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報記者 羅倩雯/文 受訪者/供圖
「相去萬餘裡,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近日,一份《泉五2019屆高三年蹭飯圖》悄然面世。在這份地圖中,收錄了泉州五中2019屆高三年段20個畢業班的蹭飯地圖,地圖以班級為單位,學生們的姓名及所在省份都被標註在地圖之上,每個班級的蹭飯地圖都不約而同地表達著同一個意願:今後記得來找我吃飯!
蹭飯地圖首次「化零為整」 讓學生在異鄉有慰藉
「製作蹭飯地圖可以算是我們學校的傳統了,以前是各班自己做,大家發發朋友圈而已,做得會比較隨意,這次是年段統一把關,有進行精修。錄取結束後,班主任就安排班上同學製作了。」泉州五中2019屆高三年段段長陳理萍介紹,由年段把關推送的《泉五2019屆高三年蹭飯圖》首次把畢業班的蹭飯地圖「化零為整」,做得比之前更加細緻、精確,比如這次在每張地圖上都加了南海小圖的部分。
據了解,蹭飯地圖的原型其實是去向地圖,2013年左右,五中的高三畢業班開始有人把班上學生的畢業去向用地圖的方式表現出來,之後幾年製作去向地圖的班級也越來越多。「去向地圖變成蹭飯地圖是因為大家覺得既然到處都有同學、校友,那有時間就可以互相去蹭飯啊!」陳理萍說,蹭飯的說法其實是玩笑性質的,借蹭飯的名義相聚倒是真的。
「以前曾有校友諮詢過學校老師,有沒有學弟學妹或者校友和他在一個城市的,後來發現的確有學弟學妹和他在一個城市,他們聯繫上之後直呼太溫暖、太開心了。這件事也讓我想到,其實蹭飯地圖可以做全年段的呀!」陳理萍說道,儘管學生們畢業了各奔東西,但是在陌生的地方還是有很多同伴的,這樣孩子們在情感上能夠有慰藉,不會覺得太孤獨。
陳理萍表示,年段製作的這份蹭飯地圖合集,其實也是在幫孩子們建立一種「聯繫」,希望大家可以擴大朋友圈,同時在異鄉找到一些溫暖,今後應該會延續這個傳統。「去陌生的地方讀書,很多學子會有水土不服、生活習慣不適、飲食不適等情況,如果有同學或者校友在一個地方,有人一起分擔,心中就不會那麼孤獨。」
小小地圖藏著小小心思 「五中」元素情懷滿滿
20張小小的蹭飯地圖裡面,藏著製作者們的許多「小心思」和「小才華」。有的地圖在全國各省繪上各地美食、有的地圖將各地生態環境融入其中、有的地圖按照學生所在省份的人數用不同顏色標註、有的地圖以泉州五中的照片為底圖輻射全國……除了在地圖設計上用心,地圖上的一些標語/口號也是情懷滿滿——「無論奔赴何處,願聚五中食堂!」「東南西北,酸甜苦辣,我們踏遍每一處山川。」「山水有相逢,後會必有期。」
「我們班的地圖是以星軌為背景,到全國各地的同學們就像一顆顆小星星一樣,而這些小星星組成的中國,則暗喻中國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泉州五中2019屆高三17班負責製作蹭飯地圖的劉澤森同學介紹,除了蹭飯地圖之外,他們班還製作了一張錄取地圖,專門開設了一個網站,網站裡有班上同學所在的城市、學校、專業等詳細信息。
泉州五中2019屆高三10班的陳鴻飛同學表示,由於他的計算機水平在班裡比較好,所以他們班的蹭飯地圖便由他負責製作。「我做了一個統計表,把班上同學在每個省份的人數統計了一下,然後按照人數排序,人數越多的省份顏色越深。在顏色的選擇上,我選了橙色,因為五中LOGO標誌主色調是橙色系的。」
「孩子們對學校的老師、同學都是很掛懷的,無論走到哪裡,母校始終與他們同在。」陳理萍說道,在各班的地圖中藏著的許多「五中」元素令她頗為動容,說明這些孩子對於母校和老師的感恩及惦念都會一直在。