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橋,對於一座城或一個地區而言,其主要意義就在於讓交通更加便利,讓群眾的出行更加方便,而隨著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推進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也賦予了一座座橋梁更多的意義。如今的很多橋梁不僅可以讓交通更加順暢,也可以讓城市更加有美感,當然還有一些橋更是起著通聯兩地,促進繁榮的巨大作用。
城中起高橋大道通四方
西寧市地形呈東西向條帶狀,四周群山懷抱,此外還有湟水河、南川河、北川河等水脈穿城而過,受這些地理環境的影響,橋梁在西寧交通中的地位也顯得極其重要。一座座橋的改建代表著西寧建設的飛速發展,也見證著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
「以前上班會經常遇到堵車情況,現在上班走快速路,不到40分鐘就到單位了。」家住西寧市城西區的陳女士告訴記者,由於工作單位在城南新區,每天上班最怕堵車遲到,自從園樹立交橋建成通車後,每天上班方便了許多,也節省了不少時間。
總高達五層的園樹立交橋被稱為西寧歷史上最高最大的一座立交橋,也是鳳凰山新建道路的重要節點,是鳳凰山路、西塔高速、同仁路高架相互轉換的重要紐帶。項目起點接植物園隧道,東至南山隧道,南至西塔高速,北至同仁路高架,東西主線橋全長1.29公裡,南北長0.7公裡,立交高度29米。
園樹立交橋在東西南北方向布設12條匝道,分別承擔各方向的交通轉換。園樹立交橋的建成通車有效解決了鳳凰山新建道路與同仁路、新建西塔快速路之間的交通轉換,提供了快速立體互通,進一步完善了市區城市路網體系,極大緩解了城區交通壓力。
冬日的清晨,迎著初升的暖陽,站在西寧南山觀景臺上極目遠眺,整個西寧市便可盡收眼底。此刻一眼就能看到鳳凰山路高架橋就像一道靚麗的飛虹,猶如龍蛇盤繞般將園樹立交橋緊緊相連,再從匝道轉彎向城西、城北、城南三個方向延伸,與西山頂上的浦寧之珠共同構成了一幅氣勢恢宏的壯美畫卷。
「以前這附近全是密密麻麻的民房,交通不方便,環境也不好。」家住香格裡拉小區的市民王先生告訴記者,自從修建了園樹立交橋,橋上車流來往,橋下原先破舊的民房也變成了美麗花園,夏天這裡綠樹環繞,百花盛開,成為許多老年人休閒健身的好去處。
如今的西寧,城市交通網絡不斷完善,四通八達的交通脈絡不僅為人們營造了更加便捷暢通的出行環境,也為城市增添了不少美景。
天塹飛虹橋絕壁變通途
驅車沿著牙同高速一路向南,左邊是綿延的山巒,右邊是靜靜流淌的黃河水,水汽朦朧間看著黃河岸邊掩映在青山碧水間的一個個村落裡炊煙嫋嫋,猶如一幅精美的水墨畫在眼前徐徐展開。
轉眼間,如巨龍般跨越黃河天塹的海黃大橋在視野裡越來越近,「H」型的索塔高高聳立,兩岸群山連綿巍峨,橋下的黃河水碧綠清澈。
2017年9月14日,隨著牙什尕至同仁高速公路最後一項控制性工程的實施,意味著青海首座大跨徑斜拉橋——海黃大橋建成通車,從此,黃南藏族自治州結束了沒有高速公路的歷史。至此,由省會西寧通往黃南州州府同仁市的行車時間也由原來的3小時30分鐘縮短為2小時左右。
猶如一道彩虹懸掛在公伯峽庫區上的海黃大橋,既是青海省首座大跨徑斜拉橋和高速公路景觀大橋,也是目前西北地區跨徑最大的雙塔雙索麵鋼混疊合梁斜拉橋。其建設規模和施工技術堪稱「西北之最」。橋梁全長1743.5米,主跨560米,橋梁寬28米,主塔設計為「H」型,南塔高193.6米,北塔高186.2米,全橋共88對176根斜拉索,全部採用低鬆弛鍍鋅高強鋼絲,鋼混疊合主梁斷面首次採用「上」字型鋼邊主梁,鋼梁總重約1.7萬噸。
作為牙什尕至同仁段公路工程建設項目的控制性工程,海黃大橋在年施工周期僅為8個月的情況下,先後戰勝了深水基礎作業、鋼梁吊裝等技術難點,開展了高原大溫差混凝土性能研究、高原高寒地區組合梁混凝土橋面板防裂措施及耐久性研究以及厚鋼板焊接工藝等課題研究,推廣應用了索結構預應力施工技術、液壓爬升模板技術、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技術等一系列新技術,總結了大量的關鍵技術和施工工法,為大橋按期建成提供了保障。
天塹飛虹橋,絕壁變通途。作為海東市和黃南州人民期盼多年的民生工程,海黃大橋的建成標誌著牙同高速公路的全線貫通,改善了黃河兩岸的交通格局,極大地縮短了黃南與海東地區交通通達時間,更為重要的是,「海黃大橋」的建成為兩地間經濟社會發展跑出「加速度」。
一橋通兩省川海共繁榮
「從前,兩地的人們要繞行很遠的橋,才能到達對岸,過河很不方便。」經常來往於民和縣川口鎮和甘肅省紅古區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居民馬福海說,自從去年川海大橋通車以後,大家再也不用為過河而發愁了。
據了解,自古以來,我省海東市民和縣與甘肅省蘭州市紅古區山水相依,湟水河兩岸交往頻繁、密切。但由於湟水河相隔,兩地無直接連通橋梁,成為阻礙人流、物流、信息流發展的瓶頸。
