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尊師重教的傳統,但教師們擁有專門的節日,則直到民國才出現。從民國到新中國,一共出現過4個教師節,從民國的6月6日、8月27日到新中國的5月1日到9月10日,當初設立者們選擇這些日子時都有什麼考慮呢?
中國最早的教師節出現在1931年,是由教育家邰爽秋等人倡導的,目的是「改善教師待遇,保障教師地位,增進教師修養」,具體日期是每年的6月6日,因此又被稱為「雙六節」。
那為何邰爽秋他們會選擇6月6日作為教師節呢?這裡面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6月是一個學年即將結束的時候,辛苦了一學期的教師們也該得以休息調整了,而當時邰爽秋他們設立的教師節的目的就是「維權」,因此把教師節放在這個時候也好理解。此外,據邰爽秋說,把教師節定在6月6日就是為了好記,便於推廣。雖然這個教師節得到了廣大教育界人士的認可,但國民政府並未承認,因為「雙六」教師節的理念在政府看來是帶有社會主義色彩的,不過這還是推動了國民政府設立了官方的第一個教師節。
1938年8月8日,國民黨政府教育部頒發了《教師節紀念暫行辦法》,正式決定把8月27日定為教師節。選定這個日子是有講究的,因為8月27日被認為是孔子誕辰日,而孔子正是倡導「有教無類」的「至聖先師」。不過當時抗日戰爭已經爆發,在全民抗戰的背景下,這個教師節並未得到真正的重視和實施。國民黨敗退臺灣後的1952年,國民政府把教師節改為9月28日,因為經過推算,孔子的誕辰日是農曆的8月27日即陽曆的9月28日。之前定的陽曆8月27孔子誕辰實際上是錯誤的。
而新中國成立之後的1950年,周恩來總理認為教師是腦力勞動者,也是勞動者的一員,建議「五一國際勞動節」同時作為教師節,1951年,時任教育部長的馬敘倫和全國教育工會主席吳玉章發表講話,宣布廢除了「雙六」教師節(在抗戰勝利後的內戰期間,解放區一直沿用「雙六」為教師節)。然而,在實際的實施過程中,教師節的功能明顯弱化,最後名存實亡。
改革開放後,在非常時期飽受摧殘的教師們再次得到了重視,在幾經波折後,1985年1月21日,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正式通過國務院的議案,將9月10日定為教師節。1985年9月10日,新中國新的教師節宣告誕生。那為什麼會選9月10日而不是別的日子呢,原因是此時正值新學年開始,新生入學即需開展尊師重教活動,這在現在看來,也算另一個形式的「開學第一課」吧。此外9月全國性節日也比較少,適合組織活動和宣傳。
當然,也有部分人認為這個節日放在「偉大領袖」逝世日之後別有所指,但也許只是一種附會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