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指甲其實也是現在人們比較常出現的狀況,有的可能是無意識的,有的是習慣性的動作,無論如何,不得不說咬指甲都是不健康的,不僅僅會導致指甲的形狀變形,更嚴重的是,手上的一些細菌也會藉機進入到體內。
問題:一直有人讓我停止咬自己的指甲,因為這樣「對我不好」。但是為什麼不好呢?
答案:當然,啃咬指甲是有點噁心。這樣也肯定會讓你本來能保持一周的美甲的壽命變成一天。
不過,既然這是個神經性的問題,上面所說的缺點顯然是較為無害的一方面,咬指甲還會影響你的健康。
首先,咬指甲會提高你患感冒或其他疾病的風險,因為你送進嘴裡的手沒有洗過。
它還可能加大或指甲周圍的皮膚感染甲溝炎的風險,梅奧診所的皮膚科醫生、醫學博士羅謝爾﹒託格森這樣說。
你可能「最終手指紅腫、疼痛不適,這是感染的跡象,」託格森告訴《赫芬頓郵報》。
雖然大多數的甲溝炎是細菌引起的,真菌也可能引發甲溝炎。
此外,如果你長了一個疣,咬指甲是會增大疣擴散到手部其他位置的風險。
這是因為疣是由某種人類乳頭狀瘤病毒(HPV)引發的,這種病毒感染會傳染。
「接觸的皮膚越多,病毒傳染的區域就越大」,她說。
啃咬指甲也可能對你的指甲造成暫時或永久性的影響。
託格森解釋說大多數的指甲生在甲床,上面有一個「白色的山」,也稱為甲半月。
指甲就是從甲半月以及該區下的皮膚中生長出來的。
「所以如果你指甲生長的區域皮膚有大量炎症或感染,那你的指甲會開始長的很滑稽,」她解釋說。「指甲會變的嘔吐不平」。
有時,這些影響是暫時的。持續一周或兩周的感染可能會導致短期內指甲怪模怪樣,她說。
但是「你也可能會對甲半月區造成永久性的傷害,以後長出的指甲都會奇怪可笑。」
除了啃咬指甲,有些人也有一緊張就去往下扒另一隻手的手指上(通常是大拇指)角質層的習慣。
大家「扒的太厲害了,弄得指甲邊緣都變成水平的了」——稱為習慣性痙攣畸形,託格森解釋道。
這對「該區域造成重複創傷」,也可能導致指甲變形。
咬指甲還可能影響你的牙齒它會導致牙齒移位,並有可能破壞牙齒或牙齒的琺瑯質。
那麼,你能做些什麼來擺脫這個壞習慣?託格森指出,大多數人以啃咬指甲的方式來減輕或引導壓力。
找一種無需啃咬身體某處的方式來釋放壓力——可能會有用。試著旋轉一圈,或者玩在手腕上繞頭髮。
「基本上,除了告訴別人停下來,也許你可以用另一種方式來釋放導致你這麼做的壓力,一種不會造成傷害的方式,」她說。
「女性健康」網站上也有很棒的小貼士,可以幫你擺脫咬指甲習慣。
我們的手與外界接觸最多,尤其是小孩子的手,由於好奇,總喜歡這裡摸那裡抓。
尤其是小孩子,甚至喜歡爬,手指甲縫裡會留有細菌和其他微生物,如果咬指甲的話,會隨著口腔進入口腔和體內,影響身體健康。
可能會增加體內鉛含量
孩子喜歡玩各種玩具,很多玩具上面都有鉛,通過咬指甲可能會把這些鉛帶入體內,增加體內鉛含量。
相信年輕的爸爸媽媽都知道孩子體內鉛超標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吧。
會影響牙齒美觀
經常咬指甲的話,由於指甲比較硬,在咬撕的過程中會比較用力。
而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牙齒也處於生長的過程,這時候如果經常咬指甲則可能會影響牙齒美觀, 使牙齒生長不整齊,牙齒外露等。
可能會形成指甲畸形
經常咬指甲的話,會將指甲咬的特別短,從而使甲床暴露,甚至可能出血,引發感染,甚至會引起甲溝炎。
會影響心理健康
小孩在咬指甲的時候總會受到父母的批評和訓斥,但是不咬指甲的話,自己又控制不住。
總會在不知不覺中又咬了,這樣孩子雖然知道自己的行為不對但又控制不住,影響心理健康。
大多數小孩子都有咬指甲的習慣,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行為,一些父母對於孩子咬指甲的行為不加注意,以為不是什麼大事,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
