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中國最早倡導婦女節?「蘇俄人士本年業認定三月八日為勞動婦女日,自是日起,將舉行募捐運動一星期,所得捐款,將用以贊助婦嬰事業雲。」這是1923年3月7日,《民國日報》上刊發的新聞稿,可能是中文媒體上最早的、關於「三八節」的報導。
報導有一明顯失誤:「三八節」是1921年9月9日至15日,在莫斯科進行的第二屆國際共產主義婦女代表會議上,經保加利亞代表提議,將3月8日定為國際勞動婦女節,以紀念1917年俄國女工在「二月革命」中的犧牲。
1922年3月8日,蘇聯《真理報》等媒體刊出「三八節專欄」,《民國日報》的報導晚了整一年。不過,該報導澄清了一個流傳甚久的誤會,足證鮑羅廷夫人(名範尼,又譯發年)不是將「三八節」介紹到中國的第一人。
1920年3月,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來到上海,著手在中國建立共產主義組織,在「外國語學社」活動。
據包惠僧回憶:「當時黨的一些公開的或半公開的集會,如李卜克內西、盧森堡紀念會,紀念五一勞動節,馬克思誕辰,『三八』婦女節等集會都是在這裡舉行。」1921年,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秘密舉行了慶祝「三八節」活動,陳獨秀夫人高君曼發表了演講。
此處或有誤憶,據學者孔寒冰考證,1921年9月15日之前,雖有國際勞動婦女節之說,卻時間未定,不能稱為「三八節」。
1908年,美國紐約工人大罷工,近1.5萬名女工走上街頭,以後每年舉辦慶祝活動,但時間是2月28日。
歐洲諸國的國際勞動婦女節在3月19日,以紀念1871年3月18日巴黎公社誕生(正式成立日為3月28日)。1911年,歐洲首次慶祝婦女節。
1918年後,德國將國際勞動婦女節改到3月5日,以紀念被害的女革命家盧森堡。
此外,還有一些國家將3月第一個周末定為婦女節。
總之,包惠僧不可能在決議出臺半年前,便提前過上「三八節」。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三八節」是1924年的3月8日。1924年1月,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會上何香凝提交了「推動女權發展」案,被寫入大會宣言。會後,何香凝接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婦女部部長,著手在廣州籌辦首次「三八節」。
何香凝在《回憶中國的第一個「三八」節》中寫道:「有一次,蘇聯顧問鮑羅廷的夫人和我談起了婦女運動老前輩蔡特金和『三八』婦女節的事,我們為了配合進一步開展婦女群眾運動,就打算在廣州舉行一次『三八』婦女節慶祝大會。」
鮑羅廷夫人是1923年10月到達廣州的,晚於本文開篇提到的那篇報導7個月。
為辦好「三八節」,鮑羅廷夫人專門寫了《國際婦女節與國民黨》一文,由尤亞偉翻譯,發表在1924年《新民國雜誌》第一卷第6期上。後來關於婦女節的種種誤傳,多從此文來。
比如將「三八節」源頭追溯到1908年美國女工大罷工,並稱經共產主義領袖柴根特女士創議,自1910年起,3月8日被定為國際勞動婦女節。
1924年,這位「柴根特女士」被《廣州民國日報》譯為「櫛瓊」,1925年,又被《晨報》尊為「美國婦女共產黨領袖紫芝根女士」。其實就是蔡特金,她是德國人,生前寫過幾篇紀念國際勞動婦女節的文章,時間都標為3月19日。
鮑羅廷夫人為何錯得如此離奇?可能與她更關注宣傳效果有關,她在文章中稱:「1912年婦女節已經被許多歐洲國家的勞動婦女所遵守,已經變成德國、奧國、英國、荷蘭和保加利亞各實業中心的『聖誕』節了。熱忱是她們成功的要義。」
對於鮑羅廷夫人的疏漏,長期無人質疑,至今大多數工具書、辭典均襲其誤。
「三八節」在中國傳播速度驚人。
據學者周蕾考證,為推廣首個「三八節」,1924年3月5日,在廣州致信學信召開了籌備會議,廖仲愷作了題為《國際婦女節之性質》的演講,稱:「婦女在人類佔半數,而受不平等之痛苦,較男界為甚……故吾人求解決國家社會各問題,則對於婦女問題,不能不同時兼顧。」
3月7日,婦女部派出12人乘汽車,高呼「打倒帝國主義」「解放婦女所受資本制度壓迫」(這兩個口號均出自鮑羅廷夫人的文章)。
3月8日,召開慶祝大會,會後在廣州主要街道進行了遊行。
國民黨機關報《廣州民國日報》將「三八節」抬到新高度:「故在中國,此婦女日之遵守甚為重要,蓋是日乃籍以警醒婦女群眾,使除然於中國國民黨所倡之革命運動之日後,而圖其實現也。」
