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籤約北航 114億背後的「校院地協同創新範本」

2020-12-14 四川省人民政府

成都籤約北航 114億背後的「校院地協同創新範本」

  • 2016年09月04日 09時07分
  • 來源: 四川在線
  • 【字體:

  幾天前,成都科學城的入駐名單裡又多了一位新成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相距1700公裡的成都與北航,在校地協同創新之路上,實現了城際間的「零距離」。8月30日,成都市政府與北航籤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斥資114億元,成都與北航將建成「一體兩翼」的北航西部國際創新港。北航派出了最為強大的陣容,6位院士落戶成都科學城,每人負責一個領域的項目實施。

  大學的品質,決定城市的品位。人才的高度,很大程度決定了城市的高度。北航落戶成都,無疑是推動成都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和西部科技中心的一件大事,是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具體行動。

  成都與大學間的「校院地協同創新」,

  籤約北航只是其中一個縮影——

  56所高等院校、30餘家國家級科研機構、33名兩院院士,70萬名在校大學生……本就有著得天獨厚高校資源和創新力量的成都,不僅與在蓉高校協同創新,支持在蓉高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還注重全球高校院所資源的城市聚集,先後引入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等市外高校來蓉合作共建。

  加速校院地協同創新的步伐,打通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通道,這一系列的探索,正在加速成都創新創業環境的升級,也正在為成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中心,提供有力支撐。

  與在蓉高校協同創新

  讓大學品質提升城市品位

  曾任成都一家數碼公司副總裁的佟維,幾個月前辭職創業了。吸引他創業的契機,來自環交大菁蓉創業谷的開街。

  5月21日,位於金牛區的環交大菁蓉創業谷正式開街。佟維帶著自己開辦的創業咖啡館首批入駐。幾個月下來,佟維的這個創業孵化器已經相繼吸引了6家小微創新企業。

  環交大菁蓉創業谷,是金牛區和西南交通大學開展校地合作的核心項目之一。目前,包括佟維的創業咖啡館在內,已有包括孵化器和投資機構等在內的11家公司入駐創業谷。他們在創業的不同環節抱團發展,不斷放大聚集效應。

  合作與共建還在深化。2月26日,市政府與中國中車、西南交通大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三方將通過合作打通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通道。當日籤署的協議,成為支持市內高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第一單」。

  成都還與西南交通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四川大學、西南財經大學4所在蓉高校籤訂戰略合作協議,形成校地合作共建的「成都共識」——

  以西南交通大學為核心,市政府與西南交通大學籤署協議,合作建設軌道交通國家實驗室,在全國高校率先試點「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並構建成都軌道交通產業技術研究院和成都軌道交通產業發展聯盟;

  以電子科技大學為核心,成都高新區與電子科技大學共建「一校一帶」,共建合創空間、新型產業技術研究中心、電子信息產業園、創新創業學院、創新創業孵化基金,以「網際網路+」為核心共同打造「中國矽谷」;

  與西南財經大學共建世界一流大學,打造天府金融產業國際創新中心、環西財財經矽谷;

  與四川大學共建世界一流大學,探索共建新型校市合作創新平臺,共建集產業技術研究院,推動建設環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區,打造環川大創新創業「三帶四區一城」;

  與電子科技大學、成都信息工程大學、西南交通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合作,按照「研究院+產業園」模式,雙流區將引入與各高校關聯的新興電子信息、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產業等先導性戰略新興產業項目預計超過300個……

  打通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通道,持續升級的成都創新創業生態環境,正在成為城市未來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聚集全球高校院所資源

  他在成都找到了新矽谷

  近一段時間,潘思銘異常忙碌。他的「無線電能傳輸與電磁技術」正處於實現產品化的關鍵期。

  清華大學畢業的潘思銘曾在矽谷中一家世界500強企業工作了6年半,之前並沒來過成都。機緣巧合,清華四川能源網際網路研究院吸納項目團隊,潘思銘被優厚的條件和廣闊的前景吸引而來。「我想要回國創業時,就在尋找一個類似矽谷的地方,產業聚集、技術前沿、氛圍濃厚,很幸運的是,我找到了」。