2019年12月31日,這座承載著青海和甘肅兩省人民共同期盼的第一橋「川海大橋」正式建成通車,將民和縣川垣和紅古區海石灣連成一個整體,有效推進了兩縣區間的便捷往來和交流。
該橋貫通後,從民和縣城到海石灣的車程由原來的40分鐘縮短為5分鐘,極大地方便了兩岸群眾的來往。
省際公交線的開通,不但解決了群眾出行難的問題,也推動了兩地交通運輸行業向好發展。「民和與紅古自古以來結親的很多,不少人都在另一方有親戚,近些年乘車的人數越來越多,客運也由班車變成了城際公交。」民和縣客運站工作人員說,川海大橋公交線路開通後,不但滿足了人們日益增長的出行需求,而且縮短了行車時間,減少了群眾等車的時間。
對於湟水河兩岸的群眾來說,大橋不僅縮短了時間和路程,也拉進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帶來了共謀發展、共創繁榮的大好機遇。
今年5月,甘肅省人民政府與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同籤訂《深化甘青合作共同推動蘭州—西寧城市群高質量協同發展框架協議》,標誌著蘭西城市群建設正式吹響時代「號角」。
加快促進兩地之間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推動兩地經濟社會發展,積極推進兩地「城市化經濟圈」和蘭西城市群建設,實現兩地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和脫貧攻堅,促進各項事業繁榮發展……如今的川海大橋正在成為一座惠及湟水兩岸群眾的「友誼橋」「致富橋」和「便民橋」。
一座橋的變遷,就是一座城市的變遷。遇水架橋,橋在我省道路交通中的地位越來越重。在青海眾多的路橋建設中,崑崙橋、園樹立交橋、海黃大橋、川海大橋、扎碾公路……一座座橋的改建、修建代表著青海建設的飛速發展,見證著高原城市突飛猛進的發展。(田得乾)
記憶中的那座橋
日漸亮麗的西寧城,被一條悠長的湟水河橫穿而過。河是城市的靈魂;而橋,濃縮著城市永不停歇的發展史。它延長了路,把人們帶向更美的遠方。
古城西寧的夜、高架橋、立交橋、過街天橋……這些形態各異、五彩斑斕、交相輝映的橋,正在完成華麗的蛻變,見證著西寧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和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在新建成的五四橋上,這座橋便又熱鬧了起來。
始建於1954年的五四橋當時只有八米寬,後在原橋南北兩側拓寬至32米,道路全長約360米,其中橋梁長度62米,道路東接長江路,西連五岔路口,橋梁橫跨南川河,為雙向六車道,是西寧市中心城區內「八橫十二縱」的主幹路系統,也是西寧市交通重要樞紐。
然而,由於五四橋建造年代久遠,結構出現破損老化現象,橋梁寬度也已經無法滿足日漸繁榮的交通出行需求,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對交通的需求,2019年底,西寧市委市政府認真研究安排部署,決定對五四橋實施拆除並改擴建工程。改造後的五四橋拓寬項目道路全長359米,紅線寬度48米,為雙向8車道,兩側分別設置慢行道。
一年來,經常在中心廣場晨練的胡大媽和她的「舞友」們幾乎是「盯著」工地看著五四橋拆除並改建完成的。「西寧真是大變樣,瞧這五四橋修的,寬敞、方便、氣派,再加上中心廣場北擴的小遊園,每天站在橋上,環顧四周,人流、車流……熙熙攘攘,哪哪都是景。」胡大媽對記者說。
報社橋、崑崙橋、西關橋、五四橋、園樹立交橋……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和機動車輛的日益增加,西寧市區的橋寬了,路暢了,車輪上的暢快感也更強了,各類橋梁的改擴建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出行環境。
說起對五四橋的印象,市民劉女士不禁感慨:「小時候和夥伴一起去水井巷、中心廣場玩,都會相約在這座橋頭見面,甚至到了過春節和正月十五看花燈的時候,還會有很多小商販在這裡擺地攤賣好看的頭飾、氣球、花燈,一轉眼都過去10多年了,如今,它在我眼裡依然還是心中的那座橋,那座伴我成長的友誼橋。」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給市區一些新建的橋梁有一個新的名稱,西寧市政府分別命名了『八一橋』『團結橋』『五四橋』……在那個火紅的年代裡,這些橋梁的名稱被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也就這樣被叫了幾十年……」今年已74歲高齡的李爺爺回憶道。
橋,不是沒有生命的冷冰冰的建築物,它體現著人類的智慧。五四橋見證了一段歷史,也見證了西寧市發展的日新月異,更見證了一代代西寧人的成長。如今,五四橋作為西寧市中心城區主幹道,不僅承載著西寧市民的美好回憶,也承載了更多的歷史使命……(楊林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