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教育性質越來越弱,資本性質越來越強,在線教育「虛火」旺

2021-02-15 瞭望

點擊藍字 △ 關注我們

◆ 隨著在線教育「流量」倍增,四大怪象愈發凸顯

◆ 「在線教育的長期健康發展需要更多的教育人而非投資人。」

原題丨在線教育「虛火」有多旺

文丨《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李松 陳燕 魏雨虹

  近日多家在線教育機構的宣傳廣告在社交平臺刷屏,同一位「老師」為它們打起了廣告,一會兒「教了一輩子小學數學」,一會兒「教了40年英語」。經查,這位「老師」實際是一名演員。

  飛速發展的在線教育,在2020年被按下快進鍵。疫情期間,響應「停課不停學」號召,課外培訓方式由線下轉到線上,在線教育市場需求顯著增長,各路融資不斷入場,在線教育「發起了高燒」。

  在線教育對促進教育公平、推進個性化教育具有積極意義,但諸如「撞臉」廣告、資歷造假、誇大效果、超期繳費、卷錢跑路等亂象也一直不斷。

  截至2020年3月,我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4.23億,市場規模突破5000億元。《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調查發現,隨著在線教育「流量」倍增,一些怪象愈發凸顯。

  怪象一,打著「名師、名校、名牌」旗號,教師實際素質參差不齊。

  在線教育機構的教師身份主要分為主講老師和輔導老師。主講老師既依靠外聘,也有自主培養,大多具有專業背景,輔導老師則以大學畢業生為主,負責督促學生上課、跟蹤上課效果以及輔導課後作業等。

  2019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關於規範校外線上培訓的實施意見》,明確規定所有教師需持教師資格證上崗,並且要在培訓平臺和課程界面的顯著位置公示培訓人員姓名、照片和教師資格證等信息。但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在線教育機構的部分老師並未取得教師資格證。

  為了吸引用戶,一些在線教育機構還對教師履歷「包裝」、美化,甚至造假。

  記者調查發現,在線教育機構的部分主講老師,有的已離職很久,有的並非師範院校畢業,有的是國外大學任意專業的畢業生,甚至還有外企工作人員來兼職。

  突出優點、隱藏缺點,是履歷美化的主要方式。「比如,畢業的學校不好就突出自己有經驗,曾帶過多少學生,課時數達到多少。經驗不足就說自己在學校時成績很好,再報出一個較高的高考分數。如果各方面信息都不好,也沒有相關教師經歷,就把自己說成機構教師,甚至是名師。也可以再編些東西出來,寫一些稱號、榮譽,比如被評為優秀教師什麼的。」曾在某家教輔導平臺做過2年專職代課教師的張芸(化名)告訴記者,網站會將這些內容作為重要信息呈現出來,供家長挑選。但一般不會同步上傳畢業證、教師資格證、榮譽證書等真實信息,家長難辨真偽。

  怪象二,低價營銷、超期繳費換優惠等激勵舉措頻出的同時,一些機構爆雷跑路。

  「49元33節課,再包郵送教輔材料」「19元20節課,另享受價值499元大禮包」……為搶奪流量和迅速擴大用戶規模,不少在線教育機構頻頻推出超低價課程。吸引用戶購課後,課程尚未結束就要求續課或預付課程費。

  北京市民侯女士在某在線教育機構為孩子報了小學六年級的數學和語文課,課程結束前兩個月,機構就讓她續課。「一門課程每學期費用是2000元,需要一次性付清,寒暑假聯報才能享受優惠。」侯女士告訴記者。

  國家明確要求,面向中小學生的培訓機構不得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的費用。但一些在線教育機構通過打折、返現、優惠等方式,誘導家長超期繳費。

  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看來,低價營銷、超期繳費等營銷策略表明在線教育機構對資金的依賴度較高,「對教育質量提升的投入可能因此打折扣,家長需慎重考慮。」