力挺「三八節」,因孫中山高度重視與鮑羅廷的關係,他曾說:「我們在河中被急流衝走,我向英國和美國求救,他們站河岸上嘲笑我。這時候漂來蘇俄這根稻草。」來華前,鮑羅廷對中國「一無所知」,到廣州後,曾遭張繼等人責問,經孫中山直接幹預,風波迅速平息。
在孫中山與鮑羅廷的交往中,雙方夫人發揮了重要作用。鮑羅廷夫人英語好,與孫中山、宋慶齡可直接交流,故私誼甚篤。孫中山曾對鮑羅廷說:「殖民主義使中國蒙受巨大的災難,可是它們的語言(指英語)倒成了您向中國同志傳授革命經驗挺不錯的工具。」
「三八節」被國人迅速接受,除現實意義外,還有歷史原因。
1897年,譚嗣同的夫人李閏、康廣仁的夫人黃謹娛等在上海創立中國女學會,是為中國最早的婦女組織,婦女解放、婦女獨立等觀念開始得到推廣。
五四運動後,中國的女權運動進入第二個高潮期。據不完全統計,1919年到1923年間,明確提出參政要求的婦女組織已達19家,相關刊物已達11種,加上其他女性刊物,在社會上形成較大影響。隨著女權意識提升,為接納「三八節」,提供了文化土壤。
翻檢舊刊,驚訝地發現,早在1920年,《新婦女》雜誌第二卷第3號上,曾刊出陸秋心的《婦女節和勞動節》,明確提出婦女節,並稱它是「全世界人類公共的節」。
文章指出,勞動節的前身應是婦女節,因5月在英文中寫作May,有青春、少女之意。歐洲古時風俗,每年到了5月1日,青年男女必早起,入森林、野地採花,集為花柱。這一行動被稱為A-Maying,花柱則被稱為May-Polo。在遊戲中還要設置五月夫人、五月女王等名目,妝扮成花神。
陸秋心認為,這足以證明,五月一日本是婦女節,後因資本剝削,才成了勞動節。
在文章結尾,陸秋心稱:「從今以後,我們一個人也不可以忘記了這個節!從前的婦女節!現在的勞動節!永遠的人類節!」
陸秋心可能知道當時歐洲女工動輒罷工,但考證似是而非,竟把婦女節設在5月1日,他因此成為首位在報紙上提出婦女節的中國作家。
對於陸秋心,今人了解不多,上世紀初,他是一位有影響的作家。比如1921年7月12日,新華書局紀念成立三周年,在《申報》上刊發廉價售書廣告,寫道:「東京有個天勝娘,新奇魔術他發明。中國有位陸秋心,言情小說真著名。」
在當時報紙上,常見陸秋心的名字,但關於他生平的介紹,僅有凌君鈺的《南社文士,近代作家——陸秋心事略》和于右任的《陸秋心先生墓志銘》兩篇短文。
陸秋心本名曾沂,字冠春,1883年生於江蘇海門。父陸雨林有文名,母沙氏亦能文。
陸秋心10歲通經,18歲補學官弟子(即縣學生員),可他卻說:「非秋心志。」便去了上海,入愛國學社。
愛國學者是中國教育會臨時創辦的教育機構。蔡元培任學校總理,吳稚暉任學監,黃炎培、蔣智由、蔣維喬等人任義務教員。該校只存在了6個月,因「《蘇報》案」發,被迫解散。
此後陸秋心追隨馬相伯入復旦大學,業餘在《民呼報》《民籲報》《民立報》上寫社論,還加入了南社。柳亞子曾說:「在一百九十三個社員中,蘇北僅一人。」這一人便是陸秋心。
陸秋心與柳亞子常抵足而眠,聊天竟夜。
陸秋心因翻譯《葡萄劫》成名,該書在《民立報》上連載三年,開報紙連載小說之風。小說講述了「敘然臘(今譯希臘)志士不堪土耳其橫暴,揭竿革命,光復故土」的故事,被稱為「誠近今小說唯一無二之善本」。
除了譯小說,陸秋心也寫小說,先後創作了《雙淚碑》《秋心說集》等,以致「海上購稿者踵相接」。陸秋心用小說宣揚革命、灌輸主義,並以《鬥錦樓》為題,創造了一種「集錦小說」,即幾名作家接龍寫作,邵力子、葉楚傖、楊東方、談善吾、徐血兒等均參與。
辛亥革命後,陸秋心回到復旦大學任教務和中學部主任,鄉人推舉他當議員,被他推辭。
與當時許多革命者一樣,陸秋心也特別關注女權,在《隨感錄·我只認定一個「人」字》中,他寫到:「有人問我,你們為什麼要做《新婦女》半月刊?你們雖然都是女學堂裡的教員,究竟你們也都是男子。婦女的事情,應得讓婦女們自己去研究……凡是人的事情,只要我們人的力量能夠做的就去做,有什麼應得讓,又有什麼冒牌。我只認定一個人字,我想男女間種種不平等的罪惡,都是由不識人字生出來的。」
1927年,國民黨政府定都南京,招陸秋心前往,授予參軍兼秘書之職。陸秋心冒酷暑回校交接工作,他精於「少林術」,沒想到一病不起,竟然逝去,年僅44歲。
陸秋心嫻於英文,擅小說,舊體詩亦佳。在贈柳亞子的詩中,他寫道:
滿地幹戈原劫數,危流砥柱要英雄。
私家衰盛成何事,仗劍看君出海東。
陸秋心胸懷壯志,可惜天不假年,以致身後寂寂無聞,連照片都找不到,實在太遺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