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東方金誠評級
作者:金融業務部 李柯瑩
自2019年12月中旬以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數量不斷增長,截至2020年2月17日14點30分,全國現存確診病例57842例,疑似病例7264例,死亡人數1772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成為我國自2003年後的又一次重大疫情。疫情對保險行業的影響主要集中在保險賠付和新單銷售兩個方面,新單銷售短期受挫在所難免,但疫情帶來的保險賠付較小。雖然疫情對保險行業短期保費收入負面影響較大,但車險、壽險、健康險等保費需求不會消失,而是受疫情影響而後移,疫情結束後將迎來反彈。此外,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將促使新品種健康保險產品的開發、且在居民感受到疾病對於健康威脅下增強的保險意識將轉化為新的購買力,健康險在疫情可控或結束後將迎來較大反彈。
1.需求端
疫情影響下代理人展業受阻,人身險新單銷售受挫在所難免,但受需求後移和保障意識提升影響,疫情緩解後保費增長將明顯反彈
我國人身險業務依賴於個險,即代理人銷售為人身險的第一大銷售渠道,而代理人業務拓展方式以面對面推銷為主。受新型冠狀病毒影響,春節假期延長、人際交往受限、多人在家隔離,代理人和客戶接觸受到明顯阻礙。從營銷員展業模式來看,營銷員獲客最主要的渠道是緣故,即身邊的熟人,緊隨其後的則是轉介紹渠道[1],上述獲客渠道展業與面談拜訪密不可分,因此受疫情影響較大。此外,各大保險公司代理人增員計劃、線下培訓將會延後,而且線上培訓不能替代線下培訓。上述因素對整體代理人出單和產能產生負面影響。
我國人身險保費第二大渠道為銀保渠道,多年來個險和銀保兩大業務渠道的合計保費貢獻佔比九成以上。2018年,我國個險渠道貢獻保費近60%,銀保渠道貢獻保費約30%。受疫情影響,銀行網點春節期間延遲開門、節後網點輪換開門,且受擔心傳染影響,客戶經理主動銷售保險意願及客戶交談意願均顯著下降,不利於銀保渠道產品的銷售。
雖有線上拓展模式緩解一定壓力,但線上拓展佔比較小,難阻新單下降。
參照2003年非典型肺炎(以下簡稱「非典」)期間保費收入走勢。非典顯現期限和本次疫情較為相似,亦是從2月開始逐步擴散。非典於5月中旬後明顯趨緩,7月疫情完全解除。非典疫情發展期間,單月保費同比增速放緩,疫情緩解後,受益於居民健康保險意識的提高和非典健康險產品的開發,健康險單月保費收入迎來迅速反彈,5月、6月和7月單月保費同比增長3.09、2.65和1.58倍,遠高於前後兩年同期水平及同年其他月份水平;同期壽險分別同比增長19.81%、48.74%和17.13%,壽險產品與非典關聯度不大,考慮到需求端後移僅6月增速反彈較高。
財險公司主要險種車險需求受疫情影響明顯後移,而貨物運輸險等其他多險種均受到負面影響,財險保費增速全年將保持較低水平
2003年非典期間,財險業務受影響較大的是航意險和貨物運輸險。受貨運流量的大幅減少,以流動貨物為風險標的的貨物運輸保險的業務量隨之下降;受航班取消影響,航意險大幅下降。但我國財險以為車險為主,航意險、貨運險僅佔很小比例。整體來看,非典時期財產險表現較為平穩,受影響較小。主要系2003年處於經濟向上周期中,且非典對北京、廣東外生產影響相對有限,2003年財產險業務全年增速 11.7%,與上年同期水平差異不大。
受疫情影響,新車購置基本後移,新車購置相關保險業務受到大幅負面影響;疫情期間,車險續保也受到負面影響。由於車險在財產險業務中佔比較高,約為七成,財險在疫情期間受到較大的負面影響。但車險需求不會消失,只會隨疫情變化而後移。
本次疫情病例分布全國,各地的延遲上班、封城、網格化管理等措施對全國經濟的短期負面影響較大,企業受疫情影響開工受限、物料受阻、盈利減少,使得企財險、貨物運輸險、工程保險、農業保險等多險種均受到負面影響,拖累財險全年增速,財險增速全年將保持較低水平。
整體來看,疫情對短期保單銷售產生較大負面影響,新單銷售受阻在所難免。但壽險需求、健康險需求和車險需求等不會消失,會隨疫情而後移;貨物運輸險等部分財險需求受疫情影響當期需求滅失且不會後移,使得2020年財險增速承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將促使新的健康保險的開發、且在居民感受到疾病對於健康及經濟基礎的威脅下,健康險在疫情可控或結束後將迎來較大反彈。此外,本次疫情有助於喚醒居民保險意識的覺醒,並將其轉化為保險購買需求,疫情中長期將促進保險行業健康平穩發展。
2.理賠端
納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保險責任的主要為醫療保險,醫療保險位於社會保險賠付之後,理賠壓力較小
能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理賠的險種並不多,主要為醫療保險。1月21日,國家醫保局就宣布對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患者採取特殊報銷政策。商業保險賠付在社會保險賠付之後,賠付的壓力很小。此外,近期龍頭保險公司為醫護人員捐贈部分醫療保險。因醫護人員數量有限,該部分賠付壓力也在可控範圍。
●第一,本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症屬於新型病種,不在各大保險公司已經銷售的重疾險的約定賠付責任中。
●第二,對於意外險,保險法中的意外是指受外來的、突發的、非本意的、非疾病使身體受到傷害的客觀事件,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亦不在賠付範圍內。
