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如何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深化校地合作 做強...

2020-12-27 上遊新聞

11月24日,北航成都創新研究院一期園區在成都天府新區正式啟用。啟用的園區包含北航成都創新研究院、北航成都創新科技園、北航成都人才培養基地等,將用於開展以航空航天為背景的大數據、先進材料與製造、先進飛行器及動力等方面的科學研究、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

無獨有偶,11月25日,成都又與上海交通大學籤署系列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建上海交大天府科技園、上海交大成都先進推進技術研究中心等一批高能級平臺和項目。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麵塑造發展新優勢。《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更是作出明確部署,推動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成渝兩地共建中國西部科學城。

搶抓戰略機遇,全面落實國家重大戰略部署,成都提出以「一核四區」建設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而深化校院企地合作、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則是其中重要抓手和關鍵之舉。

高校和科研院所,一直被業內稱之為「創新引擎」。據不完全統計,成都已成功與清華、北大、上海交大、四川大學、電子科大等10餘所知名高校達成相關合作協議,並形成具體合作項目和載體。

成都正以創新引領,通過不斷深化校地合作,全力做強創新引擎,著力構建策源牽引、彈性適應的動能體系,加速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堅持創新核心地位:創新綜合指數排名全國領先

雙腿癱瘓,只能與輪椅相伴的人有了站起來的機會。電子科大成功研發出了一款外骨骼機器人設備,穿上它,殘疾人也能通過發布指令讓自己站立、行走。

目前,國內有多位截肢或是下半身癱瘓的患者,通過穿戴電子科大所研發的外骨骼機器人成功站立行走。該機器人採用航空用鋁金屬材料,配有7個感測器,使用者的腰部、胸部、腹部與腿部等部位需穿戴機器人設備,將拐杖套於雙手臂上,並穿配上幫助行走的智能鞋。

行動時,位於患者腰部的傳感器將通過偵測患者上肢傾斜度感知患者的運動意圖,並將訊息傳送至電腦系統,該系統則向外骨骼機器人傳達指令,使機器人開始運轉並輔助患者在拐杖的幫助下完成行走運動。

據介紹,第四代外骨骼機器人將能夠幫助患者上下樓梯。而第五代外骨骼機器人則專注於T6以上部位損傷的患者行走,且患者將透過大腦意識對機器人下達指令,更加快速地完成行走動作,在發展上又將加速邁進一大步。

值得一提的是,這款外骨骼機器人設備,就是成都與電子科大深化校地合作,成功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的縮影。

據了解,早在2015年,成都高新區就與電子科技大學深入實施「一校一帶」行動計劃,參照「斯坦福 矽谷」發展模式,打造培育基地、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四級業態,以共建共管共享模式,建設環電子科技大學知識經濟圈。

目前,電子科大「一校一帶」行動計劃建設成效初顯。高新-成電合創空間、「一校一帶」培育基地已建設完成,入駐科研團隊170餘個、創業公司50餘家,已成功轉化北鬥導航晶片、外骨骼機器人設備等各類科技成果50餘項。

數據顯示,通過校地合作,全市目前擁有已研和在研項目達300餘個,建成各類實驗室50個,僅在成都科學城,已引進17個國家級技術創新平臺和41個校院地協同創新項目。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與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聯合研創的《中國區域創新指數報告(2019)》顯示,在2019年全國區域創新綜合指數排名中,成都排名全國第五,在西部地區87個創新元中,成都創新綜合指數排名首位。

建立互利共贏模式:構建校地合作的利益共同體

為什麼成都能成功與這麼多省內外高校達成校地合作?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成都堅持政府主導、市場主體、商業化邏輯,建立起「研發在高校、轉化在城市」的協同合作、互利共贏模式,構建起校地合作的利益共同體。

以高新區為例,在與高校的合作中,強化頂層設計,深入推進校地合作落地落實,探索形成校地合作「事業合伙人」的全新模式,通過雙方優質資源整合和成果確權分享的方式,將政府與大學建成利益共同體,實現共建、共管、共享、共服務。

