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大中城市 正進入生態文明建設新時期

2020-12-12 新華網客戶端

  《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綠皮書》:

  我國大中城市 正進入生態文明建設新時期

  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與新型城鎮化智庫29日發布的《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綠皮書》顯示,2012年以來,我國35個大中城市可持續發展軌跡雖出現波折,但呈現出競跑式發展特徵,我國大中城市正進入生態文明建設新時期。

  據悉,該研究團隊選用資源消耗、汙染排放等方面指標構建生態投入指數,選用經濟、社會、生態等方面指標構建生態文明發展指數,構建二軸-四區分析框架與CSBD理論,對中國35個大中城市展開實證研究,數據來源於《中國城市統計年鑑》。

  《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綠皮書》認為,中國地域廣闊,城市發展在區域間存在不平衡現狀,東部發達地區部分城市已經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而廣大的中西部城市仍處於工業化、現代化的初級階段。研究評估結果顯示,相對於全國35個城市的平均水平,青島、成都、長沙等城市處於「低生態投入高生態文明發展」狀態,這是可持續發展較為理想的狀態,應選擇「S模式」追求更高發展品質。在控制城市生態投入,利用可再生能源提升能效、走生態經濟發展模式的同時,提高生態文明發展水平,以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進一步優化,避免不進則退。

  上海、深圳、杭州、廈門等城市處於「高投入高發展」狀態,應選擇「B模式」提質發展。即在保持生態文明發展水平的同時,降低生態資源消耗和環境汙染排放,實現生態投入減量化,通過經濟結構轉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立生態環境友好的綠色經濟增長模式。

  北京、石家莊、福州等城市處於「低投入低發展」狀態,應選擇「C模式」擴容發展。即在生態投入不超過閾值前提下,通過提高生態效率來提升城市生態文明發展水平,保證經濟社會發展速度跑贏生態投入增長速度,逐步提高城市生態文明發展質量。

  寧波、武漢、南昌等城市處於「高投入低發展」狀態,應選擇「D模式」擴容提質發展。即減少生態投入和資源消耗,優化城市產業結構,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同時要擴大發展規模,提升城市生態文明發展水平。

  相對於全國35個城市的平均水平,上海市早已由「高投入低產出」狀態進入到「高投入高產出」狀態,正向「低投入高產出」狀態邁進,可持續發展整體趨勢向好。

  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與新型城鎮化智庫主任韓傳峰認為,十八大以來,我國已經逐漸摒棄自然資源耗能拉動發展的舊模式,開啟創新要素聚能驅動發展的新徵程。「基於循環策略,應用低碳技術,發展綠色經濟,追求生態文明」是中國特色可持續發展的可行模式。「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體現。通過改革和創新,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全面推動綠色發展,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這也考驗著城市管理者的理念智慧和執政能力。」(記者 王淑娟)

