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並不可怕,愛你的人,只是給探親放了一個長長的假。
1
肉身,只是我們存在的一種形式。
沒有人能確切說出「活著」是種怎樣的狀態,是生理性的心跳,還是這個人的行為動作或多或少影響了客觀世界。當我們摘掉自身的名字、性別、職業、地域、社會化標籤,不再是「我」,不再是世俗裡的組織體時,還能被多少人記得並愛著?
電影《尋夢環遊記》,就是講了這樣的一個故事——「死亡不是真的逝去,遺忘才是永恆的消亡。」
佛教認為心是一切經驗的基礎,它創造了快樂,也創造了痛苦,創造了生,也創造了死。
肌體的腐壞與情感的延伸本質上並不衝突。
我一直覺得,在這個世界上,或許就是有很多不同的頻道。時間在某種程度呈現彎曲形狀,不再是線性的、一往無前的,任何埠「正在發生著的」都可能在某個臨界點與其他埠無縫銜接,過去就是將來,將來就是現在,所有的事物都在循環往復中。
能夠連結起「過去和將來」的唯一途徑,只有愛。
如果所有的故事頻道都是共通的,互不幹擾的,那麼影片裡那些被遺忘的人最終在亡靈界消失,會不會也意味著,她們在人們不知曉的另一個地方重新活了呢?
2
《尋夢環遊記》的故事以一個墨西哥鄉村的小男孩米格熱愛音樂作為切入點,在這座充滿律動和光影的城市裡,米格的心,跟著旋律可以雀躍一整天。
然而,米格的家族卻是整個墨西哥唯一不喜歡音樂的家庭。他的奶奶甚至會揮舞著掃帚將他從有演奏的廣場趕回家,還當著他的面,親手摔碎了米格視為珍寶的吉他。這一切充滿矛盾點的情節背後,原來是由於他的曾曾祖父曾經為了追求音樂夢想而拋棄妻女,決絕遠走他鄉,曾曾祖母從此便將音樂視為一種詛咒,並嚴禁族人再接觸音樂。
隨著米格的長大,他內心對於音樂的炙熱更加強烈,他希望自己像歌神德拉庫斯一樣成為偉大的音樂家。在亡靈節那天,為了參加比賽的米格大膽潛入歌神德拉庫斯的供臺,試圖借用那把吉他。不偏不倚,跟著代表亡靈的萬壽菊花瓣穿梭到另外一個世界。
在那個世界裡,活著的是「死去的人」。
這部電影最珍貴的地方就是在此,它用淺顯而溫柔的方式,給大家揭示了一種可能性,一種關於生命盡頭的延伸感。明明講的是亡靈,但卻讓人感覺異常有溫度。
死亡並不可怕,愛你的人,只是給探親放了一個長長的假。
影片中的骷髏們並不是很慎人,沒有被巨大的白色陰影籠罩,反而是盛裝打扮,彼此結伴伴暢,手拉手踏上那座連結現世與亡靈界的金色大橋。逼真的海關安檢,在電影院裡讓不少人輕笑出聲。這與早前墓地場景中,活人為故去親人祭拜的悲壯悽美形成了強烈對比,你瞧,倒是顯得我們小家子氣了,過分誇張了肉體消亡的自然事實。
墨西哥詩人奧克塔維奧·帕斯說:「死亡其實是生命的回照。死亡才顯示出生命的最高意義;是生的反面,也是生的補充。」
這個電影裡有特別打動我的一幕,是埃克託帶著米格去找豬皮哥借吉他的路上,回到那個「沒有人記得」的大家庭裡。一大堆沒有親人沒有朋友的孤魂野鬼湊在一起喝酒,互相給對方起暱稱,笑起來舒展的笑容,格外有氣節。在活人世界裡被遺忘的他們,在亡靈界裡卻自成一體,那種灑脫、至情至性的相互依偎,讓人特別動容。
人本過客無來處,處處無家處處家。
所謂的故鄉不過是流浪的最後一站,回得去,是幸,回不去,要笑。
《尋夢環遊記》所有人物經歷的指向,最終都歸結於幾個情感內核詞彙:愛、成長、夢想,這些是足夠打破語言和國界的普世伏筆。我們經得起分離,但絕不能失去回憶。
3
有了愛,就可以獲得永生嗎?