「共建」即政府建載體,高校引團隊;「共管」指雙方共同設立工作小組,負責工作整體設計、戰略規劃、協調推進,並共同成立學術委員會,負責入駐項目的導入標準、項目篩選、團隊引入、考核評估等工作;「共享」即全國範圍首創政府和高校合作「以支持換期權」的創新模式,實現高校獲得發展資金投入、政府獲得成果轉化收益期權、高校教師打通創業通路的三贏;「共服務」即雙方構建「專業局 專業運營公司 專家聯合會 專業基金 專業中介」的服務團隊,共同為入駐項目提供從創業到孵化研發再到加速階段的全生命周期全方位服務,助推科研成果就地轉化。

溫江區則積極探索實踐「一個腦袋兩隻手」協同創新模式,結合高校院所的創智之腦、政府的引導之手和企業的市場之手,推動校院企與產業園區深度融合,成功與上海交大、電子科大等16所知名高校達成合作協議,建成成都石墨烯應用產業技術研究院等3家新型研發機構、完成創新藥物研發平臺等2個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共引進80餘家高校校友企業落地溫江。

目前,溫江區依託環川農大、中醫大、西南財大三大知識經濟圈,聚焦三醫研發小鎮和新創智中心,已形成了「三圈一核一中心」的協同創新空間布局,以項目為抓手,共建產業園區、共孵科技企業、共育創新人才、共組產業基金,推動校院企與產業園區深度融合,通過發展共同體、利益共同體,促進更多高校院所科技創新成果在溫江轉移轉化、落地生根。

除此之外,記者還了解到,成都與四川大學、電子科大聯合打造的前沿科學中心及大科學裝置、新一代信息技術國家級實驗室、國家集成攻關大平臺、國際一流教育園區等項目均將落戶未來科技城,為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建設注入強勁的科技創新力量;在全國首次運用「撥改投」模式,與四川大學共建前沿醫學中心,已入駐高水平研究團隊22個;與清華大學三維混合現實研究中心籤約,在成都高新區投資建設清華大學三維混合現實研究中心(成都)產業技術研究院,推動成都高新區人工智慧、MR及其相關產業快速發展。

▲成都與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聯合打造的前沿科學中心及大科學裝置、新一代信息技術國家級實驗室等項目均將落戶未來科技城,圖為未來科技城效果圖。本報資料圖片

營造良好政策環境:讓更多科技成果實現產業化

大學因城市而興,城市因大學而盛。

專家指出,地方政府努力推動校地合作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將高校的科研優勢轉化為地方的創新資源,從而形成完整的創新鏈並推動地方產業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而這,也就要求地方提供良好政策環境,以促進更多科技成果轉化。

著力打通體制堵點,持續深化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改革,為高校院所「放權鬆綁」,讓有作為、有貢獻的科研人員「名利雙收」。成都著力打通過程斷點,培育一批高層次科技服務機構,鼓勵高校院所開放創新資源,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新型研發機構和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推動技術轉移市場化專業化發展,讓更多的科技成果從「書架」搬上「貨架」。

聚焦於把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最先一公裡」和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市場化應用的「最後一公裡」打通,成都在全國率先開展「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率先在國內開展技術經紀職稱評定,讓「躺在」高校院所實驗室裡的科研成果,加速走向生產線。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經驗更是在全國8個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複製推廣。

圍繞成都市「5 5 1」重點產業領域和66個產業功能區,制定印發了《2019年「校企雙進」系列活動工作方案》,策劃、組織開展了「企業家進校園」「科學家進園區」「百校千企大對接」三大系列活動1149場(次),促進700餘家企業與高校院所達成成果轉化、技術開發合作項目983項。

在此前召開的成都市科技創新大會上,成都還發布了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18條」,從載體建設、主體培育、人才激勵、環境營造等方面推出18條創新舉措,綜合運用搭平臺、給機會、給資助、建機制等措施,全力激發和釋放高校、院所、企業、人才等各類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加速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