  對資金依賴大,也意味著機構運營可能存在較大風險。

  2021年元旦,因過去3年「沒有融過一筆大錢」,在線教育領域的明星企業「學霸君」宣布倒閉。2020年11月,優勝教育承認公司資金鍊斷裂,已在多地開展補償。

  怪象三,大數據運用下的「定製服務」「個性化教育」成賣點,用戶隱私、數據安全成隱患。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不少在線教育機構宣稱能依靠人工智慧精準匹配師生,通過捕捉微表情等信息為學生畫像從而實現個性化教學等,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這類技術手段並沒有起到實質作用,反而存在隱私洩露隱患。

  「解讀微表情涉及複雜的行為心理學,即使攝像頭能捕捉到信息,目前也尚無有效手段對其進行準確分析。」儲朝暉提醒,家長不應為此類宣傳噱頭付出高額學費。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網際網路法治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劉曉春認為,算法「加持」有時並非好事。被系統推送的課程產品是否符合學生真實需求有待考證,被「餵養」的學生則有可能削弱學習自主性。同時,學生群體的網絡安全意識相對薄弱,容易遭受個人數據和隱私侵害。

  怪象四,販賣焦慮、電話轟炸,在獲客上下足功夫,實際教學效果堪憂。

  「你不來補課,我們就培養你孩子的競爭者!」「今天補習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不少在線教育廣告背後帶有很強的營銷目的,並傳遞出一種「激進式」價值觀,加重家長和學生的焦慮。

  以電話推銷為主的營銷手段讓家長不勝其煩。多名受訪家長表示,有時一個月能接到近百個線上教育機構的電話轟炸。這些機構獲取電話信息的來源多樣,有的從「數據黑產」渠道購買,有的通過免費試聽課獲取。

  「廣告吹得天花亂墜,但實際體驗很差。」北京市西城區一位小學生家長鄒先生曾是在線教育的忠實擁躉,但接連為孩子報名參加了幾家機構的課程後,覺得「白花了大錢」。

  比如鄒先生曾為孩子選擇過一家小有名氣的在線英語教學機構,試聽時機構安排的老師素質不錯,他便買了近萬元的課程包。但每次上課都要「搶」好老師,而且搶不到。「有些外教語法錯誤百出,全程都像自娛自樂,根本不管學生什麼反應。上課體驗跟廣告宣傳相去甚遠。」鄒先生說。

  《2020年度中國在線教育投融資數據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在線教育領域共發生融資111起,總金額超539.3億元。數量較2019年下降27.93%,總額卻增長267.37%。

  受訪專家認為,資本入局並非壞事,但因此引發在線教育「高燒」,諸多怪象頻現,說明該行業仍存野蠻生長隱憂。

  資本按下「快進鍵」,在線教育忙「圈地」。一些機構以燒錢方式對市場攻城略地,帶來內耗的同時,背離了教育機構發展的應有規律。

  記者調查發現,超常規的營銷投入,使得人流密集的車站、商圈、小區電梯及各大綜藝節目和社交平臺,被大量在線教育廣告佔據。一些在線教育機構為了搶佔行業主導權,惡意降低收費,以賠錢模式運營,從而擠垮中小競爭者,導致行業不公平競爭。

  「在線教育行業現在就像站在風口上的豬,飛得很高,體格卻比較虛。」一位有多年教培從業經驗的老師對記者說,當前不少在線教育機構把主要精力放在營銷上,沒有練好內功,課程品質低、教學效果差,偏離教育本分。

  儲朝暉認為,過度營銷反映出一些在線教育機構性質發生了變化,「教育性越來越弱,資本性越來越強。一些依靠做實課程產品質量逐步贏取用戶的中小機構,大概率無法與手握大量融資的機構在同一個市場中競爭。」

  記者了解到,目前大型在線教育企業主要分為三類:一是此前從事教育板塊業務的網際網路人創立的公司,如作業幫、猿輔導、網易有道;二是線下培訓機構的線上業務,如新東方、好未來;三是網際網路巨頭跟風投入,如騰訊推出騰訊課堂、企鵝輔導。