指甲裡帶著很多病菌,經常咬指甲會把病菌吃到肚子裡去,對孩子健康有很大危害。
據專家介紹,人的手接觸外界最多,特別是孩子,出於好奇,總喜歡這兒摸摸,那兒抓抓,甚至在地上爬,指甲縫中和指尖上會沾上大量的細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
指甲縫是利於細菌滋生的場所,一些寄生蟲卵在指縫中可存活數天。
孩子在咬指甲時,無疑會在不知不覺中把大量病菌帶入口腔和體內,導致口腔或牙齒感染,嚴重的會引發消化道,如細菌性痢疾,或者腸道寄生蟲病,如蛔蟲病、蟯蟲病等。
經常咬指甲會造成牙齒排列不整齊,如牙齒外暴,門牙缺角,從而影響孩子的容貌。
咬指甲還可能造成指甲畸形,破壞甲床,引發出血或感染,損傷甲板,使甲板縮短,周邊不整齊,甲板板面粗糙,失去原來光澤。
據報導,目前中國很多兒童體內含鉛量過高。
其中的原因除了大氣鉛汙染外,兒童玩具、食品包裝和學習用品等帶顏色的塑料產品鉛含量較高,孩子在玩這些玩具時,手上沾染上鉛,咬指甲把鉛吃進體內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因而,糾正孩子愛咬指甲的不良習慣,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減少鉛的攝入。
李醫生說,在臨床中發現,孩子愛咬指甲,有時往往反映一些心理情緒,如緊張、抑鬱、沮喪、自卑感、敵對感等,其根源可能是受關注不夠或缺乏安全感。
而有些孩子,由於咬手指甲經常受到老師和家長的批評、訓斥,反過來又會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可採用心理療法和行為矯正法來糾正孩子咬指甲的習慣。
以耐心說服和鼓勵為主,循循善誘,平時多給予孩子心理上的關注,消除造成孩子緊張的因素。
引導孩子多參加一些娛樂活動,多交朋友,如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塊玩,一起做遊戲等,轉移其注意力。
要培養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如常修剪指甲。對大一點的 孩子,可通過講道理告訴他們咬指甲的危害。
糾正孩子咬指甲的毛病需要有一個過程,年齡越小越好糾正。所以,家長發現孩子有咬指甲的毛病時就要儘早矯治。
家長要有耐心和信心,千萬不可體罰,不可大聲訓斥,不要粗暴地強行將孩子的手指從嘴邊拉開,這樣可能會無形中加重孩子咬指甲的習慣。
對一個人來說,強迫經常跟極端焦慮有關。另一方面,咬指甲經常伴隨著壓力--有這種行為的人是因為想這樣做,而不是知道一段時間後對身體有害還去做。儘管有強迫症的人似乎更有咬指甲的機率,他們似乎有不同的紊亂。
最近心理學家得出一個咬指甲更可行的理論:它能夠提供暫時的逃離,分散注意力,或者是快樂、痛苦中的放鬆。
門澤爾指出許多人當他們在刺激下(也就是心煩的時候)或者是刺激過大(壓力多大或者過於興奮)會有咬指甲的衝動。
他說,「這種行為給他們鼓舞,當他們刺激過大,確實會幫助他們冷靜下來。」
就像尼古丁一樣,這種觀點就是咬指甲有兩階段的功效:既能在特定狀況下鼓舞人,又能夠讓他人放鬆。
還沒有證明,但是對那些總是花時間咬指甲的人來說,這個解釋聽起來很正確--最近由莎拉·羅伯茨和其他研究者在蒙特婁魁北克大學進行的一項研究提供了一點證據。
咬指甲能夠提供暫時的逃離,分散注意力或者放鬆。
結語:看了上面的這篇文章你是不是已經對咬指甲的危害有所了解了,儘量避免咬指甲的機率,因為指甲裡面有很多的細菌,如果經常咬指甲的話,那麼是很不衛生的,很容易導致病從口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