「成都不僅是休閒之都,也是進一步推動科技創新的典型城市,將建設成為科技前沿城市。」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院長李為民認為,成都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機制,將為成都科技創新發展注入強心針,將進一步增強成都對全球高層次創新人才和創新企業的吸引力。「這也將激勵成都各類科技型企業、科研機構等創新主體,激發創新活力。最終,通過氛圍的營造、創新文化的形成,將讓成都科技創新再上新臺階。」

原標題:成都如何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深化校地合作 做強創新引擎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再添「動力源」,成都與上海交大、西南交大籤署...
    成都歷來高度重視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在上周召開的成都市科技創新大會上,成都再次強調要努力營造最具活力的創新生態系統,支持高校院所建設最前沿的科研平臺,持續深化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改革,為高校院所「放權鬆綁」,讓有作為、有貢獻的科研人員「名利雙收」,助力科研人員勇攀科技高峰,追求真理、服務國家、造福人民、成就夢想,為民族復興、為城市發展貢獻更大力量。
  • ...丨喚醒沉睡科技成果,綿陽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同時,兩用技術交易中心通過開展院地合作和深挖綿陽「科技富礦」,為企業牽線搭橋,提供技術支撐。得益於此,偉博科技與綿陽當地科研院所、技術人才「聯姻」成功,相關電子信息技術專家加入後,不到一年時間在產業化上取得突破,震源激發成功率由不穩定提升至100%。
  • 海澱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金融科技創新中心,用科技創新勾勒金融...
    探索建設國際信息產業和數字貿易港,「1+N」引領產業集群發展。強化智慧財產權運用和保護,先行先試技術轉讓所得稅優惠政策。打造全球創業投資中心,做實做強「海澱創新基金系」。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金融科技創新中心,用科技創新勾勒金融服務新形態。利用外資規模,2020年預計實現55億美元,2021年達到60億美元。進出口總額保持平穩增長。
  • 深化校地合作 助推法治政府建設——南充市與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
    研討會上,南充市司法局與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籤署了法治政府建設評估協議,聽取了我市法治政府建設情況及評估工作開展以來的主要做法和取得成果成效介紹,與會專家結合研究領域,圍繞如何確保符合示範創建指標要求、如何針對性做好申報工作、如何發揮法治在推進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作用、如何更好做實法治評估、如何更好服務中心大局、如何針對各個縣(市、區)短板弱項開展評估等方面展開討論
  • 你好2021|創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重慶兩江協同創新區...
    1月1日,記者在兩江協同創新區現場看到,儘管是寒冬,儘管在假期,北理工重慶創新中心、聯合產業孵化基地、日月同輝創新館等各大科創平臺仍在緊張施工,一派熱火朝天的場景。聯合產業孵化基地作為兩江協同創新區首個聚集多個高校創新平臺的物理載體,佔地面積約170畝、建築規模約22萬平方。
  • 成都籤約北航 114億背後的「校院地協同創新範本」
    北航落戶成都,無疑是推動成都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和西部科技中心的一件大事,是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具體行動。  加速校院地協同創新的步伐,打通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通道,這一系列的探索,正在加速成都創新創業環境的升級,也正在為成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中心,提供有力支撐。  與在蓉高校協同創新  讓大學品質提升城市品位  曾任成都一家數碼公司副總裁的佟維,幾個月前辭職創業了。吸引他創業的契機,來自環交大菁蓉創業谷的開街。
  • 攜手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創中心 首屆川渝科技學術大會上,川渝...
    12月10日,在首屆川渝科技學術大會上,優秀論文一等獎獲獎作者代表領獎。記者 張錦輝 攝/視覺重慶12月10日,首屆川渝科技學術大會在成都舉行。作為川渝兩地的綜合性、跨學科、開放性科技學術盛會,此次大會促進川渝兩地學術繁榮和科技創新,為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貢獻力量。記者在現場採訪發現,不少川渝高校的科技工作者已有合作成果,未來還會有更多合作。
  • 科技創新中心怎麼建? 跳起摸高,目標是「有國際影響力」
    合作共建如何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明確了目標和方向。具體怎麼落實?7月13日,在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解讀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精神新聞發布會上,省科技廳副廳長田雲輝從「時間表」、空間布局、核心載體等多維度切入介紹「怎麼幹」。會後,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也給記者作了補充介紹。
  • 「兩極一廊多點」 成渝高新區勾勒科技創新中心「微笑弧線」