  但教育產品不同於普通商品,核心競爭力在質量,而非流量。教育工作者更是需要門檻的職業,參與者素質水平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產品質量。「從長遠發展看,在線教育的健康發展需要更多的教育人而非投資人。」儲朝暉認為。

  中消協2020年8月發布的數據顯示,教育培訓服務投訴增多,集中在虛假宣傳、虛假承諾、協議條款不清晰等方面。作為一個蓬勃興起的新興產業,在線教育監管是個新課題。當下,如果用戶不舉報,監管部門很難及時發現相關違規問題。

  「在線教育機構作為市場主體,教育行政部門無權對其資金使用情況進行監管,無法對其經營狀況作出有效判斷。」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有關負責人對記者說,等機構「跑路」或停業後再介入為時已晚。

  在線教育要在快車道上健康發展,除加強行業自律外,必須加大線上線下監管力度。

  受訪專家認為,監管部門需要對資本、在線教育平臺和渠道代理商、廣告商等產業鏈上下遊主體企業實行即時監督,對違規違法行為及早發現、及時處理,並通過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做到防微杜漸,避免機構用戶被轉嫁風險。

  教育部門應強化日常監管,切實抓好線上教育機構備案審查工作,嚴格把好入口關。動態更新黑白名單,建立監督舉報平臺,嚴查嚴處在線教育機構違法違規行為,並通過多種渠道曝光,形成警示震懾,引導規範經營。

  讓技術更好賦能教育,還需進一步完善對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使用的監管。

  多位受訪專家建議,建立完善教育技術產品和服務的相關標準,規範在線教育應用場景,同時完善配套法規,確保在線教育機構用戶隱私不受侵犯。

  在線只是手段,核心還是育人。無論科技怎樣進步、時代如何發展,在線教育不能偏離「教育」二字,把好監管關的同時,更應把好教育質量關。

  對在線教育機構而言,守住教學課程的品質底線,不斷優化提升教育產品質量,才是贏得長遠發展的核心關鍵。對家長和學生而言,如何使用在線教育、是否選擇在線教育,取決於孩子自身的成長發展需要,不應過多受外界氛圍影響。

  同時,受訪專家建議,教育部門可加大線上教學資源供給。國家教育部門無論在師資力量上,還是教學內容的權威性準確性上,都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可整合相關優質教育資源,錄製覆蓋各年級各學科的線上課程,有效滿足學生課外在線學習需求。LW

