比較高,且因為語言不通對醫生的具體擅長領域無法深入了解。一旦術後出現了問題,此時若是人已回國,維權就十分麻煩。」 另外,吳文育主任表示從技術層面來講,植髮後通常需要在術後第1個月、3個月、6個月、9個月進行隨訪複查,因為毛囊是有1-3個月的置換期,6個月才能看到明顯效果。術後由專業醫生親自觀察很有必要。不僅是檢視手術的成功與否,還要看是否有後期的併發症。如在國外手術,後續的維護治療很多,且時間分散,來回出國不合算,而住在當地又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性價比不高。若後續治療和維護難以繼續,則會影響手術效果。
「目前國內的植髮技術水平在國際上都是數一數二的,甚至領先於國際,越來越多的人去韓國植髮多是一種跟風行為。」吳文育表示,很多國際同仁都覺著中國的植髮手術做的很漂亮。所以根本沒必要去韓國植髮,那些國際領先的技術在國內目前都已開展。
原標題:植髮群體中90後過半?平均6人有1人脫髮
作者:李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