  那類似矽谷的地方,正是成都科學城。

  正如史丹福大學與矽谷的珠聯璧合。成都科學城的拔地而起,也伴隨著匯聚高校創新創業的人才資源和科研力量。清華四川能源網際網路研究院是首個入駐成都科學城的項目。也是清華大學在西部第一個,更是唯一一個二級官方機構。

  這裡匯聚著人才、資金、項目,是一個自帶天使投資具有孵化器性質的研發平臺、產業孵化平臺和投資平臺。

  「目前整個研究院有6支項目團隊,就在前不久,研究院剛剛前往美國矽谷去招募項目團隊入駐。預計要增加到18到20個團隊。」清華四川能源網際網路研究院的辦公室副主任周翔宇說。

  「成都非常注重全球高校院所資源的城市聚集,這樣的戰略布局,格局很遠瞻。在這樣的思路下,清華大學與成都各類企業籤署技術合同也在持續上升,最近幾年已達到180餘項,這個數字還將持續擴大。」清華大學常務副校長程建平分析說。

  在成都科學城內,掛著「清華四川」牌子的大樓已拔地而起。2017年,這支團隊就將整體遷入。而剛剛與成都籤約的北航,很快也將成為清華的「鄰居」,北航西部國際創新港就將建在成都科學城內。

  在成都科學城內,除了北航和清華,還有6個校園地協同創新項目已確認被引進。其中包括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成都分院、中科院成都分院新園區、同濟大學創業谷西部基地、斯坦福天府研究院等。

  此外,成都各區(市)縣的校院地創新合作也全面開花。武漢大學西南研究院、武漢大學成都科技園、香港城市大學成都研究院、華中科大成都研究院……一個個優質項目正落地生根。

  鑄造成都 創新發展 新引擎

  探索校院地合作模式

  今年上半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成都天府新區俯瞰初具雛形的成都科學城時,曾提到,成都科學城要做新經濟核心區,新動能拓展區,打造四川發展新引擎。

  這一期望,很大程度是基於成都科學城的「科學」內涵。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高等學府的研究機構在這裡安營紮寨,政產學研用通道正在被打通。

  而成都校院地合作的探索,正是對打通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通道的探索,正是對於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和省委有關會議精神的貫徹落實,是首位城市重任的擔當。

  今年4月,成都正式發布《成都「創業天府」行動計劃2.0版》,提出打通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通道、厚植創新創業人才優勢、塑造「菁蓉匯」國際創業活動品牌等,加快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創新創業中心。

  而根據「創業天府」行動計劃2.0版,成都在6月14日出臺《促進國內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蓉轉移轉化若干政策措施》,明確提出「成都新十條」。「新十條」在全國首次提出實施科技成果所有權改革,支持在蓉高校院所開展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時鼓勵高校院所對既有職務科技成果進行分割確權,發明人可享有不低於70%的股權。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持續推動,成都「人才新政十條」也相應出爐,建立起「企業提需求+高校出編制+政府給支持」新型人才引進機制,面向全球招攬頂尖人才來蓉創新創業。同時,支持在蓉高校院所探索開展辦學自主權、崗位設置、職稱評聘、「雙肩挑」人員管理等配套改革,鼓勵科技人員為成果轉化兼職取酬、離崗創業。

  成都校院地合作的模式,引起了中央媒體的關注。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經濟半小時》兩個名牌欄目,分別以《全面深化改革進行時:西南交大的「小崗村試驗」》和《科技成果確權 自主創新提速》為題,報導成都高校積極探索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讓更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探索。如今100餘位高校院所科技人員帶成果、帶技術創(領)辦企業,科技成果在蓉轉移轉化達900餘項。

  按照中央「十三五」規劃建議,引導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已經成為中央的政策方向。成都對校院地協同創新的種種探索,正是對中央交辦的改革試驗任務的落實,也正是對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區域創新創業中心的有力保障。(記者 王垚)

