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交大徐匯校區向周邊居民開放停車位
停車難,在上海停車更難!
來自市交警部門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上海機動車保有量達到334.04萬輛,其中以個人名義登記的私家車達207.4萬輛。
與快速增長的機動車相比,要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擁有一個停車位卻變得越來越難。在中心城區的某些小區,一個停車位售價高達百萬還是一位難求;在一些老舊小區,甚至有老人為了給子女搶車位,下午兩三點就開始等在車位上。
為解決小區停車難問題,上海市正在調動各方資源建立共享停車示範點,讓居民可以錯峰停車正是舉措之一。昨日,記者從有關方面獲悉,徐匯新增3個共享停車資源示範項目:楓林國際大廈、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匯京廣場。其中,上海交通大學就拿出了45個向周邊社區居民開放,居民可以通過相關的App進行租用。
小區居民停車難:
附近寫字樓200元包月
家住徐匯新湖雲庭的吳女士是現代版孟母,在女兒進入西南位育中學後,把家搬到了距離學校步行可達的小區。
本來,一切都很美好,直到為了方便接送女兒上下補習班添置了一輛私家車後,吳女士猛然發現:停車位實在太緊張了。「還沒到小區,就趕緊打電話讓家裡人先下來找停車位,有停車位才敢把車開進來,好幾次還差點和別人吵起來。」
直到今年5月,她偶然得知:小區居民可以優先把車停到附近的楓林國際大廈,月租200元,按季支付。如今,每晚6點到次日9點,吳女士可以篤定地將車開到楓林國際大廈的地下車庫。「雖然走過去差不多10分鐘,但再不用為停車位擔心了。」
楓林街道管理辦副主任王海峰告訴記者,之前,轄區內的中山醫院已經嘗試向社區居民提供夜間停車位,受到了居民們的普遍認可。和中山醫院一樣,楓林國際大廈周邊500米範圍內的老小區也很多,西木小區、楓林新村、東安一村等普遍建成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停車資源十分緊缺。在多方努力下,楓林國際大廈拿出了40個停車位,以緩解周邊居民的停車難。
徐家匯商區停車難:
交大徐匯校區也分享車位
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位於老牌的徐家匯商圈,寸土寸金的地段,周邊小區分布密集,但建設年代已久,「停車難」是這些小區普遍面臨的問題。
經過調研,交大徐匯校區周邊500米小區的停車缺口在40-60個左右。在徐匯區建交委的牽頭下,從2016年12月,交大徐匯校區向附近居民區提供30個共享停車位。
交大的地下停車庫一南一北兩個入口,所有車輛不用經過交大校園,就可以直接從主幹道路上駛入地下車庫。周邊輻射番禺小區、樂山新村、樂山二村、樂山六七村、樂山大樓、豐業廣元公寓、名仕苑等七個小區。
「說實話,當初向居民開放停車位也是經過充分論證的,畢竟是高校停車庫,安全是首要考慮的問題。在把種種可能發生的問題都梳理了一遍後,第一步嘗試開放了30個停車位供居民錯峰使用。」交通大學保衛處技防科科長嚴俊如此表示。
在實際的運營中,針對高校的特點,校方、APP運行公司及車主之間經過反覆討論,最終形成了三方認可的「君子協定」。目前來看,小區車主關於超時停放、提前入場等協定條款履行得非常好,之前擔心的居民不配合而可能產生的種種問題都沒有發生。
由此,校方將停車位逐漸增加至45個,並且根據學校車庫運行情況,爭取年內繼續增加的可能性,讓周邊更多的居民享受到共享停車位帶來的便利。
如何樹立停車規則:
警告不改正取消停車資格
共享停車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老舊小區的停車難問題,但居民的規則意識仍在建立之中。以楓林國際大廈為例,從3月初推行至今,有4名車主因為違反相關規定被取消了停車資格。
據運行相關租用車位App的上海傑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按照協議,每位居民每月可以有3次超時停放的機會,一旦超過上限,就會接到警告通知,如果拒不改正的話就會取消包月停車資格。
「共享停車要想很好地推行,居民的規則意識很重要。」楓林街道管理辦副主任王海峰作為街道代表,參與了多個小區與停車場庫的對接,對此,他也是很有感觸。
徐匯區建交委:
共享停車要可持續發展
「徐匯區地處中心城區,停車泊位已成為稀缺資源,某些老小區更是一位難求,追求增量不大可能,唯一的辦法就是盤活存量。」徐匯區建交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錯峰共享停車就是盤活存量最有效的辦法。
目前,徐匯參與共享停車的公共停車場庫已超過30家,超過300名車主享受到共享停車帶來的便利,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中山醫院、楓林國際大廈、匯京廣場等推行得十分成功。通過實名登記,綁定手機卡、銀行卡,網上簽約的模式,對共享時段、共享價格、違約處罰等進行有效約定,規範共享車主的停放行為,逐步打消停車場經營方共享車主提前入場、延時離場、如何補費、不配合補費如何處置等顧慮,有效地提高停車泊位使用率,真正做到資源共享。
不過,徐匯區建交委相關負責人也坦言,共享停車目前以公共停車場庫向居民開放為主,但理想的境界應該是雙向開放,讓有條件的居民區能在白天向周邊醫院、寫字樓、學校、大賣場開放停車位。
因此,接下來他們將出臺《徐匯區停車資源共享利用實施辦法》,採用網際網路+模式,通過收費系統改造、技術保障與科學管理,來對共享停車收益進行合理分配,讓提供車位的私家車主、物業、業委會、第三方網際網路企業等各方得益,真正做到可持續發展。
政協委員人大代表:
用政府制度替代民間自發
事實上,上海的「停車難」問題備受關注,歷年兩會上,市政協委員、人大代表對解決停車難的問題出了不少金點子。
在種種諫言中,共享停車一直被視作最有效的資源盤活方式。但在一段時間內,共享停車始終處於一種「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的狀態中,多是民間各自推行的一點嘗試。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各種停車共享APP也應運而生,但是停車場庫的布點卻成為這些共享APP發展的掣肘:居民停在商務樓裡的車沒有及時開走,該怎麼辦?車輛如果在車庫裡被刮花或碰擦,責任該由誰承擔?在沒有足夠的利潤空間下,很多停車場庫都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對於共享停車的參與熱情並不高漲。
有人大代表就表示,因為這些民間的「共享停車」嘗試多是各參與方的自發行為,比較分散化與碎片化。因此,解決之道必須謀求政府的介入,用「規範和制度」替代「自發和自覺」。
如今,有了政府的推動,共享停車示範點正在上海的各個區四處開花。截止今年6月底,已完成89個停車資源共享利用項目,覆蓋3561個共享泊位。未來,將有更多的公共、專用等各類停車資源加入其中,進一步緩解「停車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