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大熱影片《波西米亞狂想曲》上映,皇后樂隊現場高逼真還原,又是ScreenX版 ,又是卡拉OK版(巴塞君之前還特別介紹過),應該夠勁兒吧。
放映效果都挺好,但總感覺少了東西。
果然,引進標明少3分鐘,是閹割版本。
樂隊傳記片,沒血腥暴力畫面,和情色基本不沾邊,到底哪裡值得專門刪減?
巴塞君今天就帶你走近科學,了解《波西米亞狂想曲》不為人知的刪減秘密。
01
扭動的下半身
首先是潤物細無聲的遮蓋。
電影進行到23分鐘,<Killer Queen>(《殺手女皇》)首次BBC電視轉播。
轉播室兩個屏幕,一個是電視檢修畫面,另一個是弗雷迪風騷摸襠。
國內引進版本,充分發揮技術力量,毫無突兀的把兩個屏幕全換成電視檢修畫面。
嗯...一定是怕有些人看到這扭動的下半身,情不自禁,院線經理就要當場雞籠警告了。
這段畫面處理很細微,對整體敘事也算不上太大影響。
只是導播後一句「鏡頭拉高,沒人願意吃飯時看這種畫面」,會讓觀眾一頭霧水。不想看什麼?電視檢修嗎?
02
同性戀,OUT!
影片最大的刪改,是關於弗雷迪同性戀取向的所有段落。
從結果看,邊邊角角基本都考慮到,凡是涉及弗雷迪的同性感情線,全部咔嚓。
電影36分30秒,皇后樂隊在郊區創作新專輯,保羅和弗雷迪兩人的對手戲,由於有男男激吻鏡頭,被理所當然「淨化」。
不過有趣的是,段落沒法直接全刪,於是就挑著剪。
保羅託起弗雷迪下巴的情節,還得以保留。
這讓整個段落氣氛仍然曖昧,頗有種掩耳盜鈴、地下戀情的隱晦。
03
分手的真正原因,不能提
影片54分26秒,弗雷迪向瑪麗坦白,也同時向觀眾坦白。
這個段落本是一個劇作小高潮,但在剪刀手之下,不可能倖存。
果然,弗雷迪坦白自己可能是雙性戀被刪掉,瑪麗說「你是同性戀」更沒留下。
但弗雷迪和瑪麗愛情的裂痕和結束,沒法整段消失,於是被剪得支離破碎,觀眾只覺得瑪麗這個角色很奇怪,分手也無比突兀,變成了一個不能自圓其說的無動機行為。
前一刻弗雷迪和瑪麗看電視還好好的,突然莫名其妙就吵架分手,莫非是搶遙控器爭頻道嗎?
激烈的情感、身份衝突,變成虎頭蛇尾、無疾而終。
04
一個單詞,都不能放過
接下來關於同性戀的刪除段落很短,但很明顯。
57分06秒,弗雷迪搬新家時,羅傑對他髮型的評論,雖然只是一個單詞「Gay-er?」(更像同性戀),但敏感詞彙,絕不會放過。
於是只留下弗雷迪掛完畫,轉過頭,評論房間,突兀感很強。
雖然只是一句話,但卻是樂隊成員對弗雷迪身份的討論,遠比一個單詞意義大。
05
親吻、拍屁股
1小時01分,弗雷迪在新家開派對。
剪刀手們為了「保護」弗雷迪的主人公形象,連派對都沒有放過。
弗雷迪從房間出來,和男客親吻,拍女孩屁股,全剪掉,直接到他迎接樂隊老夥計。
派對上的弗雷迪,輕佻又狂放,但這才是完整的他。
上映版本刪掉幾秒看似無傷大雅,其實相當於把他性格閹了一部分。
06
你不能有男朋友
1小時3分,派對結束,弗雷迪調戲男朋友吉姆,從摸他屁股,到兩人談心、接吻,也被剪得千瘡百孔。
刪減後去除了中間所有的對話、情節,只留下吉姆沒頭沒腦的一句「等你想清楚再來找我。」
想清楚什麼,1+1等於幾嗎?