●第三,壽險單純保障身故和全殘,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全殘和身故比例很低,截至2020年2月14日中午12時,死亡人數為1381例,即使上述死亡人員均投保50萬保額壽險,且有相同人數落下全殘,賠付金額相較保險公司2019年1.29萬億元的總賠付金額很小。目前各大龍頭險企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實行實時理賠,理賠效率很高。從目前公開數據來看,各家的理賠金額很小。
保險公司勇於承擔社會責任,部分保險公司承諾客戶在保險責任擴展有效期間內,經醫院確診初次發生新冠肺炎,將按保額承擔一定比例賠付保險金。截至2月10日,已有45家保險公司宣布擴展部分保險產品責任。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售的500餘款保險產品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納入保障。但是,大部分重疾險拓展期限是有限制的,如部分重疾險拓展期限至至2020年4月或5月,意外險拓展期限基本為1年。整體來看,保險公司是在其承受範圍內,經過各項測算後對部分產品進行限定期限的新型肺炎保險責任擴展,賠付壓力是可控的。
3.償付能力和流動性:
行業償付能力充裕,抵禦風險能力較好,但疫情對部分險企流動性造成較大壓力
從償付能力來看,自2016年償二代實行以來,保險行業償付能力充足率一直處於高位。2019年三季度末,保險行業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46.5%,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35.2%,其中財險公司和人身險公司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277.4%和239.8%,保險公司充裕的償付能力有助於其較好的抵禦風險。一般來說,保險公司償付能力下降主要與業務擴張和盈利下滑相關。疫情期間,雖然保險公司盈利承壓,但業務收縮使得償付能力的壓力減輕。整體來看,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不會因疫情大幅下滑,且本身行業償付能力較高,具有一定的安全緩衝效應。
疫情期間,一是保險公司保費收入收縮,雖然大部分保險需求不會消失而是後移,但保費收入的流入延遲對保險公司流動性造成壓力;二是保險公司通過科技手段理賠服務效率提高,加速了賠付的現金流出;三是網際網路平臺銷售的保單存在分期付款現象,減少了保險公司當期保費流入。但對於續期保費收入佔比較高的龍頭保險公司,保險公司通常通過線上渠道實現續期保費的收取,面臨的流動性壓力較小。對於受疫情影響,當期保費收入流入大幅減少的保險公司,其在流動性方面將面臨考驗。尤其是部分資產驅動負債的人身險公司,主要通過銀保線下渠道銷售保險產品,疫情影響下不僅保費收入大幅減少,亦因銷售大量中短存續期產品面對較大的給付壓力,在上述因素影響下面臨的流動性壓力較大。
4.展望:
疫情倒逼險企加強線上營銷,提升科技賦能實力,保險公司分化將進一步加劇,線上科技渠道建設完善的保險公司優勢更為明顯
由於缺乏定價數據基礎,為了防止侵害消費者權益,銀保監會於2.15日新聞發布會上宣布禁止保險公司開發新型冠狀病毒單一責任產品。所以近期保險公司在產品端採取的主要措施為在一定時期內擴展部分險種的保險責任,將新型冠狀病毒理賠納入賠付。目前行業過半險企已擴展保險責任,龍頭險企中國人壽、中國平安、新華保險和中國太保拓展新型冠狀病毒保險責任涉及產品分別為31款、33款、17款和21款。隨著全國的逐步復工,保險公司將著手開發疫情相關新型產品,可能以附加險的形式存在。
疫情對保險行業尤其是壽險開門紅負面影響較大。上市險企近年來主動淡化開門紅效應,對開門紅依賴有所下降,但中小險企全年新單銷售依賴開門紅依然較為顯著。因此,此次疫情對中小壽險公司負面影響更為顯著。上市險企中,中國人壽開啟2020年開門紅時間較早、客戶儲備豐富,平安一直淡化開門紅效應,疫情對其影響相對有限。對於重拾銀保的新華保險和開門紅啟動較晚的中國太保和新華保險,此次影響相對較大。
當前各大公司主要的應對方式是將等由線下營銷轉為線上營銷,拓展微信、網頁等多渠道線上理賠,應用科技渠道提升理賠效率。目前來看龍頭保險公司、保險中介的APP、微信和網頁多支持意外險、壽險、重疾險、車險和家庭財產險等多品種保險產品。但專業的保險術語和複雜的保險合同在缺乏面談的情況下客戶的信任度難以提高,在此背景下,品牌效應顯著、線上渠道配套服務完善的保險公司在疫情期間銷售優勢更為明顯。
整體來看,疫情對保險行業短期保費收入負面影響較大,但車險、壽險、健康險等保費需求不會消失,疫情結束後將迎來反彈,且疫情將喚醒居民的健康保險意識。疫情緩解後,增強的保險的意識轉化為保險購買,有助於健康險實現較大的反彈。
產品、綜合服務和科技信息是保費增長的長期驅動力,對於續期保費佔比較高、線上渠道完善、代理人線上開展業務穩定的保險公司,疫情對其負面影響相對較小,疫情結束後也將率先修復。依賴銀保渠道等線下渠道的保險公司在疫情中將出現差異化表現,率先轉型線上、提升線上服務、開發適合市場需求的保險公司將脫穎而出,而應對疫情不及時的公司在新單承保、流動性等方面將面臨考驗。
註:[1]摘自《2018中國保險中介市場生態白皮書》
聲明:本文是東方金誠的研究性觀點,並非是某種決策的結論、建議等。本文引用的相關資料均為已公開信息,東方金誠進行了合理審慎地核查,但不應視為東方金誠對引用資料的真實性及完整性提供了保證。本文的著作權歸東方金誠所有,東方金誠保留一切與此相關的權利,任何機構和個人未經授權不得修改、複製、銷售和分發,引用必須註明來自東方金誠且不得篡改或歪曲。
審核:金融業務部
編輯:H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