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綠皮書》:
我國大中城市 正進入生態文明建設新時期
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與新型城鎮化智庫29日發布的《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綠皮書》顯示,2012年以來,我國35個大中城市可持續發展軌跡雖出現波折,但呈現出競跑式發展特徵,我國大中城市正進入生態文明建設新時期。
據悉,該研究團隊選用資源消耗、汙染排放等方面指標構建生態投入指數,選用經濟、社會、生態等方面指標構建生態文明發展指數,構建二軸-四區分析框架與CSBD理論,對中國35個大中城市展開實證研究,數據來源於《中國城市統計年鑑》。
《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綠皮書》認為,中國地域廣闊,城市發展在區域間存在不平衡現狀,東部發達地區部分城市已經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而廣大的中西部城市仍處於工業化、現代化的初級階段。研究評估結果顯示,相對於全國35個城市的平均水平,青島、成都、長沙等城市處於「低生態投入高生態文明發展」狀態,這是可持續發展較為理想的狀態,應選擇「S模式」追求更高發展品質。在控制城市生態投入,利用可再生能源提升能效、走生態經濟發展模式的同時,提高生態文明發展水平,以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進一步優化,避免不進則退。
上海、深圳、杭州、廈門等城市處於「高投入高發展」狀態,應選擇「B模式」提質發展。即在保持生態文明發展水平的同時,降低生態資源消耗和環境汙染排放,實現生態投入減量化,通過經濟結構轉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立生態環境友好的綠色經濟增長模式。
北京、石家莊、福州等城市處於「低投入低發展」狀態,應選擇「C模式」擴容發展。即在生態投入不超過閾值前提下,通過提高生態效率來提升城市生態文明發展水平,保證經濟社會發展速度跑贏生態投入增長速度,逐步提高城市生態文明發展質量。
寧波、武漢、南昌等城市處於「高投入低發展」狀態,應選擇「D模式」擴容提質發展。即減少生態投入和資源消耗,優化城市產業結構,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同時要擴大發展規模,提升城市生態文明發展水平。
相對於全國35個城市的平均水平,上海市早已由「高投入低產出」狀態進入到「高投入高產出」狀態,正向「低投入高產出」狀態邁進,可持續發展整體趨勢向好。
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與新型城鎮化智庫主任韓傳峰認為,十八大以來,我國已經逐漸摒棄自然資源耗能拉動發展的舊模式,開啟創新要素聚能驅動發展的新徵程。「基於循環策略,應用低碳技術,發展綠色經濟,追求生態文明」是中國特色可持續發展的可行模式。「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體現。通過改革和創新,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全面推動綠色發展,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這也考驗著城市管理者的理念智慧和執政能力。」(記者 王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