責任編輯: 劉洋

相關焦點

  • 成都深入推進校院地協同創新,「協同」背後如何「破牆」和「轉化」?
    同樣忙碌的還有清華四川能源網際網路研究院副院長劉毅,在上周五剛結束的「菁蓉匯·校企雙進」清華大學專場活動上,劉毅代表研究院正式發布了「能源網際網路X計劃」,面向全球招募合作夥伴,而這項計劃的啟動也意味著成都校院地協同創新發展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一座城市擁有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數量和質量,關係著這座城市的科研能力;而一座科研實力雄厚的城市,也必然高校林立,科研人員和學生數量眾多。
  • 成都深入推進校院地協同
    在近日舉辦的「菁蓉匯·校企雙進」清華大學專場活動上,清華四川能源網際網路研究院副院長劉毅代表研究院正式發布了「能源網際網路X計劃」,面向全球招募合作夥伴,而這項計劃的啟動也意味著成都校院地協同創新發展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六年前的八月,四川省和清華大學籤訂省校戰略合作協議,拉開四川省校戰略合作序幕。
  • 成都深入推進校院地協同「協同」背後如何「破牆」和「轉化」?
    同樣忙碌的還有清華四川能源網際網路研究院副院長劉毅,上周五剛結束的「菁蓉匯·校企雙進」清華大學專場活動上,劉毅代表研究院正式發布了「能源網際網路X計劃」,面向全球招募合作夥伴,而這項計劃的啟動也意味著成都校院地協同創新發展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
  • 成都深入推進校院地協同 「協同」背後如何「破牆」和「轉化」?
    同樣忙碌的還有清華四川能源網際網路研究院副院長劉毅,上周五剛結束的「菁蓉匯·校企雙進」清華大學專場活動上,劉毅代表研究院正式發布了「能源網際網路X計劃」,面向全球招募合作夥伴,而這項計劃的啟動也意味著成都校院地協同創新發展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 一座城市擁有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數量和質量,關係著這座城市的科研能力;而一座科研實力雄厚的城市,也必然高校林立,科研人員和學生數量眾多。
  • 成都:「協同」背後如何「破牆」和「轉化」?
    在上周五剛結束的「菁蓉匯·校企雙進」清華大學專場活動上,劉毅代表研究院正式發布了「能源網際網路X計劃」,面向全球招募合作夥伴,而這項計劃的啟動也意味著成都校院地協同創新發展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一座城市擁有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數量和質量,關係著這座城市的科研能力;而一座科研實力雄厚的城市,也必然高校林立,科研人員和學生數量眾多。
  • 校院企地深度融合 成都「協同」背後的故事
    原標題:成都 「協同」背後的故事清華四川能源網際網路研究院根據《中國區域創新指數報告(2019)》顯示,成都年度創新綜合指數位列全國第五。位居前列的背後,科技的力量不容小覷。校院企地深度融合,正是成都實現「協同創新」的「獨門秘籍」。內功從「搭平臺」到「聚機構」高校系、中科系扎堆一「核」的背後作為西部(成都)科學城「一核四區」的重要之「核」,成都科學城是成都深入推進校院地協同創新的一個樣本,從初建之時從零起步,到眼下將數十個高校系、中科系招引而來收入「核」中。
  • 成都如何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深化校地合作 做強...
    11月24日,北航成都創新研究院一期園區在成都天府新區正式啟用。啟用的園區包含北航成都創新研究院、北航成都創新科技園、北航成都人才培養基地等,將用於開展以航空航天為背景的大數據、先進材料與製造、先進飛行器及動力等方面的科學研究、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
  • 50位博士籤約!今天,北航杭州創新研究院「迎新」~
    今天上午,在第三屆杭州濱江國際人才節「北航日」活動上,線上線下共50位博士在籤約書上簽字,許下科技創新的「家國夢」,成為北航杭州創新研究院的「新引擎」,這也是以一流平臺吸引一流人才的重要落筆。91年出生的張泊宇博士就是籤約代表之一,選擇留在高新區(濱江),就是看中了「這裡鼓勵創新的雙創氛圍。」計算機專業的他,主攻方向是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
  • 「天府新區樣本」:解碼高質量發展背後的秘訣
    2019年1—7月,天府新區已籤約引進重大產業項目78個、協議總投資近3000億元;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保持兩位數增長。作為擔負國家戰略的重大平臺、治蜀興川的「百年大計」和成都大城崛起的重要支撐,天府新區將進一步聚焦、進一步淬鍊,找準深入推進「二次創業」的著力點。