刊於《瞭望》2021年第5期

瞭望新媒體,給你權威的新聞洞察力

總監製 | 史湘洲

監 制 | 潘燕

編 輯 | 唐朵朵

相關焦點

  • 教育性質越來越弱,資本性質越來越強,在線教育「虛火」旺
    在線教育「虛火」有多旺?來源:《瞭望》新聞周刊(ID:OutlookWeekly1981)   近日多家在線教育機構的宣傳廣告在社交平臺刷屏,同一位「老師」為它們打起了廣告,一會兒「教了一輩子小學數學」,一會兒「教了40年英語」。經查,這位「老師」實際是一名演員。  飛速發展的在線教育,在2020年被按下快進鍵。
  • 瞭望丨在線英語教育良莠不齊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趙琬微周暢胡浩吳振東「從我接觸到的在線英語教育公司來看,最大的問題在於外教資質與教學水平的審核,以及中方團隊教研體系的建設。」 正在上幼兒園的琪琪今年5歲半,已經在線學習英語一年半了。他媽媽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當時孩子剛滿4歲,這個學習平臺也剛剛起步,價格還算實惠,開始平均每節課80元,現在已經漲到120元了。 「我仔細看過平臺的課程體系,上課內容與國外幼兒園體系的教學框架比較一致。
  • 在線教育虛火:市場仍處早期 機構投資賭未來
    網易高級副總裁周楓也對騰訊科技指出,英語教育具備足夠熱度,這也是有道詞典布局在線教育的切入點。在線教育網站正受追捧。世紀佳緣創始人龔海燕(微博)創辦的91外教網日前獲網易資本投資。教育網站滬江網也獲千萬美元融資。多家上市教育機構也在積極布局。學而思今年以現金308萬美元收購一家第三方在線網絡平臺16.85%股份。這也與美國同行交相輝映。
  • 二手潮鞋交易電商虛火過旺
    近一段時間,網上球鞋轉賣持續火爆,「炒鞋」甚至成為一門生意,這也催生了一大批潮鞋鑑定交易電商,吸引了各路資本追捧。網際網路行業智庫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僅「毒APP」「nice」「識貨」三家潮鞋交易電商融資金額就高達10多億元人民幣,在電商創業融資的「資本寒冬」中儼然成為新的「風口」。
  • 在線教育需要以人為本而非以資為本
    日前,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發布文章《資本漩渦下的在線教育:資本大規模介入引發哪些問題?》,直指在線教育行業問題。疫情、長假、家長焦慮、資本尋求高回報機會等多重因素匯聚在一起,使得在線教育,尤其是在線培訓迅速獲得大量投資。  由於超過常態的資金投入,不少人發現,原來總被時尚商品佔據的廣告區位和時段現在已經被在線教育機構替代。
  • 瞭望丨我們需要怎樣的未來教育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劉苗苗    國際關係演變錯綜複雜、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社會生產生活方式變化越來越快    幫人應對變化的教育    《瞭望》:教育天然承擔著為國家未來發展培養人才的重任。在你眼中,新時代需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才?
  • 早教虛火旺,還需科學來降溫
    企查查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5月初,全國與「幼兒早期教育」相關的企業註冊量達3.7萬家,其中經營狀態是在業、存續的企業有3萬家。另一份業內報告稱,到2020年末,我國早幼教領域市場規模可達3000億元。早教火熱的背後既是年輕一代家長對子女教育前所未有的重視,也源於重視背後有經濟實力的支撐,有投入的意願,也有投入的資本。
  • 資本綁架在線教育
    換句話說,頭部在線教育機構的賺錢能力,比網際網路巨頭都強。馬克思在《資本論》說過:「如果有10%的利潤,資本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資本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資本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資本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雖然用這段話形容在線教育上稍顯誇張,但足以說明資本對它的青睞。
  • 少兒英語在線教育為何越來越火