不知道。
但確信,沒有愛,活著的人也不過是一具行屍走肉。
愛,不能改變什麼,卻能喚醒什麼。
這部電影的背景放在了墨西哥,對於皮克斯的細膩與想像力,絲絲入扣的音樂體驗,色彩鮮明的的視覺盛宴,和影片結合傳統文化所表達的「愛與回憶」主題,讓觀眾回歸到一種對電影最初的信任。好的東西,具備打破重塑的動力。
關於生命中那些美好事物的回望和儲存,是值得記錄下來的,無論這種方式是個人回憶,還是以文字或電影的形式傳承下去。
在《尋夢環遊記》中,死亡,不是生的對立面,是生的延伸。墓碑亦不再是世人眼裡的殊途同歸,而是變成了一面玻璃鏡,破滅之後,充盈新生。穿過肉體這扇門,去與靈魂相遇,生命的最高價值還原到「心性與感情」,河水浩浩湯湯向前淌去,勾過過去,流向未來,不知道當我們再面對死亡的時候,會不會少一點恐懼。
只要還有再見的機會,等待似乎就不是那麼難熬的事情了。
有人說:
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
第一次, 當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學上被宣告了死亡;
第二次, 當你下葬,你在這個社會上不復存在,你從人際關係網裡消逝,你悄然離去;
而第三次死亡,是這個世界上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把你忘記。
到此為止,你就真正死去了。
所以當電影裡米格真正的親人埃克託為了讓自己的照片擺上靈臺,而多次嘗試闖過海關的各種滑稽橋段,展現在大家面前的時候,才讓人們忍不住又哭又笑。(據說過審時都看哭了審查人員)
影片的最高潮是米格終於發現,原來眼前這個看起來玩世不恭的大叔,才是自己的曾曾祖父。他不是怕死,他只是想回去再看一眼自己的女兒COCO。
被歲月掩埋的誤會,終於水落石出。
原來在影片最開始「家庭與夢想」的這道選擇題裡,米格的曾曾祖父並沒有拋妻棄子,他在漂泊中醒悟過來家人存在的意義時,義無反顧的選擇了回家。只是誰都沒有想到,在回家的路上,竟然被自己最信任的朋友給被下毒去世。冥冥之中,米格的意外闖入恰恰是解謎者。
這絕不是巧合,而是因為米格和埃克託身上擁有的小人物共同特質:善良、純粹,所做的任何決定都由心出發,這些其實映襯了所謂商品主義的廉價感,以及在娛樂至死時代裡對於偶像崇拜的反叛和推敲。
真正的歌神要有愛,成功學的恢弘故事聽太多了,打動人的,往往是那些細枝末節處的至情至性。
偷來的人生,遲早要還回去。
這世上,除了愛,其他的一切都是幻覺。在去看這部電影之前,就已經被身邊不少朋友安利過。喜歡它的理由各有不同,但真正坐在電影院裡感受到那種「內心被撞擊開」的感覺,還是覺得驚喜。
要說套路,皮克斯的電影一直都挺套路的。這種打敗大boss完成終極kpi的橋段和人物反轉,其實在他之前的作品裡,都少見不怪了。但他就是能讓你坐在那裡感動得熱淚盈眶,誰說,情緒一定就是低級的表達方式?尺度捏準了,故事講好了,就夠了。
對我來說,這部劇唯一的那點兒遺憾,就是它的中文片名。《尋夢環遊記》在美國上映時的原名叫《COCO》,就是米格的曾祖母,也是曾曾祖父埃克託放在心尖兒上的寶貝女兒。
對於這個貌似有些無釐頭的英文片名,導演昂克裡奇的解釋是,之所以用它作為片名,是因為它給人的神秘感。可惜,在國內上映的時候改成了一個相對平淡無奇的名字。
好的電影是不分主角、配角的,因為每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並且用有限的力量,揮舞出無盡的生命光影。
活著,是我們尋找自己的路徑。
但我更喜歡《COCO》做片名的原因是,她是這個故事的守護者,是打開所有情感的一根繩索。終有一天,我們會被所有人遺忘,但用力愛過的人總會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