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9月10日教師節,在了解古代有關教師節的故事前,先祝我們辛勤的老師們節日快樂
在我國古代,教師節其實沒有像現在這樣有一個全國統一的正式節日,古代有關老師的大小節日,對於老師們來說都是「教師節」!在特定的節令,或者一學年開始或結束,或者學塾開辦或關閉的時候,學生往往會向塾師送銀錢或禮物,這被稱為「節儀」。因為節儀是用來表示對塾師禮敬的,所以也被稱為「節敬」。
古人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師」的說法,因此,師總是受人尊敬,被人愛戴的。節令的確定,主要依照我國傳統的節日。如果說「小節日」型的「非正式教師節」有點多,那麼「正式教師節」就比較容易讓人記住了——在古代很多地方,「教師節」最重視的是三節兩壽:「三節」是指端午節、中秋節、年節,「兩壽」則是指孔子誕辰日和塾師生日。
那麼,古代的教師節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據有關記載,我國最早的教師可追溯到漢晉時期,當時,就已經有學習們集中讀書的地方,也稱「學堂」、「學院」、「書院」等,並且會根據學生的數量配備一定的老師。
據《漢書平帝紀》記載,當時學生集中讀書的地方若是在郡國,則稱為「學」,若是處在一個縣或者一個候國裡,則稱為「校」,這也是我們現在學校稱謂的最早由來。
估計夥伴們能夠猜到一二,古代的教師節跟孔子是有密切關係的,據黃宗羲在《與陳乾初論學書》中寫道:漢、晉時期,每年農曆8月27日,即孔子誕辰日這天,皇帝都要率領文武官員去祭拜孔廟。在皇帝的帶頭作用下,各地官府也紛紛效仿。因此,「教師節」這天,除了祭奠孔子,也要「置休經師」「授束修」。
當時雖沒有正式頒布法令確立孔子誕辰為教師節,但教師已經可以享受節日休假、會餐等福利待遇了。
在唐宋時期,全國各地都要舉行孔子誕辰隆重祭典,並且,國子監、書院以及州、府、縣也會選拔成績突出者,報送朝廷,這些先進教育工作者最高可獲賞銀500兩。
但是,到了元朝,因為統治者是騎在馬背上的徵服者,因此非常敵視知識分子,儒被列在娼妓之後,地位是比較底下的。
然而,到了清代,不但祭典孔子的規模和範圍更大,還會提高各個書院、學府、監院教師的薪金,成績優越者會被授予八品職銜,升任院長、監院、掌教。
在古代,從事教書的人就叫老師嗎,還有其他哪些呢,以及這些稱謂的由來,夥伴們一起來了解下
一、師長
含有視老師為尊長之義,是古時候對教師的尊稱之一。《韓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為改,鄉人譙之弗為動,師長教之弗為變。夫以父母之愛、鄉人之行、師長之智,三美加焉,而終不動,其脛毛不改。」
二、夫子
原為孔子門徒對孔子的尊稱,後來夫子成為人們對教師的尊稱。《論語·子張》:「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三、山長
山長是歷代對山中書院的主講教師的稱謂,其出處源於《荊相近事》。五代十國時期,蔣維東隱居衡山講學,受業者眾多,蔣維東被尊稱為「山長」。此後,「山長」成為對教師的一種尊稱。
除了以上三種,還其他稱謂
比如,古時候對於老師的稱謂還有師傅、師父、教授(從漢朝開始設置)、宗師、西席、講郎等等。
寫在最後: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希望我們廣大教師們能夠不忘立德初心,一起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社會氛圍,為國家培養更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