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品質,決定城市的品位。人才的高度,很大程度決定了城市的高度。北航落戶成都,無疑是推動成都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和西部科技中心的一件大事,是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具體行動。
成都與大學間的「校院地協同創新」,
籤約北航只是其中一個縮影——
56所高等院校、30餘家國家級科研機構、33名兩院院士,70萬名在校大學生……本就有著得天獨厚高校資源和創新力量的成都,不僅與在蓉高校協同創新,支持在蓉高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還注重全球高校院所資源的城市聚集,先後引入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等市外高校來蓉合作共建。
加速校院地協同創新的步伐,打通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通道,這一系列的探索,正在加速成都創新創業環境的升級,也正在為成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中心,提供有力支撐。
與在蓉高校協同創新
讓大學品質提升城市品位
曾任成都一家數碼公司副總裁的佟維,幾個月前辭職創業了。吸引他創業的契機,來自環交大菁蓉創業谷的開街。
5月21日,位於金牛區的環交大菁蓉創業谷正式開街。佟維帶著自己開辦的創業咖啡館首批入駐。幾個月下來,佟維的這個創業孵化器已經相繼吸引了6家小微創新企業。
環交大菁蓉創業谷,是金牛區和西南交通大學開展校地合作的核心項目之一。目前,包括佟維的創業咖啡館在內,已有包括孵化器和投資機構等在內的11家公司入駐創業谷。他們在創業的不同環節抱團發展,不斷放大聚集效應。
合作與共建還在深化。2月26日,市政府與中國中車、西南交通大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三方將通過合作打通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通道。當日籤署的協議,成為支持市內高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第一單」。
成都還與西南交通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四川大學、西南財經大學4所在蓉高校籤訂戰略合作協議,形成校地合作共建的「成都共識」——
以西南交通大學為核心,市政府與西南交通大學籤署協議,合作建設軌道交通國家實驗室,在全國高校率先試點「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並構建成都軌道交通產業技術研究院和成都軌道交通產業發展聯盟;
以電子科技大學為核心,成都高新區與電子科技大學共建「一校一帶」,共建合創空間、新型產業技術研究中心、電子信息產業園、創新創業學院、創新創業孵化基金,以「網際網路+」為核心共同打造「中國矽谷」;
與西南財經大學共建世界一流大學,打造天府金融產業國際創新中心、環西財財經矽谷;
與四川大學共建世界一流大學,探索共建新型校市合作創新平臺,共建集產業技術研究院,推動建設環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區,打造環川大創新創業「三帶四區一城」;
與電子科技大學、成都信息工程大學、西南交通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合作,按照「研究院+產業園」模式,雙流區將引入與各高校關聯的新興電子信息、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產業等先導性戰略新興產業項目預計超過300個……
打通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通道,持續升級的成都創新創業生態環境,正在成為城市未來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聚集全球高校院所資源
他在成都找到了新矽谷
近一段時間,潘思銘異常忙碌。他的「無線電能傳輸與電磁技術」正處於實現產品化的關鍵期。
清華大學畢業的潘思銘曾在矽谷中一家世界500強企業工作了6年半,之前並沒來過成都。機緣巧合,清華四川能源網際網路研究院吸納項目團隊,潘思銘被優厚的條件和廣闊的前景吸引而來。「我想要回國創業時,就在尋找一個類似矽谷的地方,產業聚集、技術前沿、氛圍濃厚,很幸運的是,我找到了」。
那類似矽谷的地方,正是成都科學城。
正如史丹福大學與矽谷的珠聯璧合。成都科學城的拔地而起,也伴隨著匯聚高校創新創業的人才資源和科研力量。清華四川能源網際網路研究院是首個入駐成都科學城的項目。也是清華大學在西部第一個,更是唯一一個二級官方機構。
這裡匯聚著人才、資金、項目,是一個自帶天使投資具有孵化器性質的研發平臺、產業孵化平臺和投資平臺。
「目前整個研究院有6支項目團隊,就在前不久,研究院剛剛前往美國矽谷去招募項目團隊入駐。預計要增加到18到20個團隊。」清華四川能源網際網路研究院的辦公室副主任周翔宇說。
「成都非常注重全球高校院所資源的城市聚集,這樣的戰略布局,格局很遠瞻。在這樣的思路下,清華大學與成都各類企業籤署技術合同也在持續上升,最近幾年已達到180餘項,這個數字還將持續擴大。」清華大學常務副校長程建平分析說。
在成都科學城內,掛著「清華四川」牌子的大樓已拔地而起。2017年,這支團隊就將整體遷入。而剛剛與成都籤約的北航,很快也將成為清華的「鄰居」,北航西部國際創新港就將建在成都科學城內。
在成都科學城內,除了北航和清華,還有6個校園地協同創新項目已確認被引進。其中包括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成都分院、中科院成都分院新園區、同濟大學創業谷西部基地、斯坦福天府研究院等。
此外,成都各區(市)縣的校院地創新合作也全面開花。武漢大學西南研究院、武漢大學成都科技園、香港城市大學成都研究院、華中科大成都研究院……一個個優質項目正落地生根。
鑄造成都 創新發展 新引擎
探索校院地合作模式
今年上半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成都天府新區俯瞰初具雛形的成都科學城時,曾提到,成都科學城要做新經濟核心區,新動能拓展區,打造四川發展新引擎。
這一期望,很大程度是基於成都科學城的「科學」內涵。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高等學府的研究機構在這裡安營紮寨,政產學研用通道正在被打通。
而成都校院地合作的探索,正是對打通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通道的探索,正是對於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和省委有關會議精神的貫徹落實,是首位城市重任的擔當。
今年4月,成都正式發布《成都「創業天府」行動計劃2.0版》,提出打通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通道、厚植創新創業人才優勢、塑造「菁蓉匯」國際創業活動品牌等,加快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創新創業中心。
而根據「創業天府」行動計劃2.0版,成都在6月14日出臺《促進國內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蓉轉移轉化若干政策措施》,明確提出「成都新十條」。「新十條」在全國首次提出實施科技成果所有權改革,支持在蓉高校院所開展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時鼓勵高校院所對既有職務科技成果進行分割確權,發明人可享有不低於70%的股權。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持續推動,成都「人才新政十條」也相應出爐,建立起「企業提需求+高校出編制+政府給支持」新型人才引進機制,面向全球招攬頂尖人才來蓉創新創業。同時,支持在蓉高校院所探索開展辦學自主權、崗位設置、職稱評聘、「雙肩挑」人員管理等配套改革,鼓勵科技人員為成果轉化兼職取酬、離崗創業。
成都校院地合作的模式,引起了中央媒體的關注。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經濟半小時》兩個名牌欄目,分別以《全面深化改革進行時:西南交大的「小崗村試驗」》和《科技成果確權 自主創新提速》為題,報導成都高校積極探索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讓更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探索。如今100餘位高校院所科技人員帶成果、帶技術創(領)辦企業,科技成果在蓉轉移轉化達900餘項。
按照中央「十三五」規劃建議,引導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已經成為中央的政策方向。成都對校院地協同創新的種種探索,正是對中央交辦的改革試驗任務的落實,也正是對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區域創新創業中心的有力保障。(記者 王垚)
責任編輯: 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