  • 西南大學豐都產學研協同創新中心正式籤約
    人民網重慶1月4日電 2020年12月30日,西南大學食品科學學院與豐都縣籤訂「西南大學豐都產學研協同創新中心」合作協議。雙方將發揮各自優勢,「圍繞豐都打造食品加工產業集群」,建立長期的、多形式、多層次的產學研合作關係,共同構建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推進技術合作,努力實現「校企合作、產學雙贏」。
  • 投桃報李,重大去成都,川大來重慶,共同推動西部科創中心建設
    按照重慶市與四川大學合作協議,雙方將在開展戰略決策諮詢、提供智庫支持、加強學科建設、推動人才交流與培養、共建市校協同創新載體、支持科研平臺建設等方面開展務實合作。而根據四川省與重慶大學的合作協議,雙方將在戰略決策諮詢、科技創新、教育文化、人才交流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
  • 總投資484.1億元 82個新經濟項目集中簽約成都
    昨日,成都新經濟招商引資集中簽約活動在成都天府新區舉行。本次籤約項目共計82個,計劃投資總額484.1億元,多個高能級企業、隱形冠軍等落地成都相關產業功能區,為成都產業生態圈打造和產業功能區建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撐。
  • 成都「兩區一城」協同發展 一大批重點項目順利推進
    前不久,成都東部新區空港大道一期高架橋416片預製箱梁全部架設完畢,這標誌著進出成都天府國際機場的北端主線高架橋貫通,未來投運後將成為「兩區一城」協同發展的重要「保障線」。  「兩區一城」涵蓋了成都最具活力和最有潛力的重點發展區域。
  • 成都「南拓」打造創新產業 建設現代化都市圈
    以成都和重慶為代表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被認為是西部經濟腹地和戰略後方,以全國1.9%的國土面積,承載了全國6.9%的常住人口,創造了全國6.3%的經濟總量。一些觀點表示,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和京津冀協同發展先後上升成為國家戰略之後,以「成渝雙城經濟圈」為核心的成渝地區,應該形成帶動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第四極」。
  • 成渝地區學前教育協同創新發展聯盟在成都成立
    8月6日,「成渝地區學前教育協同創新發展聯盟成立大會暨成渝雙城經濟圈學前教育協同創新發展首屆論壇」在成都市溫江區成功舉行。,就辦好學前教育,實現幼有所育,在全力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教育協同發展背景下,以成都師範學院與重慶第二師範學院作為秘書長單位,牽頭攜手成渝兩地各兄弟院校、中職學校、地市州(區市縣)教育行政部門和幼教集團(幼兒園)及社會公益組織,組建成渝地區學前教育協同創新發展聯盟,是進一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關於加強學前教育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促進政府、地方、高校和幼兒園的「四位一體」的校地合作,開啟成渝兩地學前教育協同創新發展新的歷史篇章
  • 國科大成都學院已完成坑基工程,預計2021年建設完成
    四川在線記者 鄧翔灃 任鴻「中國科學院大學成都學院預計在2021年年建設完成,2022年投用。」8月21日,四川省校戰略合作工作推進會參會代表來到在建的中國科學院大學成都學院。記者在現場獲悉,目前該學院建設已完成基坑工程。推動院校整體搬遷落地是天府新區在校院地合作模式方面的一創新嘗試。隨著中 科院在蓉單位整體遷建至天府新區,將形成中科院系列項目連片聚集發展的良好局面。
  • 光大銀行與亞信科技(成都)有限公司籤約建設網絡安全聯合創新實驗室
    近日,中國光大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光大銀行)與亞信科技(成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亞信)正式籤約,成立「光大銀行-亞信網絡安全聯合創新實驗室」。  中國光大銀行副行長楊兵兵,亞信聯合創始人、寬帶資本董事長田溯寧等出席並見證合作框架協議籤約儀式。
  • 北大醫學&哈藥集團|核酸藥物協同創新實驗室籤約成立
    央廣網哈爾濱12月31日消息(記者馮志遠 通訊員張野默)12月30日,哈藥(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哈藥北京」)與北京大學醫學部(以下簡稱「北醫」)本著友好誠信、風險共擔和共同發展的原則達成共識,成立「北大醫學·哈藥核酸藥物協同創新實驗室」(以下簡稱「協同創新實驗室」),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