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顧名思義是廣大老師的節日,無論是中小學還是大學老師,在今年9月10日都將迎來,一年一度的屬於自己的節日。
實際上在古代社會中,根本沒有固定的教師節,直到1985年9月10日,中國第一個教師節才被正式確立。
但由於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尊師重道的傳統,對於教師這一職業都十分尊敬。被稱為「至聖先師」的孔子,應該是傳統意義上的第一位老師。
因為是他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教育觀點,也是他第一個站出來倡導「私學」,這樣才讓普通平民也有了接受教育的機會。
在西周時期,只有貴族子弟才有資格坐在教室中接受教育,並且還曾一度被稱為貴族教育。
生活在古代社會中的平民子弟,根本沒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和資格。但是當孔子倡導的私學大行其道時,天下讀書人便開始多了起來。
所以從這一點來看所謂的教師節,其實也是為了紀念孔子而設立的。不過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古代社會根本沒有固定日期教師節。
但是會在「三節兩壽」之時,為教授自己知識的老師送上禮物。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曾有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師說》。
他在這篇文章中,他闡述了教師的重要性,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至此開始人們開始重視老師的作用,並且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專門設立了教師節。
在古代社會,雖然人們都比較重視教育,並且認為只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但是卻沒有為老師設立一個節日。
但由於尊師重道已經成為了一種傳統,所以人們會在一些傳統節日時,攜帶禮物去探望自己的老師,主要是想表達對老師的感激之情。
比如大家熟知的清明節、端午節,以及夏至、七夕、七月望、十月朔等時令節日時,學生們便會單獨或在家長陪伴下,兼具老師的住所為其贈禮。
當然,雖然古代並沒有固定的教師節,但是對「三節兩壽」的重視程度,卻遠遠超出了大家的想像。
「三節兩壽」,出自清人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四十二回:「三節兩壽,孝敬上司的錢,雖不敢任情減少,然而總是照著前任移交過來的簿子送的。」。
所謂「三節」指的是端午節、中秋節、年節,而「兩壽」則是孔子誕辰、塾師生日。
從這一點其實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雖然在當時社會並沒有教師節一說,但是人們在尊師重道思想的驅使下,會在一些傳統佳節探望老師。
尤其是孔子誕辰、以及老師生日時,學生們更是會均各加送束脩一月。
據《禮記·少儀》鄭玄註解,「束脩」一般指十條幹肉。也就是說在「三節兩壽」之時,學生們都會給老師送幹肉,而且最低標準是十條並且連送一個月。
據說孔子向學生們收的學費中,就有幹肉以及銀錢。後來隨著時代變遷,「三節兩壽」開始泛指節日和生辰。
也就是說教師這個職業備受尊重,因為作為傳道解惑的關鍵人物,他們不僅可以教授學生文化知識,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解決一些困惑和煩惱。
可以說從周代時期開始,就已經出現了所謂的教師節。並且老師不僅會在教師節中,收到大多數學生送來的禮物,而且還會收到來自政府機關的福利。
比如,漢代已經出現了固定的學校,而孔子誕辰則變成了「法定」教師節。皇帝不僅會邀請優秀教師入宮吟詩享樂,還會與群臣一同祭祀孔子;
到了唐宋時期除了會舉辦祭孔儀式之外,還會選擇優秀教師發放獎金,據說最高可獲500兩賞銀,相當於幾千元人民幣的價值。
到了清朝時期,「教師節」更為隆重,各個書院、學府的教師薪,不僅會加薪升職而且最高可授予八品官職。
按照現在的行政級別來看,至少也是個正科級或副科級。最重要的是還會按資歷、工作表現,為優秀教師發獎金。
不同時代的教師節都有不一樣的特色,雖然在古代社會並沒有固定的教師節,但是在「三節兩壽」時無論是學生,還是政府都會給老師過節日。
當時社會中的老師不僅會獲得大量禮物,最重要的是還有升官發財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