    成都高新區成渝科創走廊供應圖示意圖 今年年初,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要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明確建設「全國影響力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場所」。在雙城經濟圈內,已經肩負高質量發展和改革創新「天職」的國家高新區——重慶高新區和成都高新區,「雙區聯動」如何為雙城經濟圈內一個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提供支持和指導?
  • 北京2020年將初步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原標題:初步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本報記者 和冠欣攝   本報記者 張航   《北京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重點任務2020年工作方案》日前正式印發,部署實施223項工作任務和重點項目,「初步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成為目標,明確提出北京要探索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科技支撐體系和能力建設。
  • 四川: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
    新華社成都12月7日電(記者陳健)記者7日從中共四川省委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近日舉行的四川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四川省委關於制定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 成都市與上海交大籤署系列合作協議 高校「朋友圈」再擴大
    雙方將共建上海交大天府科技園、上海交大(成都)研究生培養基地、上海交通大學成都先進推進技術研究中心和高端數控制造裝備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級平臺和項目,著力提升創新策源能力,深化校地協同合作,助力成都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細數這些項目,籤約內容很關鍵。
  • 深化校地合作,攜手實踐育人——2020年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思政實踐課...
    見證新區活力,樹立實幹精神江北新區是全國第13個國家級新區,同時是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南京片區所在地,是新時代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近年來,新區聚力聚焦打造創新策源地、建設江北新主城和構建「兩城一中心」新興產業地標,科技創新、經濟發展迸發出強勁的活力。
  • 旌陽:攜手四川大學深化校地合作
    近日,四川大學與旌陽區產學研合作對接會在德陽召開。會上,德陽市華建機械設備公司與四川大學籤署了「工業機器人在汽輪機隔板焊接上的應用項目」合作協議。據悉,此次會議由四川大學與旌陽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四川大學德陽產業技術研究院、旌陽區經濟科技和信息化局、旌陽區工商業聯合會、旌陽區機械製造同業商會承辦。 通過此次對接會,進一步深化了旌陽區與四川大學的校地合作關係,為本地企業與高校對接交流搭建了溝通平臺。
  • 成都高新區借力業界共治 推動成渝雙城經濟圈醫藥產業融合發展
    成渝「業界共治」 推動醫藥產業融合發展今年1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
  • 深化校地合作,攜手實踐育人——2020年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思政實踐課圓滿結束
    近年來,新區聚力聚焦打造創新策源地、建設江北新主城和構建「兩城一中心」新興產業地標,科技創新、經濟發展迸發出強勁的活力。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師生來到新區規劃展示館,通過講解、沙盤、圖文展等深入學習新區先進的城市發展理念和未來發展規劃。
  • 如何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李 丁 西南財經大學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副教授 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是貫徹「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生動體現,是順應新時期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對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更高要求的積極回應和精準響應。
  • 莊兆林到中國礦業大學調研創新成果和校地對接工作
    本報訊(徐報融媒記者 魏寧)1月4日,市長莊兆林帶領市相關部門和企業負責同志到中國礦業大學調研創新成果和校地對接工作,了解最新科技創新成果,推動校地深化合作。中國礦業大學黨委書記劉波、校長宋學鋒,副市長李燕、趙興友參加活動。
  • ...世界五百強項目!成都—亞馬遜AWS聯合創新中心在中國—歐洲中心...
    成都-亞馬遜AWS聯合創新中心去年6月,成都高新區與AWS中國籤署合作協議,共建成都-亞馬遜AWS聯合創新中心。AWS將基於其雲計算、物聯網與邊緣計算、機器學習與人工智慧,以及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幫助雙創企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消費升級、新金融、智慧城市、智能製造、生命科學、數字創意新文娛、5G應用等關鍵領域拓展深度合作機會,與成都高新區攜手打造科創空間,築就創新創業新高地。地址:成都高新區中國-歐洲中心13樓、AI 創新中心31號地塊4號樓4-14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