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於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請參加過援鄂抗疫和長期從事傳染病護理的工作者代表回答媒體提問。在5月12日的國際護士節之際,中華護理學會理事長、北京協和醫院護理部主任、第43屆南丁格爾獎章獲得者吳欣娟介紹了目前我國護理事業發展現狀,並針對護理人員隊伍建設給出了具體的建議。
「無論是在2003年的SARS,還是在我們剛剛經歷的新冠肺炎的阻擊戰中,在這些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過程中,都看到有護士的身影。」吳欣娟介紹說,在這次援鄂醫療隊中,護理人員佔整個援鄂隊員的近70%。這些年來,我國護理隊伍的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護士數量以每年幾十萬的速度增加。比如2019年較2018年的護士數量增加了約35萬,截止到2019年底全國註冊護士數量達到了445萬,每千人口護士數達到了3,大專以上學歷護理人員超過了70%。應該說,較十年前我們的護士數量增加了一倍以上。
「總體來說,護理事業的發展情況非常好,但是也應該看到,確實現在還存在著有些結構不夠合理的地方。比如基層的醫療機構、偏遠地區、農村,護士還相對不足。比如基層醫療機構的護士,在百姓的慢病管理、健康教育、疾病預防等等方面,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吳欣娟表示,為了更好地發展護理事業,她提出了具體的建議:首先,從學校的學生培養入手。護理人員隊伍的數量上和質量上還需要進一步滿足社會需求,所以希望通過各種宣傳,讓社會對護理專業有更多的認識和了解,讓更多的有志青年加入到我們護理專業中來。其次,院校護理課程的設置和內容方面,希望更加結合實際。比如通過在這次疫情,也提示大家,今後應該在課程設置上增加一些公共衛生護理、突發事件應對等方面的課程。再次,應該根據社會需求,在培養過程中,對於像老年護理、康復護理、社區護理、重症護理這方面的人才培養上加大力度。
吳欣娟強調,醫教協同是非常重要的,即醫院和院校要緊密結合,來培養護理人才,「護理專業實踐性非常強,我們在學生的學習階段就應該早期接觸臨床,多接觸臨床,這樣才能培養適合社會需要的護士。」「再有就是加強在職護士的繼續教育。」吳欣娟介紹說,隨著科技的發展,醫療護理的飛速發展,護士要不斷更新知識和技能,也要不斷地學習,希望各個醫療機構給護理人員提供更多實實在在的學習機會和條件。同時,還要注重專科護士的培養工作,讓每一個護士有很好的職業發展前景,最終能夠成為某個領域的護理專家。
「在這次援鄂的工作過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很多的專科護士在援鄂抗疫的過程中發揮著特別重要的作用。同時護理隊伍的建設、護理事業的發展希望得到全社會更多關心和支持。大家知道我們護士工作非常辛苦,要倒班、工作沒有節假日,每天24小時、每年365天都要守護在病人的身旁。再有,護士中接近98%都是女性,她們一方面要完成好臨床護理工作,同時還擔負著教育子女和一些家庭重任。因此,希望能夠在我們護理人員的待遇、晉升等等方面,得到全社會更多的支持。」
紅星新聞記者 趙倩 嚴雨程 北京報導
編輯 官莉
(本文來自紅星新聞APP,請至各大應用市場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