而Live Aid演唱會前夕,弗雷迪千辛萬苦終於找到吉姆,一起回家的段落卻留下了。
這種刪法,觀眾完全不知道邏輯何在。弗雷迪找吉姆幹什麼?怎麼就成終於找到了?
片中對吉姆著墨本就不多,刪減後更是稀薄如影子。
如果你不了解皇后樂隊的背景,根本不知道這個人物有多麼重要。
07
性取向=性生活
1小時21分,記者會上提問段落,模糊化處理,原本尖酸的「性取向」問題,上映版本中被翻譯變成「性生活」。
你們這些記者...自己的性生活解決了嗎。
關鍵是,弗雷迪是因為性取向這個自我身份認知問題,才暈頭轉向,鏡頭上也有誇張表現。
換成提問「性生活怎麼樣」,弗雷迪也這麼緊張,難不成......
他陽痿嗎?
08
變裝?不能有
整個電影刪減最狠的一段,是1小時23分,直接把<I Want To Break Free>(《我想掙脫》)整段MTV掐掉。
儘管80年代這部MTV也曾被美國禁播,但如今它早已在世界範圍內成為經典之作。不過我們的大銀幕上,還是把它摘除了。
變裝段落充分展示皇后樂隊驚世駭俗的前衛與先鋒,被禁也是皇后樂隊曾遇到的挫折。
但樂隊成員穿女裝表演,涉及異裝癖、性取向問題,不能留,刪!
詭異的地方是,國內喜劇男扮女裝的扮醜橋段,比比皆是。當笑料可以,擱皇后樂隊,真正有突破意義的方式拍出來,卻不行。
《唐人街探案2》
09
愛滋?消音
之後,迎來所有刪減中最神奇的一處。
弗雷迪回歸樂隊,和樂隊成員坦白自己的病情,愛滋。這是片中釋放情緒的一點,還專門用特寫鏡頭表現。
結果刪減後,特寫在,嘴也在動,但字幕沒了,聲音沒了,消音處理。
觀眾又不會讀唇語,還以為弗雷迪突然失聲了。然後樂隊突然就真情擁抱,決定好好表演。
這堪稱教科書式的騷操作,把刪減派、遮擋派之外的消音派,發揚光大。
10
消失的愛人
電影最後為讓情緒升華,留了個尾巴,放上了幾張真實照片並配以解說。
公映版本中有個人、有家人,但獨獨少了一張,弗雷迪和吉姆的合照,刪掉了他的愛人。
「弗雷迪是同性戀」整條線索的刪除,在剪刀手眼中看似是把弗雷迪「淨化」了,可他的性取向,從來都是他不可分割一部分。
表面看,是我們沒辦法在大銀幕面對LGBT。
實際呢?刪減時的內在想法,是把這件事當成「有損形象」,視作角色「汙點」。
主角是性少數群體,是大銀幕不被允許的禁忌。即使是搖滾傳奇弗雷迪,進我國門,也必須當個足夠「正面」的主人公。
奧斯卡一得獎,立刻引進,對影迷來說,當然是好事。從《水形物語》到今年的《綠皮書》和《波西米亞狂想曲》。
可這樣對電影情節段落的肆意刪減,把電影本身的完整性、藝術性放在哪兒?難道就只為用奧斯卡的噱頭,收割一波票房,就完事了?
希望有天,不會再看部引進的片子,還要費勁猜它原來到底是什麼樣的吧。
在影院看皇后樂隊,看Live Aid重現,看巨幕卡拉 OK,確有無可比擬的感動、震撼。
但《波西米亞狂想曲》不應只是如此,正如片中弗雷迪評價皇后樂隊的一句話——
「我們是四個特立獨行的人,我們的聽眾也一樣,都是被排擠、找不到歸屬的人,但我們屬於他們。」
皇后樂隊,本就該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