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是為了肯定教師對教育事業所做出的貢獻而設立的節日。不同國家、地區定立的「教師節」日期各不相同。在中國,每年公曆的9月10日被設立為教師節。
教師節在中國究竟起源於何時,共有兩個版本。一說1931年教育界人士自發組織設立、旨在呼籲改善教師待遇的「6月6日」版教師節。二說是1939年國民黨政府教育部設立的「農曆8月27日」版教師節。然而前者國民黨政府不予承認,後者因為戰爭等原因並未在全國推行。後又曾將國際勞動節、孔子的誕辰、馬克思的誕辰等特殊日期設立為教師節。如今的9月10日教師節,1985年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關於建立『教師節』的報告」這一議案,確定每年的9月10日為教師節。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在古代孔子被尊奉為「天縱之聖」,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現在後人多尊他為「萬世師表」。
孔子不但培養出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多方面的人才,他還在實踐基礎上提出的教育學說,為中國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他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另外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
孟子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孟子一貫以孔子的正統的繼承者自居,他的教育貢獻也是無與倫比的。他的教育思想是孔子&34;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他們都把全民教育當作實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教育方法中的&34;,認為教育學生必須要有一定的標準,使學生有一個明確的奮鬥目標。孟子認為學生有幾種:第一種是修養最好的學生,只須稍加引導,便會滋長發育起來;第二種是長於德行方面的學生,再加薰陶之後,便能成為德行很好的人;第三種是長於才能方面的學生,再經指導以後,便能成為通達多能的人;第四種是一般學生,可以用回答的方式進行解惑、解疑的工作;第五種是因地點和時間的關係不能當面受教的學生,可以聞知老師的道德學問,借自修的方法進行教育。孟子所倡導的學習方法和教育方法是中國古代教育學的結晶,對今天的學習和教育仍然有著一定的參考價值。
朱熹
朱熹(農曆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諡文,世稱朱文公。祖籍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朱熹長期從事講學活動,他的《四書集注》曾被明清兩代作為科舉考試的內容。
朱熹在總結前人教育經驗和自己教育實踐的基礎上,把一個人的教育分成「小學」和「大學」兩個既有區別又有聯繫的階段,並提出了兩者不同的教育任務、內容和方法。鑑於小學兒童「智識未開」,思維能力薄弱,他提出小學教育的內容是「學其事」,主張兒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具體行事,懂得基本的倫理道德規範,養成一定的行為習慣,學習初步的文化知識技能。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強調先入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動,能激發興趣;以《須知》、《學規》的形式培養兒童道德行為習慣。另外朱熹認為,與重在「教事」的小學教育不同,大學教育內容的重點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對於大學教育方法,朱熹一是重視自學,二是提倡不同學術觀點之間的相互交流。朱熹關於小學和大學教育的見解,為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鮮的內容。另外 「朱子讀書法」六條即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這是由朱熹的弟子對朱熹讀書法所作的集中概括。
蔡元培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鶴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並曾化名蔡振、周子餘,漢族,浙江紹興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原籍浙江諸暨。他為發展中國新文化教育事業,建立中國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貢獻,堪稱「學界泰鬥、人世楷模」。
他的教育模式新穎,不拘一格,認為教育是國家興旺之根本,是國家富強之根基。蔡元培一貫視教育為救國的基本途徑,推崇思想、學術自由,加之身為北京大學校長,對政府官僚掣肘、摧殘教育有深切的感受,因此是教育獨立的積極倡導和支持者,並從理論上加以引導。為實現教育的真正獨立,蔡元培還設計了教育經費獨立、教育行政獨立、教育獨立於宗教的具體措施。
他的教育思想靈活,兼容並包,不因學術爭議而排斥,廣泛吸收各家所長,從思想學術上為國人開導出一股新潮流,衝破了舊有習俗,推動了大局政治。他「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主張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發祥地,為中華民族保護了一批思想先進、才華出眾的學者,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生創造了條件。
陳寶琛
陳寶琛(1848-1935年),字伯潛,號弢庵、陶庵、聽水老人。漢族,福建閩縣(今福州市)螺洲人。可以說,倘若沒有陳寶琛的全力支持,福建新式女子教育的立足與發展是難以想像的。
陳寶琛對福建近代教育的發展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他在滄趣樓和清水齋寫下精彩詩文勾勒出悉心經營教育的理想,從全閩師範學堂到福建優級師範學堂,讓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去尋找和創造自己的詩歌和遠方。戊戌變法後,福建各地紛紛提出興辦中、小學堂,可新式教育的教員特別缺乏。當時的閩浙總督同陳寶琛協商,欲將&34;擴充為官立全閩師範學堂,全力培養新式教育的師資力量,以解燃眉之急。陳寶琛慨然應允,並出任學堂監督(校長)。此學堂也是全國最早創辦的師範學校之一。陳寶琛為學堂親自題寫校訓:&34;。並且,還撰寫了一篇語重心長的《開學告誡文》,頗像以後的《師範生守則》,成為全閩師範學堂培養學生的準繩。
陳寶琛主張「崇實學以勵人才」」,以勵人才」。他指出:只要「屏眺空言」,就能「風氣日開,人才輩出」。這種反對空談,主張實學,強調學以致用,培養有用人才的觀點,對當時的科舉取才和人事升遷制度.更是強有力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