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開學季,各大高校都在忙著籌備新生入學的各種事宜。同樣忙碌的還有清華四川能源網際網路研究院副院長劉毅,上周五剛結束的「菁蓉匯·校企雙進」清華大學專場活動上,劉毅代表研究院正式發布了「能源網際網路X計劃」,面向全球招募合作夥伴,而這項計劃的啟動也意味著成都校院地協同創新發展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
一座城市擁有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數量和質量,關係著這座城市的科研能力;而一座科研實力雄厚的城市,也必然高校林立,科研人員和學生數量眾多。根據全國首個以地級及副省級城市為評價單元的創新指數報告《中國區域創新指數報告(2019)》顯示,成都年度創新綜合指數位列全國第五。
位居前列的背後,科技的力量不容小覷。 作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抓手,成都圍繞建設西部科學城、構建產業生態圈,藉助省校合作大力集聚優質創新資源,堅持對內挖潛與對外開放相結合,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大學等國內17家知名高校籤訂戰略合作協議,依託全市66個產業功能區與哈爾濱工業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近80家高校達成校院企地合作項目,總投資額270億元;引入香港城市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8家域外知名高校在蓉設立研發機構;與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四川農業大學等8家在蓉「雙一流」高校合作共建8個環高校知識經濟圈,孵化高校師生創業企業近500家;積極推動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近20家在蓉高校出臺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400餘項職務科技成果完成確權。校院企地深度融合,正是成都實現「協同創新」的「獨門秘籍」。
內功:
從「搭平臺」到「聚機構」
高校系、中科系扎推一「核」的背後
沿天府大道一路向南,在興隆湖畔新經濟產業園A區5號樓坐落著成都科學城建成後迎來的首位「住客」——清華四川能源網際網路研究院。
六年前的八月,四川省和清華大學籤訂省校戰略合作協議,拉開四川省校戰略合作序幕。隨後,清華四川能源網際網路研究院作為首個高校科研院所落戶成都科學城。「四川有清潔能源資源優勢,成都有先進的制度設計,和能做事、做成事的平臺。」在劉毅看來,百年學府與未來之城的牽手源於一個共同的目標——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實現雙方共同發展。
從北京到成都,帶來的不僅是高校的名氣,還有實實在在的科技資源。落戶幾年來,清華四川能源網際網路研究院累計引進高層次研究團隊32個,承擔科研項目301項,凝練核心技術27項,申請高價值專利281件;推動95個項目在四川全省12個市州落地,近200個項目對外輻射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國家重大戰略發展區域。
作為西部科學城「一核四區」的重要之「核」,成都天府新區是成都深入推進校院地協同創新的一個樣本,從建區之時從零起步,到眼下將數十個高校系、中科系均招引而來收入「核」中,增長極和動力源的成型成勢正在加速形成。
在成都天府新區,諸如清華四川能源網際網路研究院這樣的校院地協同創新平臺如同雨後春筍,紛紛破土而出。記者了解到,全市目前已研和在研項目達300餘個,建成各類實驗室50個,僅在成都科學城,成都已先後建成落戶清華四川能源網際網路研究院、上海交大四川研究院、北航西部國際創新港、中科院成都分院及各類下設院所等40個校院地協同創新平臺。
「以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牽引,全力支持高校在蓉建設國家級創新平臺。」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成都正在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合作共建前沿醫學研究中心,借鑑「斯坦福+矽谷」合作模式與電子科大共建成電國際創新中心,並建設創新型生物大分子藥物研究所等國際研發平臺。川農大「西南作物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成都中醫大「西南特色中藥資源」2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通過科技部組織的專家論證。隨著校院地合作的不斷升級,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契機,成都還將和更多的省內外高校、國內外科研機構合作,不斷加強協同創新載體建設。
此外,以校院地協同創新平臺為代表,在培育本土科技型企業成長發展的同時,完善的創新載體也吸引著大量科技企業的到來,其中不乏商湯、雲從科技、安謀中國等獨角獸群。數據顯示,2019年,成都全市增加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036家,企業總數突破4100家,高新技術產業主營收入同比增長11%。