相關焦點

  • 新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理念與實踐方向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實踐方向;生態經濟基礎;綠色發展;民生幸福正當我國進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卻遭遇著從美國次貸危機到歐債危機引發的種種嚴重困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如何化危為機,既能立足當前「穩中求進」,又能著眼未來保持又好又快可持續發展?我們的發展理念和實踐方向、原則,面臨新的選擇。
  • 以重大生態工程為抓手 加速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環境變化關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過去2000年中,隨著人類經濟社會發展,我國生態環境問題日趨突出。改革開放到今天,我國工業化、城市化已進入中後期,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已逐步取代傳統農業社會的經濟增長模式;人類活動正向城市等局部地區集中;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廣大群眾對優美環境的需求日益迫切,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伴隨「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推進,我國生態環境變化將迎來歷史性轉折。
  •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人民要論·「十三五」輝煌成就·生態文明建設)  孫金龍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從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看,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為「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奠定了堅實基礎。  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增強  生態文明建設規律性認識更加深化。
  • 福建進入「生產、生活、生態」並重發展的新時期
    新華網福州11月16日電(記者來建強)地區生產總值突破萬億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萬元、全省森林覆蓋率達62.96%,三組代表性數據表明,福建正進入「生產、生活、生態」並重發展的新時期。
  • 中國省域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方法及空間格局演變研究
    十八大報告中將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性得到肯定,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人民福祉和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其重要性日益得到學界的重視[1]。自1999年海南省提出生態省以來,我國各地相繼提出生態省建設目標,部分省市已付諸行動。截至2014年,共有16個省(市、自治區)提出建設生態省,省域生態文明的建設正在全國快速推進。
  •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回答了為什麼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麼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推動生態環境保護髮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在此進程中,一條重要的經驗就是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所想、所盼、所急,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
  • 潘光旦的位育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作者簡介:   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問題,在於曾經一度忽視了自然生態基礎和社會生態基礎。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五位一體」整體布局的紐帶,涉及國家和地方各個層面的生產、消費、基礎設計、天然生態系統、文化教育,以及法制和管理等各個領域。生態文明建設的複雜性和系統性使我們更應首先考慮這方人與這方水土等固有環境的可持續的關係,正所謂「相成而不相害」。生態文明建設不僅要造福這方水土、這方人,還不能減少下一代人的福祉,也就是國際社會普遍認同的可持續發展。  「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 海納學院: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再上新臺階。
    海納學院提出生態興則文明興  生態文明建設取得巨大成就,進一步擦亮全面小康的綠色底色,海納學院表示,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還需要繼續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推動我國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顯著提升,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很關鍵。
  • 【生態文明·現場】貴州生態建設成果圖片展亮相生態文明貴陽論壇
    」貴州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圖片展在貴陽國際生態會議中正式開展。6日至8日,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8年年會舉辦期間,圖片展以展館形式全方位向與會來賓展現貴州生態建設成就和優美的自然風光。「貴州造林王」吳慶賢幾十年如一日地為荒山禿嶺披綠裝,建設綠色銀行的故事讓這位還未走出校園大學生明白一個道理,任何一位普通人都是環保的踐行者,只要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就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
  • 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打造生態文明發展新範式
    在我國經濟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背景下,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和不確定的外部環境,我們要牢固樹立「兩山」理論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引地位,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 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核心價值
    這既有利於全黨全社會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同心同德建設美麗中國、開創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更表明黨和國家在全面決勝小康社會的歷史性時刻,對生態文明建設做出了根本性、全局性和歷史性的戰略部署。生態文明建設要為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做出自己的獨特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 發揮九三學社特色 助力生態文明建設
    緊扣「十四五」規劃,圍繞統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與貫徹新發展理念繼續深入調研,繼續助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點關注促進流域治理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方面的問題;繼續助推草原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發展,重點關注統籌規劃、科學治理等方面問題和政策落實中的具體問題;進一步關注海洋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溼地修復與保護、碳排放達峰、尾礦資源綜合利用等問題。
  • 憲法對生態文明建設的五大引領作用
    將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寫入憲法,使我國憲法從國別法律向人類倫理的高度進行了延伸,彰顯了中國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的堅定決心以及推動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大國擔當。三、倡明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科學性生態文明建設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 以生態文明建設推動鄉村振興
    脫貧攻堅戰的勝利和農村環境治理取得的成效,為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基礎。近些年來,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上了大臺階,農民收入較2010年翻一番多,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任務如期完成,鄉村面貌煥然一新,道路潔淨,村舍整齊,綠樹與藍天交相輝映。
  • 生態文明建設的傳統智慧與現實意義
    原標題:生態文明建設的傳統智慧與現實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思想,對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有著重要的智慧啟迪。
  • 建設美麗中國 ——關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
    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圍繞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開展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生態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汙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臺頻度之密、監管執法尺度之嚴、環境質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推動生態環境保護髮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 駐馬店市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考與建議
    「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了科學系統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在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指導下,我們黨大力開展了一系列富有根本性、長遠性、開創性的生態文明建設重大實踐。
  • 粵港澳大灣區生態文明建設與創新高端論壇在穗舉行
    信息時報訊 (記者 成小珍 通訊員 科記協)11月30—12月1日,2020年嶺南科學論壇系列活動—粵港澳大灣區生態文明建設與創新高端論壇在廣州舉辦。圍繞大灣區建設中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思路、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的合作機制等,專家學者們開展學術交流,共同探索生態文明建設與創新在大灣區建設中的應用與實踐,助力廣東生態文明建設與創新發展。論壇現場。
  • 綠色低碳發展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
    這一「綠色低碳發展」既體現了生態文明的基本理念——「綠色」,也指明了實現美麗中國的主要路徑——「低碳」,將成為我國「十四五」期間生態文明建設的指揮棒。  綠色是「底色」,是發展的基本理念。在「十三五」期間,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汙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 潘家華:以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發展轉型
    英國哲學家羅素甚至認為,工業文明與人性背道而馳。進入20世紀60年代,資源枯竭和環境汙染問題迫使人們考慮工業化和經濟增長的邊界問題。美國經濟學家鮑爾丁提出「宇宙飛船經濟」,生態經濟學家戴利論證了保持人口與能源和物質消費在一個穩定或有限波動水平的「穩態經濟」。但是,這些理論要麼過於偏頗,要麼脫離實際,要麼存在方法論困境,因而都無法實現,更難以指導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