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消息(謝佩 戴霞 文/圖) 「放下粉筆,執起鋼筆,化課堂之實踐為自我提升的理論,走向名師之路。」這就是戴霞眉州名師工作室老師們的別樣暑假。7月23日,戴霞眉州名師工作室走進了百坡中學,開展以「做一個會講會寫的歷史老師」為主題的培訓研討活動。眉山市教科所所長謝宏、眉山市教科所語文教研員李松親臨指導,工作室全體成員、蘇祠中學和百坡中學部分老師參加了本次活動。本次培訓研討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成效顯著。
百坡中學肖平校長代表學校致辭,向與會教師介紹了年輕的百坡中學一年的成長和百坡師生的君子風貌,並致以熱烈歡迎,讓與會老師感受到如沐春風的溫暖。
工作室主持人戴霞認為「會講會寫」是一個老師最基本的素養。有的老師能講,卻難於寫。為了增強工作室教師邊教學邊反思總結的意識,促進工作室成員的多維發展,工作室特別邀請到眉山市教科所語文教研員李松為大家帶來精彩實用的「教學研究論文及新聞報導寫作建議」專題講座。
李松老師提出「基於教學中存在的真實問題的探討是教研論文寫作的基本原則」的觀點,指出一線教師的論文類型應為實踐總結類,因此選材方向應源於教材的探討、教學的探討、考試的探討。李老師以《孫權勸學》一課為例,指出解讀教材,挖掘其可用價值,不僅是教學設計中各環節設置的依據,更是論文內容選擇的重要方面;在歷史教學中,如何將中國學生核心素養與學科素養與具體的教學內容相連結?李老師認為可從較小的角度切入,小題大做進行研究,如「從標題看國共關係的變化」。教學論文的意義就是在教學實踐中發現新問題、研究新問題、總結新經驗、提出新觀點,最後指導教學實踐。
怎樣寫新聞報導和專題報導?李松老師也為大家提出了寫作建議,有格式和要點的解讀,有案例的分析,有技巧的點撥,讓老師們從「談寫色變」到豁然開朗,紛紛表示接下來以此次活動為例,練一練筆。
講座尾聲是熱烈的現場問答,怎樣跳出「標題黨」的困惑?怎麼寫活動簡報?怎麼把平時收集的教育教學素材變成高大上的論文?怎麼去挖核心素養的落腳點?腦洞大開的老師們一個一個地拋出問題,李松老師一一回應。總之,「寫什麼」遠比「怎麼寫」更重要,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要有心的發現,用心的思考,耐心的積累,從就事論事到就事尋規律、就事論理。
下午,工作室成員分組進行了精品課例的研討,工作室主持人戴霞先亮出「尺子」:一個「魂」、一(兩)條「線」、幾個精巧的「板塊」、獨到的導入、結課加過渡,生為主體師為導,核心素養有滲透,知往鑑來學有用,一定要有歷史味兒的課。大家各抒己見,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用集體的智慧將一堂好課打造成精品課例。老師們感嘆:「會講」一定要先用腦用心,還要反覆磨鍊。
暑假好時光,正是老師成長時。一天充實的培訓研討活動,使老師們獲益良多,更信心百倍,奮力十足。在活動的最後,工作室主持人戴霞對下一階段工作進行了部署,並送上了暑期大禮——《基於學生核心素養的歷史學科能力研究》一書。
本次培訓研討活動,趕在眉山市課堂教學展評活動和教育教學論文評選活動之前,旨在提高工作室成員「講」和「寫」的能力,讓大家以精品參賽。不長的炎熱暑假,正是充電之時,工作室成員將繼續「同心向前,美美與共」,在歷史教育教研的道路上乘風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