招式:
從「吸引來」到「留下來」
全市累計落戶的青年人才達35萬人
如果說創新是城市發展的第一動力,那麼人才便是支撐科技進步的第一資源。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誰擁有一流的創新人才,誰就擁有了科技創新的優勢和主導權。
栽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數據顯示,成都擁有國家、省、市級重點人才計劃2938人、頂尖團隊167個,全市累計落戶的青年人才達35萬人。在2019年,成都的全球人才競爭力指數在世界城市中排名第93位、超過深圳,本地高校應屆生留存率居全國第三,成為新一線城市中最受年輕人喜歡和中高端人才淨流入率最高的城市,更榮獲了「2019全國最佳引才城市獎」,並榮登《財富》雜誌「大學生和青年求職者吸引力城市」榜首。
一周前,2020年成都市科技活動周正式啟動,在蓉城科學之夜活動的現場,「誕生」於成都的光啟智能防疫頭盔與一大批科技戰「疫」成果並肩亮相。小小頭盔上,凝聚著青年人才的創新力,也彰顯著成都強力的人才驅動。
「從2014年落戶到現在,我們已經把多個技術版塊放在成都,今年還將啟動產業基地的建設工作。」光啟集團區域發展平臺總裁鄧一標告訴記者,參與頭盔技術研發的人員中,成都人才佔據大半,應用場景搭建中,春熙路等大型商圈首當其衝。良好的人才引進和服務政策,充分免去了科技人才的後顧之憂,讓他們可以專心投入研發生產。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以「城市合伙人」為核心理念,成都編制出臺《全市產業功能區創新能力提升行動計劃(2019-2021)》以及全面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的「18條政策措施」和人才新政等政策,制定深化校院企地深度融合工作方案,以產業功能區為載體創新市校合作模式。以人才為中心,建立目標導向的共建共管機制,探索校地共建園區管委會、合作成立園區管理公司,邀請高校科研人員到產業功能區擔任首席科學家、特聘顧問、科技特派員。同時,創新引才引資協同推進機制,推行「企業提需求、學校給編制、地方給支持」模式,協同引進高層次人才,促進科技人員在高校與園區雙向流動。
「在建設公園城市的同時,優越的教育、醫療、商業等生活配套,為企業吸引高端人才落戶提供了關鍵條件。」在電子科技大學校長曾勇看來,成都良好的引人、留人政策,不僅吸引著大量的「蓉漂」人才,更讓很多本地的高校畢業生選擇了「留下來」。「從數據上看,電子科大超過40%的畢業生選擇留在川內,以成都為主要工作區域。成都正成為人才匯聚之地、事業發展之地和價值實現之地。」
成果:
從「試驗場」到「生產線」
全市技術合同交易額達1152.4億元
專利授權達5.07萬件,有效發明專利達4.22萬件,技術合同交易額達1152.4億元……去年底,成都這份科技成果轉化「成績單」讓無數人眼前一亮。以改革激活創新主體,成都正在著力構建高效的創新成果轉化體系,讓一個又一個科技成果走出「試驗場」,走進「生產線」。
2017年6月26日,中國標準動車組「復興號」首次亮相京滬線,標誌著中國高鐵在國產化的道路上又跨出一大步。從「引進消化吸收」到自主創造,「復興號」的國產化率高達84%,其中CR400BF型動車組受回流系統中的關鍵零部件——軸端接地裝置,則是由西南交通大學教授戴光澤帶領團隊率先研發並實現大面積裝車運用。
「軸端接地裝置雖然很小,但它是高速動車組列車牽引系統中的關鍵組成部件,擔負著形成閉合迴路及旁路雷擊電流的重要任務,其可靠性將直接影響動車組的安全運行。」戴光澤自豪地表示,該研究成果打破了高速動車組接地裝置相關技術長期被國外壟斷的局面,目前,其定型產品已大批量裝車應用於時速350公裡中國標準動車組(復興號)、時速300公裡等級CRH380系列「和諧號」動車組等,有力保障了我國時速300公裡及以上速度等級高速動車組的安全、可靠運行。
創新成果的轉化不能僅僅依靠高校和科研院所本身,構建一個互利共生、高效協同、開放包容、宜業宜居的創新生態系統,需要為每一位科學家、企業家、投資人、創業者構築創新共同體,匯聚成與時代同發展、與城市共奮進的創新浪潮。這其中,通過「校企雙進」這一創新形式,可以有效串聯起科技創新生態鏈條上的一顆顆「明珠」。
據悉,圍繞全市「5+5+1」重點產業領域和66個產業功能區,採取「線上+線下」模式,推進高校創新平臺、科研團隊、科技成果與成都產業功能區、企業精準對接。截至今年6月,累計舉辦系列活動1149場,組織1400餘家企業走進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知名高校,邀請170餘名院士專家走進產業功能區,700餘家企業與高校達成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等合作項目1000餘項,金額超過16億元。
此外,利用在蓉重點高校及周邊區域,我是還精心布局打造環高校知識經濟圈,推動人才、資本、技術、知識多要素融合,建成科技成果轉化主承接區。其中「環川大知識經濟圈」「電子科大一校一帶」「環交大智慧城」「環成都中藥大學健康產業經濟圈」「環川農大知識經濟圈」等8個成果轉化區加快建設,引導多方投入近10億元,培育創新團隊480個,新增高校成果轉化項目790個,註冊科技型企業471家,創新賦能效果正逐漸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