    【環球時報記者 邢曉婧】中國少兒英語在線教育品牌層出不窮,中科院大數據挖掘與知識管理重點實驗室發布的《2017年中國在線少兒英語教育白皮書》顯示,目前中國國內在線少兒英語教育市場雖然僅經過4年發展期,但滲透率完成10%的突破,2018年中國在線教育市場規模有望衝破3000億元。
  • 2020教育行業:線上虛火線下爆雷、網際網路大廠搶市場
    猿輔導一年連獲三輪融資,獲投金額超過30億美元,火花思維也在今年相繼完成三輪融資,投資機構包括KKR領投,GGV紀源資本、金沙江創投、龍湖資本、紅杉資本中國基金、IDG資本等投資機構。在線教育虛火2月初,受疫情影響,停課不停學的要求讓全國中小學生在家上網課。
  • 伯樂視角 | 在線教育,不能變成資本的遊戲
    來源:信口說在線教育鏖戰至今,戰況逐漸膠著。雙師模式聚集了越來越多的頭部機構,學而思網校、猿輔導、跟誰學、作業幫、新東方在線都虎視眈眈。雙師讓少數名師資源能夠突破空間的限制,觸達更多的學生,輔導老師又能保持和學生的深度溝通,強化體驗,不論大班還是小班,都是在提高名師的生產力。1對1的模式也逐漸成熟。
  • 在線英語陷入市場火熱盈利難的困境?
    ,眾多的資金湧入在線教育的市場。這其中既有像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網易這樣的網際網路巨頭,也有像劉洪波的貴學教育這樣的機構選擇自主創業、單打獨鬥,還有像森馬服飾這樣的非教育行業的公司斥資億元進軍在線教育市場。  2014年部分在線教育機構的死去,一時之間竟有了「在線教育是虛火太旺」、「在線教育泡沫在2015年將會破滅」的言論。
  • 在線教育行業現在就像站在風口上的豬,飛得很高,體格卻比較虛
    來源 | 新華社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李松 陳燕 魏雨虹「名師、名校、名牌」,「定製服務」「個性化教育」,販賣焦慮、電話轟炸,在線教育忙著搶佔市場,實際教學質量卻堪憂「在線教育的長期健康發展需要更多的教育人而非投資人。」
  • 為什麼在線教育公司的廣告,越來越相似了?
    由於關注教育行業,微信的朋友圈開始經常推送在線教育公司的廣告。我每次都會點開看一下,於是算法開始推送更多的此類廣告,最近一段時間主流的幾家在線教育公司,幾乎都被推送了一遍。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公司的營銷廣告,越來越相似了?
  • 早教班「虛火旺」?看記者調查報導!
    隨著記者繼續探訪,早教班裡的「虛火」逐漸清晰起來。 1 早教班急於推銷,販賣焦慮 11月21日,長春大雪,三歲半的甜甜在熟悉的早教班金寶貝裡度過。這節課是拼圖課,她只花了5分鐘就拼好了一艘大船。
  • 歷史奇怪的螺旋現象,為什麼外族越來越強,中原王朝越來越弱
    在這五千年已知歷史中,我們發現從古至今,外族在一次次變強,中原王朝似乎變得越來越弱,越來越不堪一擊,造成這樣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從唐堯虞舜夏商周這幾個久遠的朝代記載中,四周蠻夷是臣服於中原王朝的,並沒有過攻陷都城的記載。恐怕唯一有過的,就是西周周幽王被犬戎攻破鎬京的事了。然而這件事的主導並不是犬戎,而是諸侯國。
  • 資本挾持下的在線教育:教育不在線,「授課」變「售課」?
    在線教育在新冠疫情「黑天鵝」爆發之後,成為資本爭相投資的熱門賽道,有幾個重要原因。目前市場上很多教育產品,內核大多是商業邏輯,教育的部分很少。 縱觀現在教育市場,各家的宣傳語趨同化非常嚴重,理念也頗為類似,提供的服務差別也越來越小。大家目前拼的都是業績,也就是流水,用戶,然後用這個數據去拿下一筆投資,真正把其他競爭對手打掉,才能真正發展教育,說白了,都是在解決活下去的問題。我想各大機構的掌門肯定都是懂教育的,但是如果真正按照教育的方法去做,恐怕很難取得很好的收益。
  • 入夏後,心火旺,區分「虛火」、「實火」,教你3招降降火
    入夏後,天氣越來越熱,人體在這個季節也是陽氣最旺的時候,在「內外夾攻」之下,「上火」是很正常的。而夏季,上火更容易在「心」上。心火旺分虛實,一種是虛火,另一種是實火。如何區分虛火和實火?1,虛火,又被稱為「陰虛火旺」。實際上,虛火併不是真的上火了,而是體內「陰消耗太多」,而顯得「陽比較多」,所以會出現反覆口腔潰瘍等虛火上升的表現。
  • 狂奔的在線教育,資本盛宴下的」浮與沉
    這讓在線教育再度成為了風口。 2019年6月在線教育用戶規模僅有2.32億,而到了2020年3月,其規模近乎翻了一番,達到了4.23億,佔網民整體的46.8%。同時在線教育的市場規模也從2019年的3468億元升至4858億元,同比大增40%。強勁的增長勢頭也讓在線教育獲得資本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